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建议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应对微生物学细菌分类部份进行系统 复习,以便迅速掌握本章的内容。 第四章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生物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种群间 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 (1)协作 (2)竞争 2.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1)中立 (2)栖生 (3)互生 (4)助生 (5)竞争 (6)偏生 (7)寄生 (8)吞噬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 2.掌握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建议:建议授课教师在讲解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相互关系时,绘图说明 这样能加深同学们对其理解。在讲解微生物种群间相互关系时结合实例说明 第五章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了解正
教 学建 议 : 建议 学 生 在学 习 本 章之 前 , 应对 微 生 物学 细 菌 分类 部 份 进行 系 统 复习,以便迅速掌握本章的内容。 第四章 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生物 (一)教学目的 通 过 教 学, 使 学 生 了 解 并 掌 握微 生 物 种 群 内 个 体 间的 关 系 以 及 微 生 物 种群 间 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 (1)协作 (2)竞争 2.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1)中立 (2)栖生 (3)互生 (4)助生 (5)竞争 (6)偏生 (7)寄生 (8)吞噬 (三)教学要求 1.掌握微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 2.掌握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微生物种群内 个体 间的 关 系以 及 微生 物 种群 间 的相 互 关系 。 难点: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 建 议 :建 议 授课 教 师在 讲 解微 生 物种 群 内个 体间 相 互关 系 时 ,绘图 说明 , 这样能加深同学们对其理解。在讲解微生物种群间相互关系时结合实例说明。 第五章 正常微生物群与 动物 内环 境 (一)教学目的 通 过 教 学, 使 学 生 了 解 并 掌 握正 常 微 生 物 群 与 动 物内 环 境 的 统 一 性 , 了解 正
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用以及生物拮抗作用 (二)教学内容 1.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 (1)分子水平上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的关系 (2)细胞水平上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的关系 (3)组织水平上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的关系 2.营养 (1)纤维素合成与利用:VB、Vk (2)蛋白质代谢 (3)脂质与固醇代谢 (4)药物代谢 3.免疫 (1)原籍菌群与宿主组织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抗原性 (2)宿主反应性低 (3)自然抗体 (4)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5)外籍菌群的免疫反应 4.生物拮抗 (1)占位性保护作用 (2)微生物防线与免疫的配合 (3)有机酸的作用 (4)过氧化氢的作用 (5)争夺营养 (6)细菌素的作用 (三)教学要求 1.了解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用以及生物拮抗作用 2.掌握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用以及生物拮抗作用 难点: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 教学建议:建议学生在学习本章前,先对免疫学部份内容进行复习 第六章动物体与外界环境 (一)教学目的
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用以及生物拮抗作用 。 (二)教学内容 1.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 (1)分子水平上 正常 微 生物 群与 动 物的 关 系 (2)细胞水平上 正常 微 生物 群与 动 物的 关 系 (3)组织水平上 正常 微 生物 群与 动 物的 关 系 2.营养 (1)纤维素合成 与利 用 :VB、 VK (2)蛋白质代谢 (3)脂质与固醇 代谢 (4)药物代谢 3.免疫 (1)原籍菌群与 宿主 组 织具 有相 同 的或 相 似的 抗 原性 (2)宿主反应性 低 (3)自然抗体 (4)分泌型免疫 球蛋 白 (5)外籍菌群的 免疫 反 应 4.生物拮抗 (1)占位性保护 作用 (2)微生物防线 与免 疫 的配 合 (3)有机酸的作 用 (4)过氧化氢的 作用 (5)争夺营养 (6)细菌素的作 用 (三)教学要求 1.了解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 用 以及 生物 拮 抗作 用 ; 2.掌握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 。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 重点: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用以及生物拮抗作用。 难点:正常微生物群与动物内环境的统一性。 教学建议:建议学生在学习本章前,先对免疫学部份内容进行复习。 第六章 动物体与外界环 境 (一)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