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 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 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 关于司马迁的对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 、司马迁的有关资料 1、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 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 能如愿。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 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 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 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 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 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 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 1、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 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 能如愿。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 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 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 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 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 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司马迁之所以在 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他发愤著 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 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任安书》。《报任安 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 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 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宁愿受辱也要死得“重于泰山”的坚忍和伟 大,同时此文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 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梳理每段内容,概括段意: 明确:第1段:说明来信内容,就未能及时回信表示歉意。 第2段:申述自己遭受腐刑而未能死节的原因。 第3段:说明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 第4段: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身处逆境“论书策”以抒其愤的例子,作为 自己的榜样。 第5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写作宗旨,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决心。 第6段:再次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照应开头,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四、文言知识梳理 1、整理本课出现的通假字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 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 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司马迁之所以在 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他发愤著 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 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任安书》。《报任安 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 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 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宁愿受辱也要死得“重于泰山”的坚忍和伟 大,同时此文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 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梳理每段内容,概括段意: 明确:第 1 段:说明来信内容,就未能及时回信表示歉意。 第 2 段:申述自己遭受腐刑而未能死节的原因。 第 3 段:说明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 第 4 段: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身处逆境“论书策”以抒其愤的例子,作为 自己的榜样。 第 5 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写作宗旨,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决心。 第 6 段:再次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照应开头,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四、文言知识梳理 1、整理本课出现的通假字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3)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5)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7)无益,于俗不信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1)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E.略陈固陋 (2)例: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A.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今仆不幸,早失父母 C.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E.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五、合作探究,思考问题 1、阅读第2段,理清作者思路,找出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3)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5)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7)无益,于俗不信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1)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E.略陈固陋 (2)例: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A.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今仆不幸,早失父母 C.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E.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五、合作探究,思考问题 1、阅读第 2 段,理清作者思路,找出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
提示:(1)位卑人轻,死无人惜 (2)人应死得重于泰山一一“择死”对于自己无价值,所以“择生” (3)提出不辱与受辱的不同等次一一自己受的是极刑 (4)举历史上地位显赫受辱之例一一自己受辱而不“死节”不足为怪 2、研读第3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 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明确:对“死节”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 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 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 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 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 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3、研读第4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 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明确:《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 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 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
提示:(1)位卑人轻,死无人惜 (2)人应死得重于泰山——“择死”对于自己无价值,所以“择生” (3)提出不辱与受辱的不同等次——自己受的是极刑 (4)举历史上地位显赫受辱之例——自己受辱而不“死节”不足为怪 2、研读第 3 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 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明确:对“死节”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 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 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 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 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 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3、研读第 4 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 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明确:《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 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 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
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 有所郁结”……(钱钟书) 司马迁的遭遇同先贤们有相似之处,要以他们为榜样,顽强地活,发愤著书,完 成《史记》—一不死节,择生,是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换言之,为了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生。 4、研读第5段,(1)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2)说出“然此可为智者道, 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明确:“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 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 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 要顶着世俗的巨大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 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第6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 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 六、拓展延伸 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对司马迁在为名节自杀而 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的“择生”选择,你怎么评价?联系本文,结合你所知 道的其他典型事例,说说你的看法。 【补充资料】 、《报任安书》删节部分中介绍李陵之祸的内容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①不羁之才②,长无乡曲③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 使得奏薄技,出入周卫④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⑤,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
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 有所郁结”……(钱钟书) 司马迁的遭遇同先贤们有相似之处,要以他们为榜样,顽强地活,发愤著书,完 成《史记》——不死节,择生,是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换言之,为了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生。 4、研读第 5 段,(1)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2)说出“然此可为智者道, 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明确:“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 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 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 要顶着世俗的巨大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 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第 6 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 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 六、拓展延伸 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对司马迁在为名节自杀而 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的“择生”选择,你怎么评价?联系本文,结合你所知 道的其他典型事例,说说你的看法。 【补充资料】 一、《报任安书》删节部分中介绍李陵之祸的内容。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①不羁之才②,长无乡曲③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 使得奏薄技,出入周卫④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⑤,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