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卫生研究杂志 8铁道医学杂志 9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0公共卫生学杂志 l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JOEM) 学术会议 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每5年召开一次 第一届:杭州(1973年,收到论文篇) 第二届:长沙(1978年,收到论文篇) 第三届:杭州(1983年,收到论文篇) 第四届:天津(1988年,收到论文350篇 第五届:武汉(1993年,收到论文593篇) 第六届:大连(1998年,收到论文740篇) 第七届:成都(2001年,收到论文534篇) 中、日、韩动卫生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第十三届在北京召开(2001.5), 第十四届在韩国召开 专业学组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粉尘与尘肺学组、职业病学组、职业流行病 学学组、劳动心理与健康学组、人类工效学学组、物理因素学组 科学研究:自国家七五规划开始,一些重点职业病(尘肺、职业中毒性神经 系统疾病、中毒性肝病、职业性哮喘、振动病和混配农药中毒)的诊断、发病机 制与防治硏究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八种职业肿瘤 调查、五种职业中毒普查、乡镇企业劳动卫生学调查都是全国性科研课题。自 20世纪80年代起全国对近80种职业病的诊断治疗进行了研究。“尘肺高危人群 健康监护、诊断技术和危害控制技术研究”列为国家十五攻关课题
7 卫生研究杂志 8 铁道医学杂志 9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0 公共卫生学杂志 11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JOEM) 学术会议: 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每 5 年召开一次: 第一届:杭州(1973 年,收到论文 篇) 第二届:长沙(1978 年,收到论文 篇) 第三届:杭州(1983 年,收到论文 篇) 第四届:天津(1988 年,收到论文 350 篇) 第五届:武汉(1993 年,收到论文 593 篇) 第六届:大连(1998 年,收到论文 740 篇) 第七届:成都(2001 年,收到论文 534 篇) 中、日、韩劳动卫生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第十三届在北京召开(2001.5), 第十四届在韩国召开 专业学组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粉尘与尘肺学组、职业病学组、职业流行病 学学组、劳动心理与健康学组、人类工效学学组、物理因素学组 科学研究:自国家七五规划开始,一些重点职业病(尘肺、职业中毒性神经 系统疾病、中毒性肝病、职业性哮喘、振动病和混配农药中毒)的诊断、发病机 制与防治研究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八种职业肿瘤 调查、五种职业中毒普查、乡镇企业劳动卫生学调查都是全国性科研课题。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全国对近 80 种职业病的诊断治疗进行了研究。“尘肺高危人群 健康监护、诊断技术和危害控制技术研究”列为国家十五攻关课题
职业病立法:1997年底已制定有74种职业病的国家诊断标准,对全国职业病 的诊断、治疗及管理起到了指导作用。196年颁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 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1996》为职业性病伤患者提供全国统一的劳动能力 鉴定标准和实施劳动保险的医学依据。劳动卫生立法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不断 完善,于2001年10月27日九届人大常委会24次会议通过了职业病法,2002 年5月1日起实施。1999年10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 准》对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提出了基本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1997年同 意等同采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五项标准为我国国家标准,目前, ISO18000、ISO9000和ISO14000共同成为评价企业在产品质量、环保及职业安 全及卫生方面的国际标准,对企业安全卫生、环境、质量管理的考核成为国际贸 易的必备的证件。 ISO管理体系关于环境与职业安全卫生的有关规定 ISO9000 ISO14000 ISO18000 产品安全性作为质量特承诺和满足政府的环境承诺并遵守国家有关职 性之一,将伤害(对人)法规标准,加强对从原料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 或损坏的风险限制在可开发到产品制造、使用及其它要求,有效地控制和 接受水平的状态,应考虑用后处置的全部活动和消除员工和其他有关人 产品故障对操作者及周过程引起的环境危害的员可能遭受的危害 围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控制及控制危害因素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 occupational hazards) 劳动条件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性 有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病立法:1997 年底已制定有 74 种职业病的国家诊断标准,对全国职业病 的诊断、治疗及管理起到了指导作用。1996 年颁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 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1996)》为职业性病伤患者提供全国统一的劳动能力 鉴定标准和实施劳动保险的医学依据。劳动卫生立法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不断 完善,于 2001 年 10 月 27 日九届人大常委会 24 次会议通过了职业病法,2002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1999 年 10 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 准》对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提出了基本要求。随着我国加入 WTO,我国 1997 年同 意等同采用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五项标准为我国国家标准,目前, ISO18000、ISO9000 和 ISO14000 共同成为评价企业在产品质量、环保及职业安 全及卫生方面的国际标准,对企业安全卫生、环境、质量管理的考核成为国际贸 易的必备的证件。 ISO 管理体系关于环境与职业安全卫生的有关规定 ISO9000 ISO14000 ISO18000 产品安全性作为质量特 性之一,将伤害(对人) 或损坏的风险限制在可 接受水平的状态,应考虑 产品故障对操作者及周 围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 承诺和满足政府的环境 法规标准,加强对从原料 开发到产品制造、使用及 用后处置的全部活动和 过程引起的环境危害的 控制及控制危害因素 承诺并遵守国家有关职 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 其它要求,有效地控制和 消除员工和其他有关人 员可能遭受的危害 二、 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 劳动条件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性 有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
劳动条件包括: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三个方面,按其来源分 为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生产工艺过程常常随着生产设备、使用的原料和生产工艺的变化而变化。按 其性质分为 (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金属及类金属、有机溶剂、有害气体、农药 生产性粉尘:有机粉尘、无机粉尘、混合性粉尘。 (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 异常气压 噪声、振动 电磁辐射 (3)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炭疽杄菌、布氏杄菌、森林脑炎病毒 致病寄生虫:煤矿井下钩虫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比例不 当,工间休息不当,倒班制度不合理等 (2)劳动强度过大、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 (3)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屏作业者的视觉紧张和腰背肌肉紧张,钢 琴演奏家的手指痉挛等。 (4)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流水 线工作人员如坐椅不适易产生颈、肩、腕损伤。长期操作手柄轮盘等引起掌挛 缩病。长期站立、行走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和扁平足 (5)精神紧张: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之间的一种失衡。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
劳动条件包括: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三个方面,按其来源分 为: 1.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生产工艺过程常常随着生产设备、使用的原料和生产工艺的变化而变化。按 其性质分为: ⑴化学因素:有毒物质:金属及类金属、有机溶剂、有害气体、农药。 生产性粉尘:有机粉尘、无机粉尘、混合性粉尘。 ⑵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 异常气压 噪声、振动 电磁辐射 ⑶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 致病寄生虫:煤矿井下钩虫 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⑴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比例不 当,工间休息不当,倒班制度不合理等 ⑵劳动强度过大、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 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屏作业者的视觉紧张和腰背肌肉紧张,钢 琴演奏家的手指痉挛等。 ⑷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流水 线工作人员如坐椅不适易产生颈、肩、腕损伤。长期操作手柄、轮盘等引起掌挛 缩病。长期站立、行走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和扁平足 ⑸精神紧张: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之间的一种失衡。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
能引起相应的功能性紊乱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寒冷、炎热、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厂房建筑面积过小,械设备安置过密,热源噪 声无隔离,有害工段不独立 (3)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 上述各种有害因素随着产品种类、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的不同有时单独 存在,多数情况下几种职业性有害因素联合存在,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的 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产生不同的特殊影响。 职业性病损( occupational disorders) 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所致)的各种职业损伤统称职业病损。它可以是轻微 的健康影响,也可以是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伤残或死亡。 职业性损害:工伤( occupational trauma) 职业性疾患: occupational diseases and work- related diseases WHO1996年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职业性外伤1.25亿例,死亡约20万人, 每年新出现职业病患者1.6亿例,其中约110万被工伤和职业病夺取了生命。据 卫生部的调查,83%的乡镇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其中60%的企业没有 配备任何防护措施,90%以上的粉尘作业场所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近30%的乡镇 企业职工接触尘、毒等职业危害,几种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人检出率高达15.8% 目前职业危害的人群覆盖面已经远远超出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职业病防 治法45页) 1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
能引起相应的功能性紊乱。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⑴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寒冷、炎热、太阳辐射 ⑵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厂房建筑面积过小,械设备安置过密,热源、噪 声无隔离,有害工段不独立。 ⑶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 上述各种有害因素随着产品种类、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的不同有时单独 存在,多数情况下几种职业性有害因素联合存在,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的 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产生不同的特殊影响。 职业性病损(occupational disorders) 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所致)的各种职业损伤统称职业病损。它可以是轻微 的健康影响,也可以是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伤残或死亡。 职业性损害:工伤(occupational traμma) 职业性疾患:occupational diseases and work-related diseases WHO1996 年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职业性外伤 1.25 亿例,死亡约 20 万人, 每年新出现职业病患者 1.6 亿例,其中约 110 万被工伤和职业病夺取了生命。据 卫生部的调查,83%的乡镇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其中 60%的企业没有 配备任何防护措施,90%以上的粉尘作业场所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近 30%的乡镇 企业职工接触尘、毒等职业危害,几种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人检出率高达 15.8%。 目前职业危害的人群覆盖面已经远远超出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职业病防 治法 45 页) 1.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
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岀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 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职业病防治法中的定叉:“是指企业、事 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 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范围:广义讲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ψ病,但在 立法意义上,指的是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根据我国政府的规定:凡诊断为 法定职业病的必须向主管部门报告;而且凡属法定职业病者,在治疗和休假期间 及在确定为伤残或治疗无效而死亡时,应按劳动保险条例有关规定给予艻保待 遇。有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对患职业病的工人给予经济上的补偿,故也 称赔偿性疾病( compensational disease)1987年1l月修订颁布的(职业病范围 和职业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列为法定职业病名单有9类99种。2002年又修订 为10类115种 职业中毒:(51项)49种中毒及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 则》可诊断的中毒性肝炎和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可诊断 的其它职业性急性中毒。 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已基铅) 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5铍病 6及其化合物中毒 7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8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9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砷化氢) 10砷化氢中毒 l1氯气中毒 12二氧化硫中毒 13光气中毒 14氨中毒
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 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职业病防治法中的定义:“是指企业、事 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 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范围:广义讲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业病,但在 立法意义上,指的是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根据我国政府的规定:凡诊断为 法定职业病的必须向主管部门报告;而且凡属法定职业病者,在治疗和休假期间 及在确定为伤残或治疗无效而死亡时,应按劳动保险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劳保待 遇。有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对患职业病的工人给予经济上的补偿,故也 称赔偿性疾病(compensational disease)。1987 年 11 月修订颁布的〈职业病范围 和职业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列为法定职业病名单有 9 类 99 种。2002 年又修订 为 10 类 115 种。 职业中毒:(51 项)49 种中毒及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 则》可诊断的中毒性肝炎和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可诊断 的其它职业性急性中毒。 1 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已基铅) 2 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3 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4 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5 铍病 6 及其化合物中毒 7 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8 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9 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砷化氢) 10 砷化氢中毒 11 氯气中毒 12 二氧化硫中毒 13 光气中毒 14 氨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