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 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 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总起全文、2、引起下文、3、埋下伏笔、4、作铺垫、5、承上启下(过渡)、6、前后照应、 7、首尾呼应、8、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注意:结合语句在文段中的位置再作选择回答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岀主题(深 化中心) (二十二)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 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作品风格:柔婉豪放灵秀庄严绮丽朴实繁复凝练生动等 题目: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 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 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题目: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十2或1十3的形式:①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②再用两三句话谈 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已的亲身经历 题目: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题目: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某人做某事)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题目: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 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题目: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 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 介绍了……,通过
6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 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 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总起全文、2、引起下文、3、埋下伏笔、4、作铺垫、5、承上启下(过渡)、6、前后照应、 7、首尾呼应、8、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注意:结合语句在文段中的位置再作选择回答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 化中心) (二十二)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 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作品风格: 柔婉 豪放 灵秀 庄严 绮丽 朴实 繁复 凝练生动等 题目: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 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 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题目: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①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②再用两三句话谈 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题目: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题目: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某人做某事)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题目: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 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题目: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 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
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 露……、鞭挞……、讽剌……、说明……、揭示……、反映……′ 题目: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指代的内容在“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的前 面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题目: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 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 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 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 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 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这开放性类题目是送分题目,只要自圆其说,说得有理,即可得分,这类题目没有标准的答案。 第四部分、文言文复习 第一讲:文言文考点 1、文学常识;2、内容理解;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 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 、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④用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 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 2、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 3、以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如:卷 石底以出) 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一悦高兴)②学而不思则罔(罔一惘迷惑不解)③尊君在不(不一否表疑问) 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一耶吗)⑤著我旧时裳(著一着穿)⑥火伴皆惊忙(火一伙伙伴) ⑦对镜帖花黄(帖一贴) 2、词类活用 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②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③父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 ④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 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 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 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7 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 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题目: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指代的内容在“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的前 面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题目: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 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 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 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 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 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这开放性类题目是送分题目,只要自圆其说,说得有理,即可得分,这类题目没有标准的答案。 第四部分、文言文复习 第一讲:文言文考点: 1、文学常识;2、内容理解;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 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 1、之 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④用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 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 2、而 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 3、以 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如:卷 石底以出) 第 三讲:重点课文复习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悦 高兴) ②学而不思则罔 (罔—惘 迷惑不解) ③尊君在不(不—否 表疑问) 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 吗) ⑤著我旧时裳(著—着 穿) ⑥火伴皆惊忙(火—伙 伙伴) ⑦对镜帖花黄(帖—贴) 2、词类活用 ①不耻下问(耻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 ②门外戏(门外 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③父异之(异 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 ④父利其然也(利 意动用法:认为……有利) 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 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 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