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讲义 整体伦理状况或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空间。邓小平曾说过:“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所谓 好的制度”与“不好的制度”就内在地体现了其伦理、价值观的规定性,同时也说明了制度的 伦理教化作用,它相对于个体的力量来说,其伦理的教化作用是相当强大的,常常是个人所无法 抗拒的。 不同的制度,其伦理教化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应当区分制度本身的正当性、合理性与其伦理 教化的不同的作用。当代著名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重要著作《正义论》中论证了制度自身的正当 性的重要性。他认为,对制度的道德评价和选择,应当优先于对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选择。他在解 释布拉德雷关于个人是一个贫乏的抽象的话时说:“一个人的职责和义务预先假定了一种对制度的 道德观,因此,在对个人的要求能够提出之前,必须确定正义制度的内容。这就是说,在大多数 情况下,有关职责和义务的原则应当在对于社会基本结构的原则确定之后再确定”2。这就是说, 人们总是首先选择用于制度的根本道德原则,然后才能选择用于个人的道德准则—一义务和责任 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一项正义的制度安排就是使其最大限度地实现某种 平等。因此,如果说个人负有支持制度的义务,那么制度必须首先是正义的。离开制度的正义性 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各种严格的道德要求,那只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 即使本人真诚相信和努力遵奉这些要求,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好牧师而已。因此,照罗尔斯的看法, 造成社会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不在于个人品德修养,而是制度本身的正当性发生了问题或引 起社会成员的怀疑乃至否定。从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看,也确实如此。事实证明,制度的缺陷 是某些伦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例如拿人们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来说,腐败者的自私固然是重 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制度中存在着种种漏洞,使腐败者有机可乘。所以,惩治腐败的关 键是健全制度。为了消除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弊疾,必须健全法制和加强制度伦理的建设。在一个 各种制度和规章尚不健全和完善的社会公共生活环境中,公民个人是不可能承受促使整个社会道 德状况的改善这副重担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做法不可能获得公民的支持,倒反而会引起公民的不 满和逆反心理。 但也应当深刻认识到,个体的道德理性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旧伦理观 念相互冲突,善恶是非界限非常模糊,这就需要社会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一系列明确的社会道德 规范,告诉人们什么是应当做的和什么是不应当做的,协助个体确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同时, 个人的道德意志也是有限的,往往难以克制自私欲望的膨胀,或抵御不道德所获的诱惑,在当今 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制度所提供的约束,包括 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都可以强化个体的道德意志。因此,仅仅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是有局 限性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抽象、崇髙的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现存的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纲、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
制度经济学讲义 - 16 - 整体伦理状况或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空间。邓小平曾说过:“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1。所谓 “好的制度”与“不好的制度”就内在地体现了其伦理、价值观的规定性,同时也说明了制度的 伦理教化作用,它相对于个体的力量来说,其伦理的教化作用是相当强大的,常常是个人所无法 抗拒的。 不同的制度,其伦理教化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应当区分制度本身的正当性、合理性与其伦理 教化的不同的作用。当代著名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重要著作《正义论》中论证了制度自身的正当 性的重要性。他认为,对制度的道德评价和选择,应当优先于对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选择。他在解 释布拉德雷关于个人是一个贫乏的抽象的话时说:“一个人的职责和义务预先假定了一种对制度的 道德观,因此,在对个人的要求能够提出之前,必须确定正义制度的内容。这就是说,在大多数 情况下,有关职责和义务的原则应当在对于社会基本结构的原则确定之后再确定”2。这就是说, 人们总是首先选择用于制度的根本道德原则,然后才能选择用于个人的道德准则━━义务和责任。 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一项正义的制度安排就是使其最大限度地实现某种 平等。因此,如果说个人负有支持制度的义务,那么制度必须首先是正义的。离开制度的正义性 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各种严格的道德要求,那只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 即使本人真诚相信和努力遵奉这些要求,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好牧师而已。因此,照罗尔斯的看法, 造成社会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不在于个人品德修养,而是制度本身的正当性发生了问题或引 起社会成员的怀疑乃至否定。从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看,也确实如此。事实证明,制度的缺陷 是某些伦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例如拿人们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来说,腐败者的自私固然是重 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制度中存在着种种漏洞,使腐败者有机可乘。所以,惩治腐败的关 键是健全制度。为了消除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弊疾,必须健全法制和加强制度伦理的建设。在一个 各种制度和规章尚不健全和完善的社会公共生活环境中,公民个人是不可能承受促使整个社会道 德状况的改善这副重担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做法不可能获得公民的支持,倒反而会引起公民的不 满和逆反心理。 但也应当深刻认识到,个体的道德理性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旧伦理观 念相互冲突,善恶是非界限非常模糊,这就需要社会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一系列明确的社会道德 规范,告诉人们什么是应当做的和什么是不应当做的,协助个体确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同时, 个人的道德意志也是有限的,往往难以克制自私欲望的膨胀,或抵御不道德所获的诱惑,在当今 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制度所提供的约束,包括 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都可以强化个体的道德意志。因此,仅仅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是有局 限性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抽象、崇高的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现存的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 1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3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纲、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05 页
制度经济学讲义 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普遍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制度力量。 谈到制度性道德体系带有一定强制性,美国著名的宗教晢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写的一部 题为《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的书,他在书中指出:单纯依靠宗教信仰和道德说教不可能消 除社会不公正。为了消除社会不公正,还必须采用“合理的强制手段”。当然,任何强制都必须符 合社会理性和道德的目的,强制只能是实现道德理想的工具,强制的使用应该受到合理的控制, 使其减少到最低限度;强制在使用时应当受到公正法庭的监督,防止强制成为个人或群体谋取私 利的工具。虽然尼布尔学说中有不少观点值得商榷,但上述这些思想是很有启发的。制度性道德 体系是作为社会制度的道德秩序而存在的。它当然具有制度的强制性,但是不合理采用强制,或 者仅仅依靠强制,也会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正确有效的做法是,将制度强制与道德教育和心性 修养结合起来。当人们提髙了道德觉悟,懂得了这些制度性伦理规范是“他们的自然依恋的扩展, 是实现共同的善的途径”(罗尔斯语),那么对他们来说,这些制度性伦理规范不再仅仅是强制和 约束,而是联合起来共同行动的规则 如道格拉斯·诺斯所说的,“一个社会的健全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 活力的粘合剂”。因此,制度伦理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制度变革与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现在 人们都认识到,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它能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经济。但同时也意识到, 市场经济体现着各种利益之间的竞争,因而有人担心发展下去会造成经济上的不平等。由于经济 不平等,出现贫富两极分化,金钱侵犯权利等现象。就是说,由于利益关系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 的竞争,加剧了伦理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为了合理调整利益关系,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公民对 实施一种以平等和公正为基础的制度安排的要求日益迫切。 制度伦理有些是明文规定的、外部化的、带有某种强制作用的制度性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制 度和政治理想的阐述,必然揭示国家和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的问题,也就是关于立法和公民道 德准则的问题。遵守法律也是道德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道德规范中有许多是和法律重合的,这 样就使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互相加强、互相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法律是强制、他律性的道 德,道德是非强制、自律性的法律,道德法制化是当代伦理学发展的一个生长点。但也必须指出, 不要期望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尚未健全和正常运转,政治秩序和法律规则就能有效得 以维持,而公民道德规范会普遍受到尊重,社会的道德会井然有序。当前研究群体、社团、企业 组织和政府机构等行为主体的道德活动规律及制度、体制、法规、政策、典章的道德合理性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倡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涉及制度伦理的问题。职业道德,简而言之,就 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时应当遵守的制度性的道德规范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规范 这些都是人们的职业活动的内在道德要求。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仁以济 世;另一条是敬业乐群。它们贯穿于政德、师德、医德、商德、艺德等各个职业道德领域之中 这种精神是人们职业活动的宗旨,也是职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值得我们去继承、弘扬 虽然中国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的传统,但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大多数公民把职业仅仅当作谋生的手 1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8页
制度经济学讲义 - 17 - 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普遍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制度力量。 谈到制度性道德体系带有一定强制性,美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写的一部 题为《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的书,他在书中指出:单纯依靠宗教信仰和道德说教不可能消 除社会不公正。为了消除社会不公正,还必须采用“合理的强制手段”。当然,任何强制都必须符 合社会理性和道德的目的,强制只能是实现道德理想的工具,强制的使用应该受到合理的控制, 使其减少到最低限度;强制在使用时应当受到公正法庭的监督,防止强制成为个人或群体谋取私 利的工具。虽然尼布尔学说中有不少观点值得商榷,但上述这些思想是很有启发的。制度性道德 体系是作为社会制度的道德秩序而存在的。它当然具有制度的强制性,但是不合理采用强制,或 者仅仅依靠强制,也会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正确有效的做法是,将制度强制与道德教育和心性 修养结合起来。当人们提高了道德觉悟,懂得了这些制度性伦理规范是“他们的自然依恋的扩展, 是实现共同的善的途径”(罗尔斯语),那么对他们来说,这些制度性伦理规范不再仅仅是强制和 约束,而是联合起来共同行动的规则。 如道格拉斯·诺斯所说的,“一个社会的健全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 活力的粘合剂”1。因此,制度伦理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制度变革与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现在 人们都认识到,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它能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经济。但同时也意识到, 市场经济体现着各种利益之间的竞争,因而有人担心发展下去会造成经济上的不平等。由于经济 不平等,出现贫富两极分化,金钱侵犯权利等现象。就是说,由于利益关系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 的竞争,加剧了伦理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为了合理调整利益关系,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公民对 实施一种以平等和公正为基础的制度安排的要求日益迫切。 制度伦理有些是明文规定的、外部化的、带有某种强制作用的制度性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制 度和政治理想的阐述,必然揭示国家和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的问题,也就是关于立法和公民道 德准则的问题。遵守法律也是道德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道德规范中有许多是和法律重合的,这 样就使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互相加强、互相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法律是强制、他律性的道 德,道德是非强制、自律性的法律,道德法制化是当代伦理学发展的一个生长点。但也必须指出, 不要期望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尚未健全和正常运转,政治秩序和法律规则就能有效得 以维持,而公民道德规范会普遍受到尊重,社会的道德会井然有序。当前研究群体、社团、企业、 组织和政府机构等行为主体的道德活动规律及制度、体制、法规、政策、典章的道德合理性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倡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涉及制度伦理的问题。职业道德,简而言之,就 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时应当遵守的制度性的道德规范。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规范。 这些都是人们的职业活动的内在道德要求。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仁以济 世;另一条是敬业乐群。它们贯穿于政德、师德、医德、商德、艺德等各个职业道德领域之中。 这种精神是人们职业活动的宗旨,也是职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值得我们去继承、弘扬。 虽然中国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的传统,但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大多数公民把职业仅仅当作谋生的手 1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 48 页
制度经济学讲义 段,并不关心职业的道德意义和道德要求,而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非道德的职业活动 又常常能赢得某些看得见的经济利益。尤其是,经济生活中的假冒伪劣、欺诈蒙骗的行为,不仅 扰乱了经济活动的秩序,而且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却难以治理。应当 认识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志。同时也要认识到,在道德领域中,职业道德是最能够 与经济体制、法制建设直接联系、相互配套的一个层面。所以,从职业道德入手,加强制度伦理 建设,不仅是极其重要的和紧迫的,也是十分可行和大有潜力的。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 革,极需根据基本道德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精神,制定和完善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徳准则与规范。各 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就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5制度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 社会制度中凝结着人类大量的文化成果,同时许多文化成果是凭借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 会制度(特别是文化制度、教育制度等)留传给后代的。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文化是靠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继承、总结、改造、创新、积累活动而发展起来的。而这一系列活 动都是在一定制度规定的实践中进行的,所以说制度是人类传递文化的重要工具。当然制度传递 文化,其不仅传递精华,也同时传递糟粕;一定的文化(包括正负两方面)总是与一定的制度相 联系的,文化与制度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由此推论,要扬弃传统文化,发扬精华,摒弃糟粕,就 要相应地扬弃传递文化的制度,使制度尽可能地传递文化的精华,舍弃文化的糟粕。此外,制度 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它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以使其本身得以延续、保存、完善和发展。同时也须 指出,在致力于革新正式制度以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方面,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工作也 会收到明显的成效。但往往忽视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而非正式制度相对于正式制度,有时是相 当难以消除的,它不可能用暴力、强制力在短期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落后的习俗、风俗、 制度化的行为准则观念等,不仅延缓了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会对正式制度在消除传统文化 中的糟粕的过程中起到一种抵消作用,因此,对非正式制度的在传承文化的消极作用一定要给予 高度的重视。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不止一次地提到历史与现实选择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过去做 出的选择会决定其现在可能的选择,文化在这种选择中又起着关键作用。比如中国经济体制的改 革,人们的就业也要从原来计划分配性就业制度演变到市场自主择业制度,其间要求有一个剥除 原有观念、习俗、准则和思维而适应新制度的学习、认同过程。然而几十年旧体制下生成的观念 以及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影响而积淀下来的习俗与思维方式并非朝夕之功而能改变。民族传统文 化的熏陶,社会主义制度氛围的影响,多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以及传统就业制度的“优 越性”,使劳动者的就业观念中既有历史文化非正式制度的内涵,又有现行社会制度的痕迹,体现 出观念意识的历史沉淀性和相对稳定性,指导和制约着行为主体的一系列经济行为,又反过来影 响着劳动者对现行制度及制度变迁的道德评判与认同,使制度变迁要有一个路径探寻过程。当他 在原有制度下形成社会主义就应当是“人人有饭吃,个个有工做”,而不应当有失业、贫困、破产、 风险时,就必然沿着这一思维惯性对制度的变迁提出疑问并进而影响其行为,而不愿退出保障齐
制度经济学讲义 - 18 - 段,并不关心职业的道德意义和道德要求,而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非道德的职业活动 又常常能赢得某些看得见的经济利益。尤其是,经济生活中的假冒伪劣、欺诈蒙骗的行为,不仅 扰乱了经济活动的秩序,而且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却难以治理。应当 认识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志。同时也要认识到,在道德领域中,职业道德是最能够 与经济体制、法制建设直接联系、相互配套的一个层面。所以,从职业道德入手,加强制度伦理 建设,不仅是极其重要的和紧迫的,也是十分可行和大有潜力的。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 革,极需根据基本道德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精神,制定和完善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准则与规范。各 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就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5.制度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 社会制度中凝结着人类大量的文化成果,同时许多文化成果是凭借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 会制度(特别是文化制度、教育制度等)留传给后代的。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文化是靠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继承、总结、改造、创新、积累活动而发展起来的。而这一系列活 动都是在一定制度规定的实践中进行的,所以说制度是人类传递文化的重要工具。当然制度传递 文化,其不仅传递精华,也同时传递糟粕;一定的文化(包括正负两方面)总是与一定的制度相 联系的,文化与制度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由此推论,要扬弃传统文化,发扬精华,摒弃糟粕,就 要相应地扬弃传递文化的制度,使制度尽可能地传递文化的精华,舍弃文化的糟粕。此外,制度 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它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以使其本身得以延续、保存、完善和发展。同时也须 指出,在致力于革新正式制度以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方面,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工作也 会收到明显的成效。但往往忽视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而非正式制度相对于正式制度,有时是相 当难以消除的,它不可能用暴力、强制力在短期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落后的习俗、风俗、 制度化的行为准则观念等,不仅延缓了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会对正式制度在消除传统文化 中的糟粕的过程中起到一种抵消作用,因此,对非正式制度的在传承文化的消极作用一定要给予 高度的重视。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不止一次地提到历史与现实选择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过去做 出的选择会决定其现在可能的选择,文化在这种选择中又起着关键作用。比如中国经济体制的改 革,人们的就业也要从原来计划分配性就业制度演变到市场自主择业制度,其间要求有一个剥除 原有观念、习俗、准则和思维而适应新制度的学习、认同过程。然而几十年旧体制下生成的观念 以及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影响而积淀下来的习俗与思维方式并非朝夕之功而能改变。民族传统文 化的熏陶,社会主义制度氛围的影响,多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以及传统就业制度的“优 越性”,使劳动者的就业观念中既有历史文化非正式制度的内涵,又有现行社会制度的痕迹,体现 出观念意识的历史沉淀性和相对稳定性,指导和制约着行为主体的一系列经济行为,又反过来影 响着劳动者对现行制度及制度变迁的道德评判与认同,使制度变迁要有一个路径探寻过程。当他 在原有制度下形成社会主义就应当是“人人有饭吃,个个有工做”,而不应当有失业、贫困、破产、 风险时,就必然沿着这一思维惯性对制度的变迁提出疑问并进而影响其行为,而不愿退出保障齐
制度经济学讲义 全毫无风险的原有就业制度,并在思想观念上抵制变革行为。这种影响很难通过正式的制约强制 性消除,相反,潜移默化中还会在制度变迁时决定选择方向及路径轨迹,决定观念转变的适应性 过程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制度变迁必须支付的时间成本。当学习、适应的过程还不足以消除原有观 念、准则时,劳动者就业观念就会仍然“锁定”在原有制度惯性思维中,继续期望原有体制的重 现或复归,而抵制新的制度安排。由此看来,针对劳动者就业观念的“锁定”对就业制度变迁和 再就业的影响,重要的在于寻找新的制度替代,促使其转变原有制度影响下的就业观念。因此, 政府的作用就在于积极提供一种制度安排,创造“学习效应”,通过制度激励与导向,推动劳动者 改变思维惯性,减少对原有制度的依赖,尽快转变观念。 经济与非经济资源配置作用 制度具有配置资源作用,即将一定的人、财、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起来,以使其发挥作用。 资源配置是任何制度下都必须进行的,这不依制度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不同的制度,其资源配 置效果有着天壤之别。制度的最优配置是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没有闲置 和浪费,而且各种资源组合的比例也是恰当的、效率最高的。当然最优资源配置往往是一种理想 的目标,现实中的制度所产生的资源配置常常不是最优,而是次优、第三优,甚至是第四优的。 一个不好的配置往往造成人、财、物的大量闲置与浪费并存,人们工作劳动苦乐不均、忙闲悬殊。 人类的经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人与物,除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要素会越来越多, 构成也会越来越复杂。当这些要素没有按一定规则、一定的制度组合、配置起来时,那还只是潜 在的生产力,无法形成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现实的生产力:制度有好有坏,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有阻滞生产力发展的,但没有一定的制度来组合、配置生产要素,则根本就不会有生产力的存在 推而广之,人类一切实践活动,都必然涉及到人与物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都必然要发生人与人 关系与人与物的关系,将实践活动的要素组合起来,形成稳定的、有效的人与人的关系,就必须 依靠一定的制度,否则,实践活动本身就难以存在,实践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因此,人类的- 切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与物的关系,制度则是这两方面统一的保证。 制度是组合、配置一切人类实践活动要素的前提、保障,是顺利实现人类实践活动目的的必须条 件,制度也就是顺应这一人类实践活动的要求而产生并发展的。人类之所以需要对其实践活动的 要素加以按数量、质量、比例进行必要的组合、配置,这一是由于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 任何可作为人类实践的要素总是有限的、稀缺的;人自身作为自然之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也是 有限的;而人的需要在总体上,则是无限的,以有限的实践要素,人的有限的生存时间,来满足 人类无限的需要,人类就必须对自身、对各种要素进行选择,以解决实践的方式、实践的目的、 实践的次数、实践的方向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一选择的过程中,必须由一定的规则,即一定的制 度约束,从而对实践活动进行管理、指挥、监督、人与物的分工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实践的目 的,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制度规定了个体的人进入或退出某种实践活动的权利、 方式、时间等,规定了其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地位和活动方式,也规定了人在实践活动中人们 的关系形式和性质等。所以,制度在人类实践中,在选择、组合、配置各种经济或非经济要素中
制度经济学讲义 - 19 - 全毫无风险的原有就业制度,并在思想观念上抵制变革行为。这种影响很难通过正式的制约强制 性消除,相反,潜移默化中还会在制度变迁时决定选择方向及路径轨迹,决定观念转变的适应性 过程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制度变迁必须支付的时间成本。当学习、适应的过程还不足以消除原有观 念、准则时,劳动者就业观念就会仍然“锁定”在原有制度惯性思维中,继续期望原有体制的重 现或复归,而抵制新的制度安排。由此看来,针对劳动者就业观念的“锁定”对就业制度变迁和 再就业的影响,重要的在于寻找新的制度替代,促使其转变原有制度影响下的就业观念。因此, 政府的作用就在于积极提供一种制度安排,创造“学习效应”,通过制度激励与导向,推动劳动者 改变思维惯性,减少对原有制度的依赖,尽快转变观念。 6.经济与非经济资源配置作用 制度具有配置资源作用,即将一定的人、财、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起来,以使其发挥作用。 资源配置是任何制度下都必须进行的,这不依制度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不同的制度,其资源配 置效果有着天壤之别。制度的最优配置是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没有闲置 和浪费,而且各种资源组合的比例也是恰当的、效率最高的。当然最优资源配置往往是一种理想 的目标,现实中的制度所产生的资源配置常常不是最优,而是次优、第三优,甚至是第四优的。 一个不好的配置往往造成人、财、物的大量闲置与浪费并存,人们工作劳动苦乐不均、忙闲悬殊。 人类的经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人与物,除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要素会越来越多, 构成也会越来越复杂。当这些要素没有按一定规则、一定的制度组合、配置起来时,那还只是潜 在的生产力,无法形成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现实的生产力;制度有好有坏,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有阻滞生产力发展的,但没有一定的制度来组合、配置生产要素,则根本就不会有生产力的存在。 推而广之,人类一切实践活动,都必然涉及到人与物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都必然要发生人与人 关系与人与物的关系,将实践活动的要素组合起来,形成稳定的、有效的人与人的关系,就必须 依靠一定的制度,否则,实践活动本身就难以存在,实践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因此,人类的一 切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与物的关系,制度则是这两方面统一的保证。 制度是组合、配置一切人类实践活动要素的前提、保障,是顺利实现人类实践活动目的的必须条 件,制度也就是顺应这一人类实践活动的要求而产生并发展的。人类之所以需要对其实践活动的 要素加以按数量、质量、比例进行必要的组合、配置,这一是由于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 任何可作为人类实践的要素总是有限的、稀缺的;人自身作为自然之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也是 有限的;而人的需要在总体上,则是无限的,以有限的实践要素,人的有限的生存时间,来满足 人类无限的需要,人类就必须对自身、对各种要素进行选择,以解决实践的方式、实践的目的、 实践的次数、实践的方向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一选择的过程中,必须由一定的规则,即一定的制 度约束,从而对实践活动进行管理、指挥、监督、人与物的分工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实践的目 的,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制度规定了个体的人进入或退出某种实践活动的权利、 方式、时间等,规定了其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地位和活动方式,也规定了人在实践活动中人们 的关系形式和性质等。所以,制度在人类实践中,在选择、组合、配置各种经济或非经济要素中
制度经济学讲义 有着重要的作用 7制度的利益分配作用 利益可以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或非物质利益,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的, 目的也总是与一定的物质利益或非物质利益相连的,纯粹的超功利的实践活动就等于毫无目的的 实践活动,这从人类总体的实践活动来说,是不存在的,是没有意义的,尽管它可能发生在极少 数的个体的实践活动中。 制度确立了人们之间利益分配的权利。一种制度是按财产、按等级、按职务、按权力、按年 龄等来分配利益,这是形式上的不同,其相同的一面是一定的制度必然伴随着一定利益分配方式, 必然赋予人们某种参与分配的权利。如是按劳分配,还是按需分配、按资分配、按权分配,是平 均分配还是差别分配等是由一定的制度设定的,尽管这种设定不是任意的,而是归根到底由“物 质的生产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制度如果不是真正的按劳分配,必然就有其他的分配方式作为替 代,其所产生的效果、对人的动机行为的影响也将大不相同。社会基本制度的不同,也同时意味 着其物质与非物质利益的分配的不同。利益的分配是依赖一定的制度的,否则,人类社会就不能 存在,更不能发展。总之,制度的利益分配作用是制度的主要功能之 制度确立了人们之间利益分配的数量。一种制度在确立了其约束下人们的利益分配权利后, 必然导致凭借其权利而得到利益数量与种类的不同,享有支配权、控制权的必然在利益的分配中 比被支配者、被控制者占有优势,从而得到的利益种类和数量较多 制度的利益分配作用是随着制度的不同而有或大或小的差异的,但人们确立起一定的制度, 必然会使其具有利益分配的功能。制度的利益分配作用也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归根 到底是由人们物质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而物质的社会关系又是生产力决定的。 8动力激励作用 制度实施是否成功取决于激励的效率、方向,监督的力度、效率以及奖惩的力度、效率。有 激励有效率的制度必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尽可能明确的制度,同时又是劳动和收入尽可能 相关相称的制度,这样才能提供充分、长期而稳定的激励,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努力从事工作和劳 动,同时又有严格的约束条件,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充分地承担责任;反之,一个无激励 和效率的制度必然是权利和义务边界模糊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靠侵权牟取利益的可能性极大 因而必然损害效率,使激励趋于最小。制度设置支配着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着他们行为方 式的选择,影响着他们的利益分配、社会各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制度因素既然 作为经济过程的内生因素而存在,就必然使经济运行过程在不同的制度模式下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和存在形式。在既定的制度模式中,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就成为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而制度 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通过塑造动力,以及通过建立社会交换的基本规则,来影响人 类的选择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一个开放性的制度中,它可以为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价 值观、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使人们更有动力、活力,从而在人类是否能够实现更好
制度经济学讲义 - 20 - 有着重要的作用。 7.制度的利益分配作用 利益可以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或非物质利益,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的, 目的也总是与一定的物质利益或非物质利益相连的,纯粹的超功利的实践活动就等于毫无目的的 实践活动,这从人类总体的实践活动来说,是不存在的,是没有意义的,尽管它可能发生在极少 数的个体的实践活动中。 制度确立了人们之间利益分配的权利。一种制度是按财产、按等级、按职务、按权力、按年 龄等来分配利益,这是形式上的不同,其相同的一面是一定的制度必然伴随着一定利益分配方式, 必然赋予人们某种参与分配的权利。如是按劳分配,还是按需分配、按资分配、按权分配,是平 均分配还是差别分配等是由一定的制度设定的,尽管这种设定不是任意的,而是归根到底由“物 质的生产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制度如果不是真正的按劳分配,必然就有其他的分配方式作为替 代,其所产生的效果、对人的动机行为的影响也将大不相同。社会基本制度的不同,也同时意味 着其物质与非物质利益的分配的不同。利益的分配是依赖一定的制度的,否则,人类社会就不能 存在,更不能发展。总之,制度的利益分配作用是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 制度确立了人们之间利益分配的数量。一种制度在确立了其约束下人们的利益分配权利后, 必然导致凭借其权利而得到利益数量与种类的不同,享有支配权、控制权的必然在利益的分配中 比被支配者、被控制者占有优势,从而得到的利益种类和数量较多。 制度的利益分配作用是随着制度的不同而有或大或小的差异的,但人们确立起一定的制度, 必然会使其具有利益分配的功能。制度的利益分配作用也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归根 到底是由人们物质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而物质的社会关系又是生产力决定的。 8.动力激励作用 制度实施是否成功取决于激励的效率、方向,监督的力度、效率以及奖惩的力度、效率。有 激励有效率的制度必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尽可能明确的制度,同时又是劳动和收入尽可能 相关相称的制度,这样才能提供充分、长期而稳定的激励,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努力从事工作和劳 动,同时又有严格的约束条件,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充分地承担责任;反之,一个无激励 和效率的制度必然是权利和义务边界模糊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靠侵权牟取利益的可能性极大, 因而必然损害效率,使激励趋于最小。制度设置支配着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着他们行为方 式的选择,影响着他们的利益分配、社会各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制度因素既然 作为经济过程的内生因素而存在,就必然使经济运行过程在不同的制度模式下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和存在形式。在既定的制度模式中,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就成为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而制度 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通过塑造动力,以及通过建立社会交换的基本规则,来影响人 类的选择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一个开放性的制度中,它可以为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价 值观、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使人们更有动力、活力,从而在人类是否能够实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