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3033023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 总学时数:30学时 、编写说明 、制定依据 动物微生态学是( Animal Microecology)是我国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 学科。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徼生物与动物体内环境、动物体与外 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具有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命分支 目前,本课程还没有国家统编教材,本大纲的编写是依据何明清主编的髙等院校 素质教育教材《动物微生态学》,按动物医学本科教学计划及专业教学要求实际而 编写的。 2、课程简介: 动物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体内环境、动 物体与外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具有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 命学科分支。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动物微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共11章,即绪论、动物微生态学基础、正常微生物群、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生物的 关系、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体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环境、正常微生物群与药物代 谢、动物微生态平衡、动物微生态失调、动物基因工程技术与微生态工程等。各 论部分论述了动物微生态学的基本技术及应用,共6章,主要介绍不同动物微生 态学。即单胃动物微生态学、家禽微生态学、水生动物微生态学、反刍动物微生 态学、特种动物和实验动物微生态学、悉生动物微生态学等 3、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动物微生态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正 确理解正常微生物与微生物、正常微生物与动物体内环境、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三 者相互关系,用微生态学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本门课程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新开的一门选修课,由于没有国家统编 教材,授课教师是以何明清主编的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教材《动物微生态学》蓝本, 参考近几年过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及一些相关资料为学生讲授,使本课程尽量达到 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尽力反映国内外有关的最新科技成果,力争使之能适 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4、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动物微生态学是在现代生命科学高度发展中诞生的。从发现徼生物到现在
《动物微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3033023 适用专业:动物医 学 总学时数:30 学时 一、编写说明 1、制定依据: 动物 微 生态 学 是( Ani mal Mi cro ec olo gy )是 我 国近 20 年 发展 起 来的 一门 新 兴 学科 。 它 是研 究 正 常微 生 物 与微 生 物 、正 常 微 生物 与 动 物体 内 环 境、 动 物 体与 外 界环 境 三 者相 互 关 系, 多 学 科相 互 交 叉的 具 有 细胞 水 平 和分 子 水 平的 生 命 分支 。 目前 , 本 课程 还 没 有国 家 统 编教 材 , 本大 纲 的 编写 是 依 据何 明 清 主编 的 高 等院 校 素质 教 育教 材《 动物 微 生态 学》,按 动物 医 学本 科 教学 计 划及 专 业教 学要 求 实际 而 编写的。 2、课程简介: 动 物微 生 态 学是 研 究 正常 微 生 物与 微 生 物、 正 常 微生 物 与 动物 体 内 环境 、 动 物体 与 外 界环 境 三 者相 互 关 系, 多 学 科相 互 交 叉的 具 有 细胞 水 平 和分 子 水 平的 生 命学 科 分 支。 分 总 论和 各 论 两部 分 。 总论 部 分 论述 了 动 物微 生 态 学的 基 本 理论 , 共 11 章,即 绪论 、动 物 微生 态 学基 础、正 常微 生 物群 、正常 微 生物 群与 微 生物 的 关系 、 正 常微 生 物 群与 动 物 体内 环 境 、动 物 体 与外 环 境 、正 常 微 生物 群 与 药物 代 谢、 动 物 微生 态 平 衡、 动 物 微生 态 失 调、 动 物 基因 工 程 技术 与 微 生态 工 程 等。 各 论部 分 论述 了 动物 微 生态 学的 基 本技 术 及应 用 ,共 6 章 ,主 要 介绍 不同 动 物微 生 态学 。 即 单胃 动 物 微生 态 学 、家 禽 微 生态 学 、 水生 动 物 微生 态 学 、反 刍 动 物微 生 态学、特种动物和实验动物微生态学、悉生动物微生态学等。 3、教学目的与要 求: 目 的: 通 过 本课 程 的 学习 , 使 学生 对 动 物微 生 态 学有 一 个 初步 的 了 解, 能 正 确理 解 正 常微 生 物 与微 生 物 、正 常 微 生物 与 动 物体 内 环 境、 动 物 体与 外 界 环境 三 者相互关系,用微生态学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要 求: 本 门 课程 为 我 校动 物 医 学专 业 新 开的 一 门 选修 课 , 由于 没 有 国家 统 编 教材 ,授 课教 师 是以 何明 清 主编 的 高等 院 校素 质 教育 教 材《动 物 微生 态学 》蓝 本, 参考 近 几 年过 内 外 最新 科 技 成果 及 一 些相 关 资 料为 学 生 讲授 , 使 本课 程 尽 量达 到 系统 性 、 科学 性 、 先进 性 , 尽力 反 映 国内 外 有 关的 最 新 科技 成 果 ,力 争 使 之能 适 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4、与其他课程的 联系 动 物 微 生 态 学 是 在 现 代 生 命 科 学 高 度 发 展 中 诞 生 的 。 从 发 现 微 生 物 到 现 在
(1676~2004),300多年的科学史中,有关动物微生态的信息大部分分散在边缘 学科内,如微生物学、悉生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动物营养学、传染病学、组 织胚胎学、环境微生物学等。但是动物微生态学毕竞有其自身的理论、方法和研 究领域。因此,动物微生态学不仅与边缘学科,而且与基础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16 76~20 04), 30 0 多 年 的科 学史 中, 有 关动 物 微生 态 的信 息 大部 分分 散 在边 缘 学科 内 , 如微 生 物 学、 悉 生 生物 学 、 微生 物 生 态学 、 动 物营 养 学 、传 染 病 学、 组 织胚 胎 学 、环 境 微 生物 学 等 。但 是 动 物微 生 态 学毕 竟 有 其自 身 的 理论 、 方 法和 研 究领域。因此,动物微生态学不仅与边缘学科,而且与基础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大纲 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动物微生态学发展史及其用途,掌握动物微生态学的 涵义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前景。为将来学习动物微生态学各论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 动物微生态学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2动物微生态学的发展史 3动物微生态学的发展前景 (1)我国畜牧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2)加入WTO后,面向挑战的对策 4.动物微生态学用途 (1)对生命的本质及疾病原因的认识 (2)对疾病的原因的认识 (3)动物生理学监测 (4)建立动物微生态工程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动物微生态学的涵义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前景 2.了解动物微生态学发展史及其用途。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动物微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动物微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建议:建议课后学生多查一些动物微生态学方面的书籍,对教材内容加 深了解 第二章动物微生态学的基础
二、教 学 大 纲 总 论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目的 通 过 教 学, 使 学 生 熟 悉 动 物 微生 态 学 发 展 史 及 其 用途 , 掌 握 动 物 微 生 态学 的 涵义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前景。 为将 来 学习 动 物微 生 态学 各 论打 下 坚实 基 础。 (二)教学内容 1.动物微生态学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2.动物微生态学的发展史。 3.动物微生态学的发展前景 (1)我国畜牧水 产业 在 国民 经济 中 的地 位 及对 人 类健 康 的作 用 。 (2)加入WTO 后, 面 向挑 战的 对 策。 4.动物微生态学用途 (1)对生命的本 质及 疾 病原 因的 认 识 (2)对疾病的原 因的 认 识 (3)动物生理学 监测 (4)建立动物微 生态 工 程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动物微生态学 的 涵义 及 其研 究 内容 、 发展 前 景。 2.了解动物微生态学 发 展史 及 其用 途 。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动物微生态 学 的基 本概 念 。 难点:动物微生态 学 的研 究内 容 。 教 学建 议 : 建议 课 后 学生 多 查 一些 动 物 微生 态 学 方面 的 书 籍, 对 教 材内 容 加 深了解。 第二章 动物微生态学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动物微生态学的基础,掌握微生态环境、微生态空间、 正常微生物群、微生态演替,并掌握宿主转换、定位转移、感染与免疫以及内源 性感染的流行环节。 (二)教学内容 1.环境微生态 (1)微生态空间:动物体个体、生态区、生境、生态点、生态位 (2)微生态组织 (3)微生态与组织的统一性 (4)正常微生物群 2微生态动力学 (1)微生态演替 (2)宿主转换 (3)定位转移 3感染微生态 (1)感染与免疫的概念 (2)内源性感染的流行环节 (3)非特异性免疫在抗感染中的功效: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作用、特 异性免疫 (4)原籍菌群在抗感染中的效应 4.营养微生态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微生态环境、微生态空间、正常微生物群、微生态演替。 2.掌握宿主转换、定位转移、感染与免疫以及内源性感染的流行环节 3.了解感染微生态、营养微生态。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微生态环境的内容 难点:微生态空间、正常微生物群、微生态演替以及宿主转换、定位转移 感染与免疫、内源性感染的流行环节 教学建议: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一些生产实践中的实例,以加深同学对微生态 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第三章正常微生物群 (一)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通过 教 学, 使学 生 了解 动 物微 生态 学 的基 础,掌握微 生 态环 境、 微 生态 空 间、 正常 微 生 物群 、 微 生态 演 替 ,并 掌 握 宿主 转 换 、定 位 转 移、 感 染 与免 疫 以 及内 源 性感染的流行环节 。 (二)教学内容 1.环境微生态 (1)微生态空间 :动 物 体个 体、 生 态区 、 生境 、 生态 点 、生 态 位 (2)微生态组织 (3)微生态与组 织的 统 一性 (4)正常微生物 群 2.微生态动力学 (1)微生态演替 (2)宿主转换 (3)定位转移 3.感染微生态 (1)感染与免疫 的概 念 (2)内源性感染 的流 行 环节 (3)非 特 异性 免 疫在 抗感 染 中的 功 效:屏 障作 用 、吞 噬 作用 、体液 作 用、特 异性免疫 (4)原籍菌群在 抗感 染 中的 效应 4.营养微生态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微生态环境、 微 生态 空 间、 正 常微 生 物群 、 微生 态演 替 。 2.掌握宿主转换、定 位 转移 、 感染 与 免疫 以 及内 源 性感 染的 流 行环 节 。 3.了解感染微生态、 营 养微 生 态。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微生态环境 的 内容 。 难 点: 微 生 态空 间 、 正常 微 生 物群 、 微 生态 演 替 以及 宿 主 转换 、 定 位转 移 、 感染与免疫、内源性感染的流行环节。 教 学建 议 : 建议 授 课 教师 多 举 一些 生 产 实践 中 的 实例 , 以 加深 同 学 对微 生 态 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第三章 正常微生物群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正常微生物群的内容及其演化的过程,并熟悉正常微 生物群的生理代谢过程,掌握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组成及其确定标准。 (二)教学内容 1.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固有菌群/原籍菌群 2.正常微生物群的演化 (1)自然选择对微生物群的影响 (2)共生关系的演化过程:A.共生关系发生在地球生命出现以后 B共生关系出现在生命出现的同时 3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 (1)兼性厌氧菌:A.革兰氏阴性杆菌:埃希菌属、沙门菌属 B.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杆菌(乳杆菌)、球菌(葡萄球 菌) 有芽孢杆菌(芽孢杆菌) (2)专性需氧菌:A.革兰氏阳性杆菌及球菌B革兰氏阴性杆菌、球杆菌及 球菌 (3)专性厌氧菌:A.有芽孢革兰氏阳性菌:梭状芽孢杆菌 B无芽孢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球菌、杆菌 4.正常微生物群的确定标准 )绝大部分能在厌氧条件下生长 (2)在成年动物体内长期存在,并在特定部位定植,与定植区域的粘膜上皮 细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任何时间均可分离到 3)在初级演替过程中定植于生境内,而在成年动物的峰顶群落中保持一定 的群落水平 (4)在正常情况下对宿主健康有益,具有免疫、营养、生物拮抗和生长刺激 作用等。 5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代谢 (1)分解代谢与ATP的产生 (2)合成代谢:CO2的固定、脂肪酸的合成、糖原的合成、氨基酸的合成 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3)酶的合成与调节:酶合成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 (三)教学要求 1.掌握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以及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 2.掌握正常微生物群的确定标准 3.了解正常微生物群的演化和生理代谢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以及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 难点:正常微生物群的确定标准
通 过 教 学, 使 学 生 了 解 正 常 微生 物 群 的 内 容 及 其 演化 的 过 程 , 并 熟 悉 正常 微 生物群的生理代谢过程,掌握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组成及其确定标准。 (二)教学内容 1.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固有菌群 /原 籍菌 群 2.正常微生物群的演化 (1)自然选择对 微生 物 群的 影响 (2)共生关系的 演化 过 程: A.共 生关 系 发生 在 地球 生 命出 现 以后 B.共生关系出现在 生 命出 现的 同 时 3.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 (1)兼性厌氧菌 : A.革兰氏阴性杆菌:埃希菌属、沙门菌属 B.革 兰氏 阳 性菌 :无芽 孢 杆菌( 乳杆 菌)、球菌( 葡萄 球 菌) 有芽孢杆菌(芽孢杆菌) (2)专 性需 氧 菌:A.革 兰氏 阳 性杆 菌 及球 菌 B.革兰 氏 阴性 杆 菌、球杆 菌 及 球菌 (3)专性厌氧菌 : A.有芽孢革兰氏阳性菌:梭状芽孢杆菌 B.无芽孢革兰氏阳 性菌 及 革兰 氏 阴性 菌 :球 菌 、杆 菌 4.正常微生物群的确定标准: (1)绝大部分能在 厌氧 条件 下 生长 (2)在 成年 动 物体 内长 期 存在 ,并 在特 定 部位 定 植 ,与 定 植区 域的 粘 膜上 皮 细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任何时间均可分离到。 (3)在 初级 演 替过 程 中定 植 于生 境 内 ,而 在 成年 动 物的 峰 顶群 落中 保 持一 定 的群落水平。 (4)在 正 常情 况 下对 宿 主健 康有 益 ,具 有免 疫 、营 养、生 物拮 抗和 生 长刺 激 作用等。 5.正常微生物群的生 理 代谢 : (1)分解代谢与 ATP 的 产生 (2) 合成 代 谢: CO2 的 固定 、 脂肪 酸 的合 成、 糖 原的 合 成、 氨 基酸 的 合成 、 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3)酶的合成与调 节: 酶合 成 的调 节 、酶 活 性的 调 节 (三)教学要求 1.掌握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以及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 2.掌握正常微生物群的确定标准; 3.了解正常微生物群的演化和生理代谢。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正常微生物群的概念以及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 。 难点:正常微生物群的确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