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服用抗结核药致重症药疹的病历讨论 2020年1月16日
2020年1月16日 1例服用抗结核药致重症药疹的病历讨论
病例介绍 患者信息:女,33岁,干部职员 主诉:乏力、腹围增大半年,咳嗽1月,畏寒发热1天。 现病史:,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后自觉腹围增大,未予重视。1+ 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1月前,患者体检发现腹水后入院。腹水相关检查:结 核杆菌(TB)核酸检测:阳性;X-pertMTB:阳性。结核杆菌y干扰素释放试验: 186.5pg/ml↑(0-14)。确诊结核性腹膜炎。抗结核治疗方案(异烟肼片:0.3gqd p0利福喷丁胶囊:0.45 g qd por吡嗪酰胺片:1.5gqdp0乙胺丁醇片:0.75gqd p0)后予以出院,院外抗结核治疗。 抗结核治疗13天后,患者出现高热,最高体温39.7℃,次日入院治疗。入院后甲 流、乙流筛查(阴性),专科查体见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右上肢有可疑皮 疹
病例介绍 现病史:,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后自觉腹围增大,未予重视。1+ 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1月前,患者体检发现腹水后入院。腹水相关检查:结 核杆菌(TB)核酸检测:阳性;X-pertMTB:阳性。结核杆菌γ干扰素释放试验: 186.5pg/ml↑(0-14)。确诊结核性腹膜炎。抗结核治疗方案(异烟肼片:0.3g qd po 利福喷丁胶囊:0.45g qd po吡嗪酰胺片:1.5g qd po 乙胺丁醇片:0.75g qd po)后予以出院,院外抗结核治疗。 抗结核治疗13天后,患者出现高热,最高体温39.7℃,次日入院治疗。入院后甲 流、乙流筛查(阴性),专科查体见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右上肢有可疑皮 疹。 患者信息:女,33岁,干部职员 主诉:乏力、腹围增大半年,咳嗽1月,畏寒发热1天
D2(12.28): T:38.9℃。全身出现皮疹伴瘙痒。躯干、四肢可见对称分布的片状红斑,颜色 鲜红,压之褪色,未见明显水疱,口腔、外阴及双眼结膜未有明显损害。 皮肤科会诊考虑药疹(多形红斑)。感染科会诊考虑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疹,建 议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 予以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抗组胺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抗过敏治疗。 诊断: 1、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2、结核性腹膜炎 3、肠结核 4、肺部感染(结核性)
D2(12.28): T:38.9℃。全身出现皮疹伴瘙痒。躯干、四肢可见对称分布的片状红斑,颜色 鲜红,压之褪色,未见明显水疱,口腔、外阴及双眼结膜未有明显损害。 皮肤科会诊考虑药疹(多形红斑)。感染科会诊考虑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疹,建 议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 予以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抗组胺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抗过敏治疗。 1、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2、结核性腹膜炎 3、肠结核 4、肺部感染(结核性) 诊断:
讨论一 1、如何判断患者的皮疹为药 疹? 88接
讨论一 1、如何判断患者的皮疹为药 疹?
什么是药疹? 定义 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外用药吸收等各种途径 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 发病机制 1、超敏反应机制(多数) I型超敏反应:过敏性变态反应或速发型变态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IV型超敏反应:迟发性变态反应。 2、非超敏反应机制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7版
什么是药疹? 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外用药吸收等各种途径 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 发病机制 定义 1、超敏反应机制(多数) Ⅰ型超敏反应:过敏性变态反应或速发型变态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性变态反应。 2、非超敏反应机制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