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网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7 会主又生产关系来说。显然是促注生产力发保的先进社会制度.但社士生产头系4福有C0四 阶段性。如果超越了现有生产力的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就会阻 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制度的创新,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关系的直线前进。在 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曾经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过早地实行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因而走过弯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不符合生产力要求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现阶 段的生产力水平,这也是一种制度创新。 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 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 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主要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 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 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 是,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后 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 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说有变化,那是指某种经济制度由不成熟到 成熟、由不完全到完全、由发展到衰落的变化,该社会的基本属性贯穿始终。经济体制作为形 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 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 有不同样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 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其基本要求是要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要求, 方面,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发展多种所有制 形式,探寻公有制的多种实现方式,明确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处在初级阶段。另一方面改革经 济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制度关系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 义经济制度下,判断经济体制合理、有效的标准是:是否符合邓小平所说的“三个有利于” 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 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用这一标准来判断现行 的经济体制,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 在经济学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制度创新与体制改革 是同义语,但两者也存在区别。体制改革强调的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的 调整,而制度创新是制度上的一种新发明。随着生产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任何社会的制度发展过程都将是一个从制度创新,到制度均衡,再到制度创新的连续不断的过 程。制度均衡是指一种制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此时无论怎么样改变现存制度,都不会给 从事改革的人带来追加利益,于是没有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而一旦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如 采用了新的生产技术,或有了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形式的新发明,或社会政治环境有了变化, 这时又出现了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制度创新又可能重新出现。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 www.TopSage.com
大家网 ·28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的分析,在市场经挤条件下,推骑制度创新的要素包搭产收制度,日家和软形多C0门 复习思考题 1.解释下列概念 生产力生产关系所有制所有权产权产权制度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制度创新 2.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5.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阅读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吴树青等.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吴宜恭.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经济学动态,1999(1). [4]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www.TopSage.com
☑大家网 lopSage.com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商品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细胞,它包含者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一切矛盾的胚芽,可以 反映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内容。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从 商品开始,并由此建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 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商品交换在原始公社末期 就出现了,在原始部落之间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而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马克思说:“商品交 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 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①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使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由于生产力得到发展,有了少量剩余产品,于是在社会分工基础 上,产生交换行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与农业不同,手工业的生产日的不是为了生产者自身的直接消费,而是为了交换。因此, “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 边界的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②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是偶然的,而是采取了经常化和扩大 化的形式,流通也随之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从而产生了商人,即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商人从社会生产部门中分离出来,专门经营商品交换,这样,商品经济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个前提。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 www.TopSage.com
大家网 ·30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没有分工, 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社会分工使生产专业化,生产者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每一个生产者成为社 会分工体系的一员,从而形成了生产者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不同产品生产者之间需要互 通有无,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这就产生了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随着 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交换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品经济也就越来越发展。 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前提。没有剩余产品 的存在,不存在进行交换的对象,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 现了经济性的剩余产品,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经常性的交换,导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或支配他人劳 动,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也就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和支配。马克思说:“使用物品成为 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①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 所有者,又决定了交换的等价性,交换双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彼此都同意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产 品等价交换对方的产品,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实现所有权的转 移。可见,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剩余产品及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则使商品交换成为 现实。在现代经济中,在同一所有制内部的不同企业也可能存在商品交换关系,其原因是不同 企业有自身的利益。这样,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交换的产品也是商品。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决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 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 度之中,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附属于居支配地位 的经济形式。由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社会化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裁 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意味者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 关于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原因 马克思、思格斯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亲件,主要研究私有制商品经济。他们指出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 主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他们预见未来,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 商品生产就会被消除。新大林根据苏联的杜会主义实戏,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的原图是因为存在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按聪斯大林的解释,全民所有制内布不存在商品经济关系。 夜羊开放后,我四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探索,在肯定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基本前提的基幽上,形 成了从不同角度解释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观点。有学者从多层次复条产权关系的角度解释:有学者从分 配的角魔解释:比校多的学者从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独立的经济利益的角度进行解释。 一参见吴树青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70-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板社1972年版,第89真。 www.TopSage.com
大家网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31. 南品经济在人类轻济发展史上是一种充清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形○沈腰自然8济的诺0口 多弊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由商品经济的如下特征决定的:首先,商品经 济具有自主性。商品生产者具有独立地、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的权利,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 益,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商品经济具有平等性。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 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只有在平等的关 系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再次,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而展开竞争。由此推动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最后,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商品经 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随者社会分 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 商品经济作为几个社会共同存在过的经济形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文明和进步,在人类社 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历史地位。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人类社会 采取怎样的经济形式,不是由某种社会形态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的。人类社会 形态可能会出现跳跃式发展,但是,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却无法跳跃。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 的经济形式,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和生 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更高阶段的必经阶段。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生 产力还不发达,商品经济的历史作用远未发挥完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逾越资本主义充 分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但是,不可以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发展将贯 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全过程。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①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统一 (一)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任何商 品,首先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具有某种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 性决定的,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会不同。同一种商品还可以兼有各种自然属 性,具有多种使用价值,比如煤可以用作燃料,也可以用作化工原料等。商品的多方面的使用 价值,是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被人们认识的。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存在着差 别:(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许多不是 劳动产品的自然物,如空气、阳光等,对人虽具有很大用处,却不是商品。(2)商品的使用 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3)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 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①服务也具有商品属性,因此,本书所讲的商品既包括产品,也包括服务。 www.TopSa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