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通课详案 主备人: 通课时间:2012、5.8 参加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 通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通课内容:《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积累“务、死、鲜、榘、于、以”等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 顽强意志 教学步骤 解题导入 1.题解 报: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 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 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 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 的一封回信。 二、默读感知 在这封回信中,可不可见到来信的一些内容?把原文找出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教导我要待人接物要谨慎,以向朝廷推荐贤能 的人才为自己的责任。)
《报任安书》通课详案 一、主备人: 通课时间:2012、5.8 参加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 通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通课内容:《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积累“务、死、鲜、暴、于、以”等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 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 难点: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 顽强意志。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 1.题解: 报: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 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 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 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 的一封回信。 二、默读感知 在这封回信中,可不可见到来信的一些内容?把原文找出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教导我要待人接物要谨慎,以向朝廷推荐贤能 的人才为自己的责任。)
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这封信的?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 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 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 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 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 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 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 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字音积累: 诎体(q) 关木索(gan) 摩灭(m6) 大底 (dI 放矢(y) 前辱之责(zhai)头枪地( qiang)暴肌肤(po)箠楚(chuf) 墙(yuan) 囹圄(y) 强颜( qiang) 槛(jian 缧绁 (16ixie)愠色(yon) 倜傥( titan 2、文学常识填空: 《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史记》 开创了我国史书的纪传体体例。全书共130篇,分为0列传、30世家、12本 纪、8书、10表。该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3、名句默写 (1)、人固有一死,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兵法》修列; 世传《吕览》; 《说难》《孤愤》; (3)、《诗》三百篇,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
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这封信的?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 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 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 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 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 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 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 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字音积累: 诎体(qū) 关木索(gùan) 摩灭(mó) 大底 (dǐ) 放矢(yì) 前辱之责(zhài) 头枪地(qiāng) 暴肌肤(pù) 箠楚(chuí) 圜 墙(yuán) 囹圄(yǔ) 强颜(qiǎng) 槛(jiàn) 缧绁 (léixiè) 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2、文学常识填空: 《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史记》 开创了我国史书的纪传体体例。全书共 130 篇,分为 70 列传、30 世家、12 本 纪、8 书、10 表_。该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3、名句默写: (1)、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乃赋《离骚》;左丘失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兵法》修列;_________________,世传《吕览》; ___________________,《说难》《孤愤》; (3)、《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高考真题: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厥有《国语》。(司马迁《报 任安书》)(2004年浙江卷)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2006年山 东卷 【知识网络】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含义 1、见狱吏则头枪地。 2、及罪至罔加。 3、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思垂空文以自见 放失旧闻 6、则仆偿前辱之责。 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二)、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掌握它的古义 (1)意气勤勤恳恳 (2)素所自树立使然 (3)念父母,顾妻子 (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6)下流多谤议
(4)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真题: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厥有《国语》。(司马迁《报 任安书》)(2004 年浙江卷)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 , 成一家之言。(2006 年山 东卷) 【知识网络】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含义 1、见狱吏则头枪地。 2、及罪至罔加。 3、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思垂空文以自见。 5、放失旧闻。 6、则仆偿前辱之责。 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二)、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掌握它的古义 (1)意气勤勤恳恳 (2)素所自树立使然 (3)念父母,顾妻子 (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6)下流多谤议
(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三)、找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倡优畜之 (2)太上不辱先 (3)何足贵乎 (4)且勇者不必死节 (5)衣赭衣,关三木。 (6)请略陈固陋 (7)流俗之所轻也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语 1、以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以通其狂惑 及以至 是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以口语遇此祸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家祭无忘告乃翁
(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三)、找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 倡优畜之 (2) 太上不辱先 (3) 何足贵乎 (4) 且勇者不必死节 (5)衣赭衣,关三木。 (6)请略陈固陋 (7)流俗之所轻也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语 1、以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以通其狂惑 及以至 是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以口语遇此祸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家祭无忘告乃翁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五)、辨别下列文言句式 (1) ①声闻邻国 ②藏之名山 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 ②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③重为乡党所笑 ④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①安在其不辱也 ②灌夫受辱于居室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六)、翻译句子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五)、辨别下列文言句式 (1) ①声闻邻国 ②藏之名山 (2) 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 ②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③重为乡党所笑 ④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3) ①安在其不辱也 ②灌夫受辱于居室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六)、翻译句子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