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讲义 制度濟学饼义 第一讲攏论 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1前制度经济学时期 在制度经济学正式提出以前,就有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制度问题进行探讨,其中主要 有Ka·Max,Max· Weber,Adam· Smith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已经产生了许多关于制度分析 的理论和方法。 这个时期的学者建立的理论并没有直接提制度经济学,或者说这个时期的经济学家、社会学 家都没有建立的专门的制度经济学 这个时期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只是在自己研究的理论中有一部分是研究制度问题的,而且 偏向于宏观的、整体的、长期的制度变迁问题 Max主要对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或根本制度进行了长期的、动态的、整体性的分析,同时 指出了一些研究制度问题的重要方法、原则,其经典作品是《资本论》(共4卷)。 Weber(1864-1920,德国人,)主要对促使资本主义产生的非正式制度进行了研究,此外研 究了政治体制中的科层制问题,其重要的代表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20),(中文版, 于晓、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北京,1987.12.)。在这部著作中,韦伯认为 在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后发现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 这种以社会精神气质( ethos)为表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 Smith(1723-1790,英国人),最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其代 表作是《过敏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1901年最先由严复译成中文, 书名为《原富》,1936年又由郭大力、王亚南重译出版,书名改为《国富论》,商务印书馆出版)。 2制度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 旧制度经济学主要代表人有Ⅴ eblen、 Commons等 3.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制度经济学讲义 - 1 - 制度经济学讲义 第一讲 概论 一、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1.前制度经济学时期 在制度经济学正式提出以前,就有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制度问题进行探讨,其中主要 有 Karl·Marx,Max·Weber,Adam·Smith 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已经产生了许多关于制度分析 的理论和方法。 这个时期的学者建立的理论并没有直接提制度经济学,或者说这个时期的经济学家、社会学 家都没有建立的专门的制度经济学。 这个时期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只是在自己研究的理论中有一部分是研究制度问题的,而且 偏向于宏观的、整体的、长期的制度变迁问题。 Marx 主要对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或根本制度进行了长期的、动态的、整体性的分析,同时 指出了一些研究制度问题的重要方法、原则,其经典作品是《资本论》(共 4 卷)。 Weber(1864-1920,德国人,)主要对促使资本主义产生的非正式制度进行了研究,此外研 究了政治体制中的科层制问题,其重要的代表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20),(中文版, 于晓、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北京,1987.12.)。在这部著作中,韦伯认为 在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后发现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 这种以社会精神气质( ethos)为表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 Smith(1723-1790,英国人), 最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其代 表作是《过敏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1901 年最先由严复译成中文, 书名为《原富》,1936 年又由郭大力、王亚南重译出版,书名改为《国富论》,商务印书馆出版)。 2.制度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 旧制度经济学主要代表人有 Veblen、Commons 等。 3.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制度经济学讲义 新(neo)制度经济学( Schumpeter, Galbraith),这一个学派是与下面一个学派同时存在的,也 称为新制度经济学左派或激进的新制度经济学,而对立面称为新制度经济学右派或保守派。 4. 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 新(new)制度经济学( Hayek, Coase, North, Williamson,Sen)。 在各种制度分析中,制度经济学是一种把制度的观念用于经济问题的特殊方法。而在制度经 济学中,新制度经济学也许是自80年代末期以来最活跃的一支(源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巨变)。 新制度经济学派有三个主要的理论发展方向:(1)来自 Carnegie- Melon学派的 Williamson, (2)来自 Chicago学派的 Coase,(3)来自历史分析学派的Noth。他们都对新制度经济学做出 了重大的贡献,其中两人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主要贡献可以简要的概括如下: Coase 创立了通过交易成本来研究经济组织制度选择的方法, williamson创建了有限理性的思路来研究经 济组织内部的制度变迁, North则在制度变迁和人类心智结构的演变之间建立了十分重要的联系。 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制度经济学所说的制度:;第二制度经济学所说的制度的范 围,即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内涵和外延 1什么是制度? 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各个制度经济学家的回答都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英文中一般有两个词都可以翻译为制度,即 system与 institution,这两个此除了翻译为制 度外,还有别的含义,如 system就有系统、体系、体制、秩序、规律、方法等含义, Institution 有公共机构、协会、学院等含义。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都用 Institution,而不用 system,制度经济 学就是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新制度经济学翻译为neo-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与 new-institutional 这实际上代表了制度经济学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一般认为 system偏向于指较宏观 的、有关社会整体的或抽象意义的制度,而 Institution则一般指较微观的、具体的制度。 制度与每个人密切相关,比如,在自动提款机前取款,现在人们也会自觉地退后一米,以尊 重别人隐私,其他还有更多。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制度之中,所以人们会很容易地举出各种 各样的制度来,从中人们也不难概括出制度的含义来。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制度异彩纷呈,纵横 交错,以至于将其称为制度社会。现代人,无一不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制度网中。应当说,现代人 最熟悉的当为制度。但一般来说,人们最熟悉的东西又常常是难以界定的东西 简单地说,制度经济学所说的制度就是行为规则、方式。经济学家对制度有各种定义,但说 到底,制度无非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更通俗地讲,制度就是社会成员的行 为规矩。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个人、任何组织、任何社团,都生存在特定的制度网络中,受其束 缚,受其制约。现实中人们较易识别的一般是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正式的、成文的、微 观的制度,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宏观性的、不成文的、非正式的各种制度;而且有些制度也
制度经济学讲义 - 2 - 新(neo)制度经济学(Schumpeter, Galbraith),这一个学派是与下面一个学派同时存在的,也 称为新制度经济学左派或激进的新制度经济学,而对立面称为新制度经济学右派或保守派。 4.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 新(new)制度经济学(Hayek,Coase ,North, Williamson,Sen)。 在各种制度分析中,制度经济学是一种把制度的观念用于经济问题的特殊方法。而在制度经 济学中,新制度经济学也许是自 80 年代末期以来最活跃的一支(源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巨变)。 新制度经济学派有三个主要的理论发展方向:(1)来自 Carnegie-Melon学派的 Williamson, (2)来自 Chicago 学派的 Coase,(3)来自历史分析学派的 North。他们都对新制度经济学做出 了重大的贡献,其中两人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主要贡献可以简要的概括如下:Coase 创立了通过交易成本来研究经济组织制度选择的方法,willimson创建了有限理性的思路来研究经 济组织内部的制度变迁,North 则在制度变迁和人类心智结构的演变之间建立了十分重要的联系。 二、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制度经济学所说的制度;第二制度经济学所说的制度的范 围,即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内涵和外延。 1.什么是制度? 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各个制度经济学家的回答都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英文中一般有两个词都可以翻译为制度,即 system 与 institution,这两个此除了翻译为制 度外,还有别的含义,如 system 就有系统、体系、体制、秩序、规律、方法等含义,institution 有公共机构、协会、学院等含义。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都用 institution,而不用 system,制度经济 学就是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新制度经济学翻译为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与 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这实际上代表了制度经济学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一般认为 system 偏向于指较宏观 的、有关社会整体的或抽象意义的制度,而 institution则一般指较微观的、具体的制度。 制度与每个人密切相关,比如,在自动提款机前取款,现在人们也会自觉地退后一米,以尊 重别人隐私,其他还有更多。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制度之中,所以人们会很容易地举出各种 各样的制度来,从中人们也不难概括出制度的含义来。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制度异彩纷呈,纵横 交错,以至于将其称为制度社会。现代人,无一不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制度网中。应当说,现代人 最熟悉的当为制度。但一般来说,人们最熟悉的东西又常常是难以界定的东西。 简单地说,制度经济学所说的制度就是行为规则、方式。经济学家对制度有各种定义,但说 到底,制度无非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更通俗地讲,制度就是社会成员的行 为规矩。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个人、任何组织、任何社团,都生存在特定的制度网络中,受其束 缚,受其制约。现实中人们较易识别的一般是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正式的、成文的、微 观的制度,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宏观性的、不成文的、非正式的各种制度;而且有些制度也
制度经济学讲义 不是直接可以认定的,如西方人常奉行的“ Lady first”,中国人奉行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父母在,不远游”、“女主内、男主外”(有一首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其中有两句“生活的 烦恼给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给爸爸谈谈”就内含了这种观念),等等。 制度是人与人关系中任何形式的、对人的行为有限制性的规则或规范(张晓山,1996),简 言之,制度即行为的模式。它可以是正式的、成文性的、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并受国家法律保护 的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不成文的、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制度。 制度是人与人的关系,间接地规定和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即制度并不直接是人与物的关系。 制度是规则、规范,同时也属于观念、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观念、意识都是制度,尽管它 对其它观念和意识有非常大的影响。 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实践决定的,而且,归根到底是由一定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 同时,制度又对生产力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不同的制度安排给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预设了 相应的空间, 总之,制度问题既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也研究人与物的关系,但归根到底是研究人与人的关 系的。 不同学科对制度的界定 “制度”一词,在中国思想史上久已有之。《商君书》中就曾有过这样的叙述:“凡将立国, 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 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按《辞海》解,制 度的第一含义便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汉语中“制”有节制、限制 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这两个字结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在国 外,制度一词的英文有“ System”和“ Institution”,前者一般是指较为宏观的系统、体系、体制 秩序,后者常常指微观层次的风俗、习惯、设置、规则、法律等 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对制度的理解 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制度“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而有系统的行为规则”1 台湾龙冠海认为:“社会制度可说是维系团体生活与人类关系的法则;它是人类在团体生活 中为了满足或适应某种基本需要所建立的有系统的有组织的并为大众所公认的社会行为模式”2。 台湾白秀雄认为:制度是“社会关系的组织体系,包括某些共同价值和秩序,以满足某些基 本的需要。所谓共同价值,是指共有的观念和目标;所谓共同秩序,是指团体标准化的行为模式 所谓关系体系,是指角色与地位的结合,透过这种结合,行为目标得以实现”3 袁亚愚、詹一之把制度看作是“社会结构中的‘软件’”。认为制度像计算机中的线路设计和 计算程序一样,将社会中的各种因素、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联结和组织成一个整体,保证社会 转引自《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7页。 2龙冠海:《社会学》,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162页。 3龙冠海:《社会学》,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162页
制度经济学讲义 - 3 - 不是直接可以认定的,如西方人常奉行的“Lady first”,中国人奉行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父母在,不远游”、“女主内、男主外”(有一首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其中有两句“生活的 烦恼给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给爸爸谈谈”就内含了这种观念),等等。 制度是人与人关系中任何形式的、对人的行为有限制性的规则或规范(张晓山,1996),简 言之,制度即行为的模式。它可以是正式的、成文性的、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并受国家法律保护 的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不成文的、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制度。 制度是人与人的关系,间接地规定和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即制度并不直接是人与物的关系。 制度是规则、规范,同时也属于观念、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观念、意识都是制度,尽管它 对其它观念和意识有非常大的影响。 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实践决定的,而且,归根到底是由一定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 同时,制度又对生产力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不同的制度安排给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预设了 相应的空间, 总之,制度问题既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也研究人与物的关系,但归根到底是研究人与人的关 系的。 不同学科对制度的界定 “制度”一词,在中国思想史上久已有之。《商君书》中就曾有过这样的叙述:“凡将立国, 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 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按《辞海》解,制 度的第一含义便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汉语中“制”有节制、限制 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这两个字结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在国 外,制度一词的英文有“System”和“Institution”,前者一般是指较为宏观的系统、体系、体制、 秩序,后者常常指微观层次的风俗、习惯、设置、规则、法律等。 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对制度的理解 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制度“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而有系统的行为规则”1。 台湾龙冠海认为:“社会制度可说是维系团体生活与人类关系的法则;它是人类在团体生活 中为了满足或适应某种基本需要所建立的有系统的有组织的并为大众所公认的社会行为模式”2。 台湾白秀雄认为:制度是“社会关系的组织体系,包括某些共同价值和秩序,以满足某些基 本的需要。所谓共同价值,是指共有的观念和目标;所谓共同秩序,是指团体标准化的行为模式; 所谓关系体系,是指角色与地位的结合,透过这种结合,行为目标得以实现”3。 袁亚愚、詹一之把制度看作是“社会结构中的‘软件’”。认为制度像计算机中的线路设计和 计算程序一样,将社会中的各种因素、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联结和组织成一个整体,保证社会 1 转引自《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157 页。 2 龙冠海:《社会学》,台湾三民书局,1985 年版,第 162 页。 3 龙冠海:《社会学》,台湾三民书局,1985 年版,第 162 页
制度经济学讲义 生活有秩序地、正常地进行!。 郑杭生认为:“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 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陈颐从更普遍的意义上对制度进行了界定,即“制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和创造出 来的决定人们行为的文化现象。”显然,陈颐在这里所说的制度,比一般社会学著作中讲的制度或 仅仅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性文化”的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他指出制度除了包括法律规章形 态的制度外,还包括诸如风俗、习惯、道德等在内的非法律规章形态的规范 美国社会学家A·英格尔斯提出社会学就是以社会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他认为:“正像社会 行为可以聚集为习俗一样,一组组这样的行为也可以被聚集为角色,围绕着某个中心活动或社会 需要而组成更为复杂的角色结构也可以被聚集为制度。”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是模式化的 社会行为。英格尔斯所说的角色结构的聚集,含有人们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体系的意思。 美国 Samuel P huntinton认为:“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5。 日本横山宁夫认为广义的制度与制度性文化大致相同,“是个人的行为受到来自主体以外的 约束,并对个人的理念像给予一定框框似的,是一种‘规范性的文化’。”“社会规范和制度对人们 的行为指出一定的方向,形成一定的样式”6 西方古典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制度时,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已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结 构上。孔德把社会制度看成是促使社会平衡稳定的力,也就是他所谓的社会静力。英国社会学家 斯宾塞则把社会制度看成是社会运转的有机的系统。斯宾塞主要是沿用达尔文主义,用生物进化 论的观点来研究社会问题的。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家萨姆纳把社会制度看成是民风和民德的高级结 晶。总的来说,社会学家对制度问题的研究由于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又没有深入到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经济活动中分析制度的起源和性质,因而,社会学对制度问题的研究还仅仅是一个 开始 经济学家对制度的理解。 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 想习惯;今天的制度,也就是当前公认的某种生活方式。换言之,制度无非是一种自然习俗,由 于习惯化和被人广泛地接受,这种习俗已成为一种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制度必须随着环境 的变化而变化,是生存竞争和淘汰适应过程的结果(凡勃伦,1982)。而在康芒斯眼中,制度无非 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所谓集体行动的范围很广,从无组织的习俗到有组织的“运营机构” going concem),如家庭、公司、公会、联邦储备银行及政府或国家。一般而言,集体行动在无 组织的习惯中比在有组织的团体中还要更普遍一些。进一步讲,集体行动常同所谓的“工作规则” 1袁亚愚、詹一之主编:《社会学历史、理论、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7年版,第253页 ˆ简论以制度为学科对象的社会学》,载于《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8年第3期,第66页。 4陈观胜、李培荣译,《社会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1981年版,第99页。 5 Samuel p huntington,《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北京,1989年7月版,第12页 6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87页
制度经济学讲义 - 4 - 生活有秩序地、正常地进行1。 郑杭生认为:“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 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2。 陈颐从更普遍的意义上对制度进行了界定,即“制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和创造出 来的决定人们行为的文化现象。”显然,陈颐在这里所说的制度,比一般社会学著作中讲的制度或 仅仅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性文化”的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他指出制度除了包括法律规章形 态的制度外,还包括诸如风俗、习惯、道德等在内的非法律规章形态的规范3。 美国社会学家 A·英格尔斯提出社会学就是以社会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他认为:“正像社会 行为可以聚集为习俗一样,一组组这样的行为也可以被聚集为角色,围绕着某个中心活动或社会 需要而组成更为复杂的角色结构也可以被聚集为制度。”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是模式化的 社会行为。英格尔斯所说的角色结构的聚集,含有人们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体系的意思4。 美国 Samuel P.Huntinton认为:“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5。 日本横山宁夫认为广义的制度与制度性文化大致相同,“是个人的行为受到来自主体以外的 约束,并对个人的理念像给予一定框框似的,是一种‘规范性的文化’。”“社会规范和制度对人们 的行为指出一定的方向,形成一定的样式”6。 西方古典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制度时,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已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结 构上。孔德把社会制度看成是促使社会平衡稳定的力,也就是他所谓的社会静力。英国社会学家 斯宾塞则把社会制度看成是社会运转的有机的系统。斯宾塞主要是沿用达尔文主义,用生物进化 论的观点来研究社会问题的。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家萨姆纳把社会制度看成是民风和民德的高级结 晶。总的来说,社会学家对制度问题的研究由于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又没有深入到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经济活动中分析制度的起源和性质,因而,社会学对制度问题的研究还仅仅是一个 开始。 经济学家对制度的理解。 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 想习惯;今天的制度,也就是当前公认的某种生活方式。换言之,制度无非是一种自然习俗,由 于习惯化和被人广泛地接受,这种习俗已成为一种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制度必须随着环境 的变化而变化,是生存竞争和淘汰适应过程的结果(凡勃伦,1982)。而在康芒斯眼中,制度无非 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所谓集体行动的范围很广,从无组织的习俗到有组织的“运营机构” (going concern),如家庭、公司、公会、联邦储备银行及政府或国家。一般而言,集体行动在无 组织的习惯中比在有组织的团体中还要更普遍一些。进一步讲,集体行动常同所谓的“工作规则” 1 袁亚愚、詹一之主编:《社会学历史、理论、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第 87 页。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7 年版,第 253 页。 3 陈颐,《简论以制度为学科对象的社会学》,载于《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8 年第 3 期,第 66 页。 4 陈观胜、李培荣译,《社会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1981 年版,第 99 页。 5 Samuel P.Huntinton,《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北京,1989年7月版,第12页。 6 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年版,第 187 页
制度经济学讲义 密不可分,后者告诉个人能够、应该、必须做(或不做)什么。意味深长的是,康芒斯还指出集 体行动对个人的控制,是通过所有权关系来施行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交易 ( Commons,1934)。不过坦率地讲,以上两位制度学派的开创者对制度的理解虽然类似但并不 统一,其定义也不严格。 凡勃伦和康芒斯的现代追随者对制度的理解比较而言似乎更明确了些。霍奇森( Hodgson) 认为,制度是通过传统、习惯或法律约束的作用力来创造出持久的、规范化的行为类型的社会组 织。他特别强调在一个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的世界中,正是这种持久性和规范性,才使得社会科 学有可能运用于一切实践( Hodgson,1987)。艾尔斯纳( Elsner)对制度的理解有点独特。他把 制度定义为一种决策或行为规则,后者控制着多次博弈中的个人选择活动,进而为与决策有关的 预期提供了基础( Elsner,,1989)。布朗利( Bromley)将制度视为对人类活动施加影响的权力与 义务的集合。这些权力与义务中的一部分是无条件的和不依赖于任何契约的,它们可能是、也可 能不是不可剥夺的;其他的权力与义务则是在自愿基础上签订的协约。制度体系既可用法律、用 社会学或社会人类学来表述,又可以用经济学来描绘( Bromley,1989)。尼尔(Neae对制度特 征的归纳比较精细和严谨。在他看来,从广义上讲,制度暗指一种可观察且可遵守的人类事务安 排,它同时也含有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性而非一般性。具体地说,某一制度可以通过下述三类特征 而被识别:甲、存在有大量的人类活动( People doing),并且这些活动是可见的和可辨认的;乙 存在有许多规则( rules),从而使人类活动具有重复性、稳定性并提供可预测的秩序;丙、存在有 大众习俗( folkies),它对人类活动和各种规则加以解释和评价( Neale,1987)。 新制度经济学家TW舒尔茨(1968)认为:“我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 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l。VW拉坦认为:“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 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2。林毅夫(1989)认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制度可以 被理解为社会中个人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3。DC诺斯(1995)认为:“制度是社会游戏(博弈) 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他(1990)还认为:“制度是 个社会的游戏(博弈)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3。诺斯还说过:“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 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 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诺斯在其《论制度》一文中认为: “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造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7。 中国学者张宇燕认为:“所谓制度,无非是指那些人们自愿或被迫接受的、规范人类偏好及 1《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第253页,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2同上书,第329页。 3同上书,第375页。 4《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第2页,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中文本,《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6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第3页和第226页,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7中译文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年第6期
制度经济学讲义 - 5 - 密不可分,后者告诉个人能够、应该、必须做(或不做)什么。意味深长的是,康芒斯还指出集 体行动对个人的控制,是通过所有权关系来施行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交易 (Commons,1934)。不过坦率地讲,以上两位制度学派的开创者对制度的理解虽然类似但并不 统一,其定义也不严格。 凡勃伦和康芒斯的现代追随者对制度的理解比较而言似乎更明确了些。霍奇森(Hodgson) 认为,制度是通过传统、习惯或法律约束的作用力来创造出持久的、规范化的行为类型的社会组 织。他特别强调在一个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的世界中,正是这种持久性和规范性,才使得社会科 学有可能运用于一切实践(Hodgson,1987)。艾尔斯纳(Elsner)对制度的理解有点独特。他把 制度定义为一种决策或行为规则,后者控制着多次博弈中的个人选择活动,进而为与决策有关的 预期提供了基础(Elsner,1989)。布朗利(Bromley)将制度视为对人类活动施加影响的权力与 义务的集合。这些权力与义务中的一部分是无条件的和不依赖于任何契约的,它们可能是、也可 能不是不可剥夺的;其他的权力与义务则是在自愿基础上签订的协约。制度体系既可用法律、用 社会学或社会人类学来表述,又可以用经济学来描绘(Bromley,1989)。尼尔(Neale)对制度特 征的归纳比较精细和严谨。在他看来,从广义上讲,制度暗指一种可观察且可遵守的人类事务安 排,它同时也含有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性而非一般性。具体地说,某一制度可以通过下述三类特征 而被识别:甲、存在有大量的人类活动(People doing),并且这些活动是可见的和可辨认的;乙、 存在有许多规则(rules),从而使人类活动具有重复性、稳定性并提供可预测的秩序;丙、存在有 大众习俗(folkviews),它对人类活动和各种规则加以解释和评价(Neale,1987)。 新制度经济学家 T.W.舒尔茨(1968)认为:“我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 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1。V.W.拉坦认为:“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 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2。林毅夫(1989)认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制度可以 被理解为社会中个人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3。D.C.诺斯(1995)认为:“制度是社会游戏(博弈) 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4。他(1990)还认为:“制度是一 个社会的游戏(博弈)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5。诺斯还说过:“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 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 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6。诺斯在其《论制度》一文中认为: “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造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7。 中国学者张宇燕认为:“所谓制度,无非是指那些人们自愿或被迫接受的、规范人类偏好及 1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第 253 页,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11 月版。 2 同上书,第 329 页。 3 同上书,第 375 页。 4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第 2 页,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 中文本,《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6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第 3 页和第 226 页,上海三联书店,1991 年版。 7 中译文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 年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