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2018.3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8页。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 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许多研究 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 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 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 之路。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 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 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 卫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 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 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 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 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中外文化的交 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 荣发展。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 朝觐、学习。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 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 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 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 衰落。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 像以前那样畅通了 (取材于肖小勇、傅梦孜、高建新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交流早于张骞开通西域时期 B.汉唐政府重视丝绸之路有军事目的 C.包容的心态造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得到广远传播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它的兴盛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 B.安史之乱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C.明朝西域政策与汉唐不尽相同 D.它的衰落与奧斯曼的崛起有关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是(2分) A.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北京市朝阳区 2018 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2018.3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本试卷共 8 页。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的概念自 19 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许多研究 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 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 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 之路。公元前 2 世纪,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 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 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 卫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 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 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 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 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中外文化的交 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 荣发展。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 朝觐、学习。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 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 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 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 衰落。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 像以前那样畅通了。 (取材于肖小勇、傅梦孜、高建新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西方交流早于张骞开通西域时期 B.汉唐政府重视丝绸之路有军事目的 C.包容的心态造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得到广远传播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它的兴盛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 B.安史之乱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C.明朝西域政策与汉唐不尽相同 D.它的衰落与奥斯曼的崛起有关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是(2 分) A.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C.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D.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材料二 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通道。一般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 展于唐宋、兴盛于元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其逐渐衰弱。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多种时代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 素就是航海技术 汉代中国人之所以能踏开“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在于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 海术。到了隋唐,随着中外交往的繁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航海技术水平 进一步提高。当时航海者的远洋地文知识和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都更加丰 富,对远洋季风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也愈趋娴熟。 宋元发达的航海技术,促进“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宋元航海术最 重要的突破体现在全天候磁罗盘导航和大洋天文定位技术方面。随着航迹推算对 测向定量化的要求,单纯的“揆南北”的“指南浮针”与由天干、地支组成的二 十四向方位盘组合起来,演进成“磁罗盘”。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从一地航行 到另一地的转向针位点集合技术,形成了“定向行船”所依赖的航路指南。海员 们还掌握了通过观测天体(特别是北极星)的高度,来判定船的地理位置(主要 是南北位移)的天文定位技术,从而使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了关键性的修正。 明初,郑和航海术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到一个空前辉煌的历史阶段,出现了 举世闻名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盛景。郑和航海术主要体现在集航用海图与航路 指南于一身的《郑和航海图》上。《郑和航海图》不但对广大西太平洋与北印度 洋航区标注了具体的地理位置,还对沿途景物进行了写实性的描绘,而且对沿途 的导航物与碍航物,如山峰、岛屿、浅滩、礁岩、港口等进行了标识。图中还出 现了具有航迹推算与修正技术意义的针路系统,并吸收运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进 仪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 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 (取材于孙光圻的相关文章)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材料一的“消弭”:“弭”的读音为mi B.材料二的“娴熟”:“娴”为形声字,从女,闲声 C.材料二的“揆南北”:“揆”在文中是测定(方向)的意思 D.材料二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此处用来表示方位 5.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航海者已经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 B.隋唐时期,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更加丰富 C.宋元时期,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关键性修正 D.明朝郑和的过洋牵星系统是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 6.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因素的一项是(2分) A.国家海禁政策B.认识自然水平 C.天体星辰星座D.航海导航技术 材料三 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带一路”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世界大趋势,提出 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合作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
C.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D.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材料二 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通道。一般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 展于唐宋、兴盛于元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其逐渐衰弱。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多种时代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 素就是航海技术。 汉代中国人之所以能踏开“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在于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 海术。到了隋唐,随着中外交往的繁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航海技术水平 进一步提高。当时航海者的远洋地文知识和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都更加丰 富,对远洋季风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也愈趋娴熟。 宋元发达的航海技术,促进“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宋元航海术最 重要的突破体现在全天候磁罗盘导航和大洋天文定位技术方面。随着航迹推算对 测向定量化的要求,单纯的“揆南北”的“指南浮针”与由天干、地支组成的二 十四向方位盘组合起来,演进成“磁罗盘”。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从一地航行 到另一地的转向针位点集合技术,形成了“定向行船”所依赖的航路指南。海员 们还掌握了通过观测天体(特别是北极星)的高度,来判定船的地理位置(主要 是南北位移)的天文定位技术,从而使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了关键性的修正。 明初,郑和航海术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到一个空前辉煌的历史阶段,出现了 举世闻名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盛景。郑和航海术主要体现在集航用海图与航路 指南于一身的《郑和航海图》上。《郑和航海图》不但对广大西太平洋与北印度 洋航区标注了具体的地理位置,还对沿途景物进行了写实性的描绘,而且对沿途 的导航物与碍航物,如山峰、岛屿、浅滩、礁岩、港口等进行了标识。图中还出 现了具有航迹推算与修正技术意义的针路系统,并吸收运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进 仪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 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 (取材于孙光圻的相关文章)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材料一的“消弭”:“弭”的读音为 mí B.材料二的“娴熟”:“娴”为形声字,从女,闲声 C.材料二的“揆南北”:“揆”在文中是测定(方向)的意思 D.材料二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此处用来表示方位 5.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代航海者已经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 B.隋唐时期,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更加丰富 C.宋元时期,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关键性修正 D.明朝郑和的过洋牵星系统是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 6.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因素的一项是(2 分) A.国家海禁政策 B.认识自然水平 C.天体星辰星座 D.航海导航技术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 带一路”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世界大趋势,提出 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合作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
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创造了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一带一路”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建 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2017年,我国“一带一路” 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的新阶段,取得明显成效 贸易投资合作继续深化。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万亿元 人民币,增长12.1%,进口3.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8%;我国企业对沿线国 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亿美元,同比增 长14.5%。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东非铁路网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首条 隧道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匈塞铁路、卡拉奇髙速公路等项目 进展顺利。中国一一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成为“一带一 路”经贸合作的典范 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我国与格鲁吉亚、马尔代夫签署自贸协定,与摩尔多瓦、 毛里求斯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 得积极进展。 对外援助效应提升。我国启动“共筑援助之桥,畅通‘一带一路’”行动,落实 了多项重大援助举措,积极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开办南南合 作与发展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世界 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合作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必将超越某一国家 某一区域,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造成深刻影响 (取材于高峰、王晓易的相关文章)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一带一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继承发扬了古丝绸之路精神 B.广大发达国家是合作的主体 C.有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D.产生了多个方面的辐射效应 8.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请根据上述三则材 料,简要概括。(6分) 、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 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 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 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 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薏!”于是赴江刺蛟, 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 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 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 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创造了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一带一路”涉及世界 60 多个国家,44 亿人口,GDP 规模超过 21 万亿美元,建 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2017 年,我国“一带一路” 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的新阶段,取得明显成效。 贸易投资合作继续深化。2017 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 7.4 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 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 3.6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 4.3 万亿元 人民币,增长 12.1%,进口 3.1 万亿元人民币,增长 26.8%;我国企业对沿线国 家直接投资 144 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 1443 亿美元,同比增 长 14.5%。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东非铁路网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首条 隧道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匈塞铁路、卡拉奇高速公路等项目 进展顺利。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成为“一带一 路”经贸合作的典范。 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我国与格鲁吉亚、马尔代夫签署自贸协定,与摩尔多瓦、 毛里求斯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 得积极进展。 对外援助效应提升。我国启动“共筑援助之桥,畅通‘一带一路’”行动,落实 了多项重大援助举措,积极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开办南南合 作与发展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世界 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合作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必将超越某一国家、 某一区域,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造成深刻影响。 (取材于高峰、王晓易的相关文章)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一带一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继承发扬了古丝绸之路精神 B.广大发达国家是合作的主体 C.有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D.产生了多个方面的辐射效应 8.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请根据上述三则材 料,简要概括。(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 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 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 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 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 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 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 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 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 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 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 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 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 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 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 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 英。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 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 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 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亦有困穷屈匮穷:困厄 B.直兵造胸造:制造 C.而迭闻晋事迭:多次 D.审赏罚审:慎重地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达乎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乎 B.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 C.俞然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D.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到达某地,事物就不能看清楚了 B则今是已 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 C.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D.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叔敖通晓义理,为官和离任都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 B.禹通晓生死之义,但是面对黄龙,依然十分害怕死亡 C.白圭认为“正直之士的节操”是天下最杰出的事情之 D.文章结尾指出贤主应用赏罚的方式役使“不肖”之人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 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 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 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 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 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 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 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 英。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 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 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 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亦有困穷屈匮 穷:困厄 B.直兵造胸 造:制造 C.而迭闻晋事 迭:多次 D.审赏罚 审:慎重地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达乎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乎 B.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 C. 俞然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D.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到达某地,事物就不能看清楚了 B.则今是已 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 C.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D.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孙叔敖通晓义理,为官和离任都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 B.禹通晓生死之义,但是面对黄龙,依然十分害怕死亡。 C.白圭认为“正直之士的节操”是天下最杰出的事情之一。 D.文章结尾指出贤主应用赏罚的方式役使“不肖”之人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14.请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 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8题。 答张十 】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1】本诗写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2】踯躅:即羊踯躅花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山水空净,猿鸣声声,人烟鼎盛,一派繁华美好的景象。 B.颔联“竞”字写出了筼筜蓬勃生长,“闲”字写出了羊踯躅悠然开放。 C.“未”字统领“报”与“知”,诗人慨叹自己未报君恩,不知会死于何地。 D.尾句中“斗”同“陡”,本句的意思是诗人顿时感觉头发白了一多半 16.本诗首联调动了视觉与听觉写景,下列诗句不含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分)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B.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C.寂寞空庭春欲晩,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D.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戎昱《桂州腊夜》) 17.《南涧中题》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这首诗与《答张十一》所表达的贬谪之 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南涧中题(节选) 柳宗元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韩愈之文长于针砭时弊,《师说》讽刺了当时在士大夫之间耻于相师的风气,“问 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石潭记》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表达了他在潭边的所见所感。《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 被贬黄州期间,词人遥想三国时周瑜“ 谈笑间, 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白居易被贬江州,作《琵琶行》,“我闻琵琶已 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琵琶女的技艺与身 世,令他感慨颇深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4题。 地气重凝 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少 有谁问“今天地气怎么样”。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 气却不然。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 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
13.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14.请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 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6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5—18 题。 答张十一【1】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1】本诗写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2】踯躅:即羊踯躅花。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描绘了山水空净,猿鸣声声,人烟鼎盛,一派繁华美好的景象。 B. 颔联“竞”字写出了筼筜蓬勃生长,“闲”字写出了羊踯躅悠然开放。 C. “未”字统领“报”与“知”,诗人慨叹自己未报君恩,不知会死于何地。 D.尾句中“斗”同“陡”,本句的意思是诗人顿时感觉头发白了一多半。 16. 本诗首联调动了视觉与听觉写景,下列诗句不含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 分)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B.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C.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D.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戎昱《桂州腊夜》) 17.《南涧中题》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这首诗与《答张十一》所表达的贬谪之 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南涧中题(节选) 柳宗元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18.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 分) 韩愈之文长于针砭时弊,《师说》讽刺了当时在士大夫之间耻于相师的风气,“问 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 石潭记》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__________, ___________”,表达了他在潭边的所见所感。《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 被贬黄州期间,词人遥想三国时周瑜“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 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白居易被贬江州,作《琵琶行》, “我闻琵琶已 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琵琶女的技艺与身 世,令他感慨颇深。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9—24 题。 地气重凝 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少 有谁问“今天地气怎么样”。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 气却不然。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 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