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顶页 房山区2011年九年级统一练习() 语文 学校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1.本试卷共8页,共六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生/在试卷和答题卡(纸)上认真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须 4.在答题卡(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答题卡(纸)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选择。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 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模样(m)处理(ch)脊梁(j) 脍炙人口(zhi) B.颁发(ban)干涸(he)鸟瞰(kdn)断壁残垣(yuan) C.胆怯(que)提防(di)自诩(x) 惩恶扬善( cheng) D.捕捉(b)跌倒(die)贮臧(chu)满载而归(zdi) 2.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宽敞一一宽广 解说:两个“宽”字意思相同,都是“阔大,跟窄”相反”的意思。 B.悠久一一悠闲 解说:两个“悠”字意思不同,“悠久”的“悠”是“长久”的意思;“悠闲″的“悠 是“闲适,闲散”的意思。 C.异曲同工一一异想天开 解说:两个“异”字意思相同,都是“不同”的意思。 D.一鼓作气——焕然一新 解说:两个“—”字意思不同,“一鼓作气”的“—”是“第一次”的意思;“焕然 新”的“一”是“全,都”的意思。 3.结合语境,填写在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水稻专家袁隆平为了研究超级稻,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反复实践,克
第1页 房山区 2011 年九年级统一练习㈠ 语 文 学校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 8 页,共六道大题,23 道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纸)上认真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纸)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答题卡(纸)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 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 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 12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模.样(mó) 处.理(chǔ) 脊.梁(jǐ) 脍炙.人口(zhì) B.颁.发(bān) 干涸.(hé) 鸟瞰.(kàn) 断壁残垣.(yuán) C.胆怯.(què) 提.防(dī) 自诩.(xǔ) 惩.恶扬善(chénɡ) D.捕.捉(bǔ) 跌.倒(diē) 贮.藏(chǔ) 满载.而归(zài) 2.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宽.敞——宽.广 解说:两个“宽”字意思相同,都是“阔大,跟‘窄’相反”的意思。 B.悠.久——悠.闲 解说:两个“悠”字意思不同,“悠久”的“悠”是“长久”的意思;“悠闲”的“悠” 是“闲适,闲散”的意思。 C. 异.曲同工——异.想天开 解说:两个“异”字意思相同,都是“不同”的意思。 D.一鼓作气——焕然一新 解说:两个“一”字意思不同,“一鼓作气”的“一”是“第一次”的意思;“焕然一 新”的“一”是“全,都”的意思。 3.结合语境,填写在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水稻专家袁隆平为了研究超级稻,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反复实践,克
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这真是 ②同学们都非常优秀,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 ,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 我们的各项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A.①句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②句填“再接再厉” B.①句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②句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①句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②句填“再接再厉” D.①句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②句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B.“快回来!”他一边追一边喊,“前面的路被堵上了!” C.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D.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5.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的命运与大自然母亲息息相关。从自然母体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 时 因为自然环境中的水、空气、土壤等,对人类来说生死攸关。因此,我 们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A.我们要永远牢记母亲的呵护我们还要敬仰自己的母亲 B.我们要永远牢记母亲的呵护我们还要保护自己的母亲 C.我们不要忘记母亲的恩惠我们也不要忘记保护自己的母亲 D.我们不要忘记母亲的恩惠我们也不要忘记敬仰自己的母亲 6.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老城比喻成烧透了的砖窑,逼真、形象地写岀了天气 的炎热 B.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C.在青海的约古宗列,它(黄河)是美丽的一缕;在宁夏河套,它是平静的一湾:在中 游郑州,它是浩荡的波涛;在东营入海口,它是平稳的漫流 理解: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写了黄河在不同河段的自然形态,有很强的感 D.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到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又向谁诉呢?
第2页 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这真是 。 ②同学们都非常优秀,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 ,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 我们的各项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A. ①句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②句填“再接再厉” B. ①句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②句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 ①句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②句填“再接再厉” D. ①句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②句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来源:学科网] A.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B. “快回来!”他一边追一边喊,“前面的路被堵上了!” C.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D.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5.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的命运与大自然母亲息息相关。从自然母体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 时, ; ,因为自然环境中的水、空气、土壤等,对人类来说生死攸关。因此,我 们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A. 我们要永远牢记母亲的呵护 我们还要敬仰自己的母亲 B. 我们要永远牢记母亲的呵护 我们还要保护自己的母亲 C. 我们不要忘记母亲的恩惠 我们也不要忘记保护自己的母亲 D. 我们不要忘记母亲的恩惠 我们也不要忘记敬仰自己的母亲 6. 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老城比喻成烧透了的砖窑,逼真、形象地写出了天气 的炎热。 B. 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C.在青海的约古宗列,它(黄河)是美丽的一缕;在宁夏河套,它是平静的一湾;在中 游郑州,它是浩荡的波涛;在东营入海口,它是平稳的漫流…… 理解: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写了黄河在不同河段的自然形态,有很强的感 染力。 D.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到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又向谁诉呢?
第3页 理解: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父母应该是孩子发泄苦闷时的倾听者。 、填空(共8分) 7.默写(5分) (1)停杯投箸不能食, (李白《行路难》)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经受磨练对人才的益处的句 8.文学名著(3分) 《战国策》是一部 ①体史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由汉代 ②根据战国史书编校整理成书,《战国策》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这一 特点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现为_③ 的描写 三、综合性学习(共11分) 某校初三(1)班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旱情牵动你和我”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 任务 9.为让学生了解去年以来我国的旱情,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并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3分) 材料一:去年以来,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的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 八十年一遇的旱情。北京旱情创下38年来的纪录,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 湖北、陕西等地的部分地区已达重度干旱程度 材料二 010年西南部分地区因旱受灾情况统计表 地区 耕地受旱面积(万亩) 饮水困难人数(万 人) 云南 3148 742 贵州 735 485 广西 1467 四川 5496 131 10.仅以山东为例,请你根据下面两则材料,说说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的原因。(4分) 材料一:山东水资源量地域分布极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沿海的850毫米向 鲁西北递减到550毫米。年际变化剧烈,存在明显的丰、枯水年和连续丰、枯水年,最大 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128倍。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80%
第3页 理解: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父母应该是孩子发泄苦闷时的倾听者。 二、填空(共 8 分) 7.默写(5 分) ⑴停杯投箸不能食, 。(李白《行路难》) ⑵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⑶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经受磨练 对 人才的益处的句 子: , 。 8.文学名著(3 分) 《战国策》是一部 ① 体史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由汉代 ② 根据战国史书编校整理成书,《战国策》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这一 特点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现为 ③ 的描写。 三、综合性学习(共 11 分)[ 来源: Z. xx. k.C om] 某校初三⑴班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旱情牵动你和我”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 任务。 9.为让学生了解去年以来我国的旱情,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并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3 分) 材料一:去年以来,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的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 八十年一遇的旱情。北京旱情创下 38 年来的纪录,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 湖北、陕西等地的部分地区已达重度干旱程度。 材料二: 2010 年西南部分地区因旱受灾情况统计表 地区 耕地受旱面积(万亩) 饮水困难人数(万 人) 云南 3148 742 贵州 735 485 广西 1467 300 四川 5496 131 答: 10.仅以山东为例,请你根据下面两则材料,说说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的原因。(4 分) 材料一:山东水资源量地域分布极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沿海的 850 毫米向 鲁西北递减到 550 毫米。年际变化剧烈,存在明显的丰、枯水年和连续丰、枯水年,最大 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 12.8 倍。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 70%~80%
第4页 材料二:1993年山东省工业取水量为117亿立方米,1994年达到294亿立方米, 1995年达到3848亿立方米,2010年达到4363亿立方米,2000~2010年平均年取水 量为3993亿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77万公顷增加到446.37万公顷,农 业灌溉年用水量由4亿立方米增加到近180亿立方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由新中国成立 初期的每年1600万立方米增加到每年93亿立方米。 答 11.造成我国众多地区出现严重旱灾的原因有很多,请你根据下面一则材料,提出有针对性 的解决办法。(4分) 【材料】 工业生产方面,我国1万美元产值的用水量是2030立方米,美国是514立方米,日 本是208立方米耗水量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10倍。工业生产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65%, 比国际水平低10%~20%。农业灌溉方式落后,耗水量大。城市供水管网、用水器具陈旧 落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 ①若夫日岀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第4页 材料二:1993 年山东省工业取水量为 11.7 亿立方米,1994 年达到 29.4 亿立方米, 1995 年达到 38.48 亿立方米,2010 年达到 43.63 亿立方米,2000~2010 年平均年取水 量为 39.93 亿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由 1949 年的 24.77 万公顷增加到 446.37 万公顷,农 业灌溉年用水量由 4 亿立方米增加到近 180 亿立方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由新中国成立 初期的每年 1600 万立方米增加到每年 9.3 亿立方米。 答: 11.造成我国众多地区出现严重旱灾的原因有很多,请你根据下面一则材料,提出有针对性 的解决办法。(4 分) 【材料】 工业生产方面,我国 1 万美元产值的用水量是 2030 立方米,美国是 514 立方米,日 本是 208 立方米,耗水量是美国的 4 倍,日本的 10 倍。工业生产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 65%, 比国际水平低 10%~20%。农业灌溉方式落后,耗水量大。城市供水管网、用水器具陈旧 落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答: 四、文言文阅读(共 9 分) 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第 12-14 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 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来源:Z*x x *k.Com]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第5页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觥筹交错 (2)非丝非竹 竹 (3)已而夕阳在山已而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佳木秀而繁阴 (1分) 翻译: (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分) 翻译: 14.结合第②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第③段加点的“乐”包含的具体内容。(3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剽悍的十八岁》,完成第15-17题。(共15分) 剽悍的十八岁 曹春雷 ①那年夏天的七月,是他一生都抹不去的黑色 ②高考前一天,父亲突患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毅然放弃了高考,还有什么 能比父亲的命更重要呢?他穿梭在医院各科室之间,交钱、拿药、取化验单 ③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再没人为他和母亲遮风挡雨了 ④办完丧事,他想,自己必须成为一棵大树,来为母亲遮风挡雨 ⑤父亲留给娘俩的,不是财产,而是债务。父亲生前举债办了一家石粉厂,谁知厂子 办起来后,产品严重滞销。 ⑥他和母亲商量后,关闭了厂子,变卖了设备,连同家里积攒的钱,都用来偿还了债 务。但依然有八家没能还清。都是村里的乡亲,当初父亲借钱时,他们连老底儿都拿出来了, 指望着父亲年底能给一些分红,可现在……. ⑦几个不眠之夜后,他告诉母亲,决定休学一年,出门打工挣钱还债。母亲长久不语
第5页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3 分) ⑴觥筹交错.. 交错: ⑵非丝非竹. 竹: ⑶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 分) ⑴佳木秀而繁阴 (1 分) 翻译: ⑵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 分) 翻译: 14.结合第②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第③段加点的“乐”包含的具体..内容。(3 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剽悍的十八岁》,完成第 15—17 题。(共 15 分) 剽悍的十八岁 曹春雷 ①那年夏天的七月,是他一生都抹不去的黑色。 ②高考前一天,父亲突患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毅然放弃了高考,还有什么 能比父亲的命更重要呢?他穿梭在医院各科室之间,交钱、拿药、取化验单…… ③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再没人为他和母亲遮风挡雨了。 ④办完丧事,他想,自己必须成为一棵大树,来为母亲遮风挡雨。 ⑤父亲留给娘俩的,不是财产,而是债务。父亲生前举债办了一家石粉厂,谁知厂子 办起来后,产品严重滞销。 ⑥他和母亲商量后,关闭了厂子,变卖了设备,连同家里积攒的钱,都用来偿还了债 务。但依然有八家没能还清。都是村里的乡亲,当初父亲借钱时,他们连老底儿都拿出来了, 指望着父亲年底能给一些分红,可现在…… ⑦几个不眠之夜后,他告诉母亲,决定休学一年,出门打工挣钱还债。母亲长久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