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甓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1.勤勤恳恳:古,诚恳的样子;今,勤劳而踏实 2.望:古,怨恨、抱怨;今,盼望、看望、看。 3.阙然久不报:同“缺”,缺失 4.文史星历:四个词均为名词作动词,掌管文献、历史、天文、历法 5.固(为)主上所戏弄:“为……所……”结构,被动句。 6.倡优所蓄:名词作状语,像倡(乐师)优(伶人)一样。 流俗之所轻也: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整句为被动句。 8.与蝼蚁何以异:宾语前置句,相当于“以何异于蝼蚁”,意译为跟蝼蚁 又有什么不同呢? 9.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 辞令:用,因为;之,代词;趋,追求。前两个辱为使动用法,后两句 省略了“于” 10.其次诎体受辱:同“屈”,弯曲(身体),这里指被捆绑。 11.其次关木索:同“贯”,套上
1.勤勤恳恳:古,诚恳的样子;今,勤劳而踏实。 2.望:古,怨恨、抱怨;今,盼望、看望、看。 3.阙然久不报:同“缺”,缺失。 4.文史星历:四个词均为名词作动词,掌管文献、历史、天文、历法。 5.固(为)主上所戏弄:“为……所……”结构,被动句。 6.倡优所蓄:名词作状语,像倡(乐师)优(伶人)一样。 7.流俗之所轻也: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整句为被动句。 8.与蝼蚁何以异:宾语前置句,相当于“以何异于蝼蚁”,意译为跟蝼蚁 又有什么不同呢? 9.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 辞令:用,因为;之,代词;趋,追求。前两个辱为使动用法,后两句 省略了“于”。 10.其次诎体受辱:同“屈”,弯曲(身体),这里指被捆绑。 11.其次关木索:同“贯”,套上
12.槛阱:古,养兽、捕兽用的笼子。今,门槛(Kan)。 13.定计于鲜也:形容词作动词,表明态度,鲜明地表示(自己的)态度 14.见狱吏则以头枪地:同“抢”,撞击 15.及以至是:同“已”,已经、……之后。等到到了这个地步之后。 16.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所谓,就是;曷,同“何”,什么;贵,形容 词作动词,尊重 17.衣赭(zhe)衣:名词作动词,穿,读作“义” 18.声闻(于)邻国,及罪至罔加:同“网”,法网。 19.在尘埃之中:名词作状语,像尘埃一样轻贱(的牢狱) 20.安在其不辱也: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他们不受到侮辱又(能)体现在 哪里呢? 21.勇怯,势也;强弱,形也:互文,勇怯强弱都是形势造成的。 22.审矣,何足怪乎:明白。(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一—《察今》)
12.槛阱:古,养兽、捕兽用的笼子。今,门槛(Kan)。 13.定计于鲜也:形容词作动词,表明态度,鲜明地表示(自己的)态 度。 14.见狱吏则以头枪地:同“抢”,撞击。 15.及以至是:同“已”,已经、……之后。等到到了这个地步之后。 16. 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所谓,就是;曷,同“何”,什么;贵,形容 词作动词,尊重。 17.衣赭(zhe)衣:名词作动词,穿,读作“义” 。 18.声闻(于)邻国,及罪至罔加:同“网”,法网。 19.在尘埃之中:名词作状语,像尘埃一样轻贱(的牢狱)。 20.安在其不辱也: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他们不受到侮辱又(能)体现在 哪里呢? 21.勇怯,势也;强弱,形也:互文,勇怯强弱都是形势造成的。 22.审矣,何足怪乎:明白。(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察今》)
分析第三段:表明自己的荣辱观 这部分首先写自己身份的卑微,说明自己即使死 了也并不光荣。紧接着以排比的句式列举不同等次的 “受辱”情况,并以猛虎在槛阱之中而威严尽失为喻, 强调“刑不上大夫”的道理,突出自己受辱至深,含 蓄地表达了对主上的愤慨。既而以九个事例说明无论 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辱,不足为 奇,王侯将相面对羞辱尚不能引决自杀以保洁。 那么对待羞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 的节义、名声吗?含蓄地指出:人在受辱时,不一定 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 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也可以忍辱负重
分析第三段:表明自己的荣辱观 这部分首先写自己身份的卑微,说明自己即使死 了也并不光荣。紧接着以排比的句式列举不同等次的 “受辱”情况,并以猛虎在槛阱之中而威严尽失为喻, 强调“刑不上大夫”的道理,突出自己受辱至深,含 蓄地表达了对主上的愤慨。既而以九个事例说明无论 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辱,不足为 奇,王侯将相面对羞辱尚不能引决自杀以保洁。 那么对待羞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 的节义、名声吗?含蓄地指出:人在受辱时,不一定 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 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也可以忍辱负重
为何不死? ◆伏法受诛则名节不显——不能死 ◆身受极辱而士节已失—不及死 类A·忍辱负重而古今一体一一不必死
为何不死? 伏法受诛则名节不显——不能死 身受极辱而士节已失——不及死 忍辱负重而古今一体——不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