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Genetics and Crop Breeding 课程编号:1623180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农资 先修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生物统计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等 后续课程:无 总学分:3.5学分,其中实验0.5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作物遗传育种学包括遗传学和育种学两部分。遗传学是研究生物在繁殖过 程中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及规律的科学。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优良品种的理论与 方法的科学。作物有种学以遗传学作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学习,使学生 在了解和掌握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基本原 理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总体进程,结合田间农作物生长发育情况,通过 实践性教学,掌握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有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基本要求是:(1)遗 传学部分介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遗传学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遗传学教学,使学 生了解和掌握遗传学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作物育种学和有关分支遗传学的学习莫定理论基础。(2)育种学部分要求了解制定育种目 标的原则、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方法的关系,掌握品种资源的研究利用、引种、选择育种 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抗病虫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和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掌握 主要农作物的有性杂交(自交)技术、有种程序及洗种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学时分配 序号 章名 讲 实 上 讨 习其小 验 机 论 题它计 遗传学绪论 2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 6 8 3 孟德尔遗传 3 2 4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4 5 基因突变 2 2 6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数量性状遗传 2 8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2 9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 10 细胞质遗传 1 11 群体遗传与进化 1 1
1 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Genetics and Crop Breeding 课程编号:1623180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农资 先修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生物统计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等 后续课程:无 总 学 分:3.5 学分,其中实验 0.5 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作物遗传育种学包括遗传学和育种学两部分。遗传学是研究生物在繁殖过 程中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及规律的科学。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优良品种的理论与 方法的科学。作物育种学以遗传学作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学习,使学生 在了解和掌握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基本原 理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总体进程,结合田间农作物生长发育情况,通过 实践性教学,掌握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基本要求是:(1)遗 传学部分介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遗传学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遗传学教学,使学 生了解和掌握遗传学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作物育种学和有关分支遗传学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2)育种学部分要求了解制定育种目 标的原则、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方法的关系,掌握品种资源的研究利用、引种、选择育种、 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抗病虫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和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掌握 主要农作物的有性杂交(自交)技术、育种程序及选种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 章 名 学 时 分 配 讲 授 实 验 上 机 讨 论 习 题 其 它 小 计 1 遗传学绪论 1 1 2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 6 8 3 孟德尔遗传 3 2 5 4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4 4 5 基因突变 2 2 6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4 4 7 数量性状遗传 2 2 8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2 2 9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 2 10 细胞质遗传 1 1 11 群体遗传与进化 1 1
12 育种绪论 1 1 13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3 14 种质资源 2 2 15 育种目标 1 16 引种和选择有种 3 17 杂交有种 38 回交有种 2 2 19 杂种优势利用 20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2 21 抗病虫有种 22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2 2 第一章绪论 (1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遗传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遗传学的发展简史和发 展方向: (②)理解遗传、变异、进化的概念和相互关系,遗传学在整个生命科学中的 地位及其在人类生存、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什么是遗传学 幸遗传、变异、进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第二节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一、遗传学的发展 Darwin的进化论:Mendel的研究工作:Morgan的贡献: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遗传工程的建立:基因组学的诞生。 二、遗传学展望 第三节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中的作用 一、遗传学的理论研究 二、遗传学与动植物生产 三、遗传学与人类健康
2 12 育种绪论 1 1 13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3 3 14 种质资源 2 2 15 育种目标 1 1 16 引种和选择育种 3 3 17 杂交育种 3 8 11 18 回交育种 2 2 19 杂种优势利用 3 3 20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2 2 21 抗病虫育种 2 2 22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2 2 第一章 绪 论 (1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遗传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遗传学的发展简史和发 展方向; (2) 理解遗传、变异、进化的概念和相互关系,遗传学在整个生命科学中的 地位及其在人类生存、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什么是遗传学 *遗传、变异、进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第二节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一、遗传学的发展 Darwin 的进化论;Mendel 的研究工作;Morgan 的贡献;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遗传工程的建立;基因组学的诞生。 二、遗传学展望 第三节 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中的作用 一、遗传学的理论研究 二、遗传学与动植物生产 三、遗传学与人类健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8学时,其中实验6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高等生物的基本生殖方式、配子 形成过程,不同类型生物的生活周期。 (2)理解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及其在遗传学中的意义: (3)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细胞的基本分裂方式、细胞周期 的根念。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原核细胞 二、真核细胞 幸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主要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内:细胞器中也有遗传物质。 第二节染色体 一、染色体与染色质 染色质: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功能性异染色质。 二、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若丝粒(主经痕)、次缢痕、随体:染色体臂:着丝粒的位置决定染色体的形态:臂比。 三、染色体的数目 *2n、n的含义及用法:常见物种的染色体数目。 四、染色体的化学组成及分子结构 原核生物染色体:真核生物染色体。 第三节细胞的分裂和细胞周期 一、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的概念:分裂间期(G1期、S期、G2期)和分裂期(M期):细胞周期的时间 分布:细胞周期的转换点及其调控。 二、无丝分裂 三、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过程(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有丝分裂的遗传意义:特殊的有丝分裂(多 核细胞,多倍体细胞,多线染色体)。 四、细胞的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的造传意义。 第四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一、雌雄配子的形成 二、植物的授粉与受精 授粉的概念:柱头与花粉之间的亲和性:受精的概念:被子植物的双受精:2合子、 3加胚乳:直感现象(胚乳直感、果实直感)
3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8 学时,其中实验 6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高等生物的基本生殖方式、配子 形成过程,不同类型生物的生活周期。 (2) 理解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及其在遗传学中的意义; (3) 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细胞的基本分裂方式、细胞周期 的概念。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原核细胞 二、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主要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内;细胞器中也有遗传物质。 第二节 染色体 一、染色体与染色质 染色质;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功能性异染色质。 二、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着丝粒(主缢痕)、次缢痕、随体;染色体臂;着丝粒的位置决定染色体的形态;臂比。 三、染色体的数目 *2n、n 的含义及用法;常见物种的染色体数目。 四、染色体的化学组成及分子结构 原核生物染色体;真核生物染色体。 第三节 细胞的分裂和细胞周期 一、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的概念;分裂间期(G1 期、S 期、G2期)和分裂期(M 期);细胞周期的时间 分布;细胞周期的转换点及其调控。 二、无丝分裂 三、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过程(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有丝分裂的遗传意义;特殊的有丝分裂(多 核细胞,多倍体细胞,多线染色体)。 四、细胞的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分裂的遗传意义。 第四节 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一、雌雄配子的形成 二、植物的授粉与受精 授粉的概念;柱头与花粉之间的亲和性;受精的概念;被子植物的双受精;2n 合子、 3n 胚乳;直感现象(胚乳直感、果实直感)
三、无融合生殖 无融合生殖的概念: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不定胚生殖:单 性结实:无融合生殖的用途 第五节生活周期 一、红色面包霉的生活周期 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大孢子、小孢子:孢子体、配子体:高等植物的世代交替:有性世代(配子体世代) 无性世代(孢子体世代 三、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 3、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制片和观察 (3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利用固定好的蚕豆等植物根尖进行解离、染色、压片等,制成细胞有丝分裂的临 时片,品微镜下观察 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制片方法,通过观察,熟悉有丝分裂的全过程 以及各个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掌握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注意点:制片材料选择根尖分生组织,选择适合的染色剂。 实验二、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和观察 (3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利用固定好的玉米和蚕豆幼嫩的花药染色、制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减数分裂,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方法:通过观察,熟悉减数分裂的全 过程,以及各个分裂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掌握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注意点:选择适合的花药和染色剂。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 (5学时,其中实验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及与此相关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 这两个规律分析简单的遗传学问题: (②)理解等位基因间的关系,显隐性的相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③)理解和掌握2对基因控制同一个性状的各种互作模式。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分离规律 4
4 三、无融合生殖 无融合生殖的概念;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不定胚生殖;单 性结实;无融合生殖的用途。 第五节 生活周期 一、红色面包霉的生活周期 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大孢子、小孢子;孢子体、配子体;高等植物的世代交替;有性世代(配子体世代)、 无性世代(孢子体世代)。 三、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 3、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制片和观察 (3 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利用固定好的蚕豆等植物根尖进行解离、染色、压片等,制成细胞有丝分裂的临 时片,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制片方法,通过观察,熟悉有丝分裂的全过程, 以及各个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掌握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注意点:制片材料选择根尖分生组织,选择适合的染色剂。 实验二、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和观察 (3 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利用固定好的玉米和蚕豆幼嫩的花药染色、制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减数分裂。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方法;通过观察,熟悉减数分裂的全 过程,以及各个分裂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掌握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注意点:选择适合的花药和染色剂。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5 学时,其中实验 2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 理解和掌握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及与此相关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 这两个规律分析简单的遗传学问题; (2) 理解等位基因间的关系,显隐性的相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3) 理解和掌握 2 对基因控制同一个性状的各种互作模式。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分离规律
一、分离规律 Mendel的豌豆杂交试验:性状分离现象:*#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分析的基本表示方 法: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二、分离规律的验证 测交法:#测交的概念与实质:自交法。 第二节独立分配规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自由组合现象:自由组合的细胞学机制: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 二、多对基因的遗传 多对基因遗传的分析方法(棋盘格法,分支法)。 三、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第三节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镶嵌显性:品隐性的相对性:环境对品隐性的影响。 二、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其因的概令: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分析」 三、致死基因 致死基因的概念:显性致死与隐性致死:配子致死与合子致死。 四、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基因互作的概念:互补作用:积加作用:重叠作用:显性上位作用:隐性上位作用: 抑制作用:广义的上位性概今。 五、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多因一效:一因多效:基因间的网络关系。 3、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三、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2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利用玉米(水稻)非糯与精杂交F1的花粉粒分离比例及F,自交果穗(稻穗)分 离比例,验证分离规律:利用果蝇乌檀体、长翎和灰体、残翅杂交F,自交F,分离比例,验 证独立分配规律。 实验目的与要求: 学习验证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方法,加深对两个规律实质的理解。 注意点:数据统计要准确,进行x测验得出结论。 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4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连锁遗传的实质及其细胞学基础,连锁遗传图意义及其来源,连锁 遗传图和染色体数目的关系,染色体干扰的意义,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性连锁
5 一、分离规律 Mendel 的豌豆杂交试验;性状分离现象;*# 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分析的基本表示方 法;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二、分离规律的验证 测交法;# 测交的概念与实质;自交法。 第二节 独立分配规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自由组合现象;自由组合的细胞学机制;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 二、多对基因的遗传 多对基因遗传的分析方法(棋盘格法,分支法)。 三、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第三节 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镶嵌显性;显隐性的相对性;环境对显隐性的影响。 二、复等位基因 *# 复等位基因的概念;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分析。 三、致死基因 致死基因的概念;显性致死与隐性致死;配子致死与合子致死。 四、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基因互作的概念;互补作用;积加作用;重叠作用;显性上位作用;隐性上位作用; 抑制作用;广义的上位性概念。 五、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多因一效;一因多效;基因间的网络关系。 3、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三、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2 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利用玉米(水稻)非糯与糯杂交 F1的花粉粒分离比例及 F1自交果穗(稻穗)分 离比例,验证分离规律;利用果蝇乌檀体、长翅和灰体、残翅杂交 F1 自交 F2分离比例,验 证独立分配规律。 实验目的与要求:学习验证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方法,加深对两个规律实质的理解。 注意点:数据统计要准确,进行χ 2测验得出结论。 第四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4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 理解连锁遗传的实质及其细胞学基础,连锁遗传图意义及其来源,连锁 遗传图和染色体数目的关系,染色体干扰的意义,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性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