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赏析 【七下】 《观沧海》—东汉、曹操(乐府诗体)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 2、本诗描写实景的句子,体现出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五言律诗) 1、这是一首写景诗。2、诗中的千古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尾联的意思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我把家书托给谁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封家 信到洛阳。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切 4、全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写出了作者可访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 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七言律诗) 1、本诗是写早春景色,是一首写景诗 2、本诗的线索:游人的游踪。 3、本诗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1)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孤山寺——贾公亭一一白沙 堤。(2)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进行景物描写 4、最能体现出早春景色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西江月》一宋、辛弃疾(词) 1、这首词的题目及词牌名 2、侧面烘托丰收在望的欢乐的句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本次上片写晴,下篇写雨。用了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等表现手法,生动、活泼、欢快 灵活,给人以相当丰富的美的享受 《天净沙秋思》一一元、马致远(曲) 1、这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用景物创造了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 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3、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是全篇的主旨 【八上】25杜甫诗三首 望岳(杜甫)古体诗
1 中考诗歌赏析 【七下】 《观沧海》——东汉、曹操(乐府诗体)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 2、本诗描写实景的句子,体现出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五言律诗) 1、这是一首写景诗。 2、诗中的千古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尾联的意思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我把家书托给谁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封家 信到洛阳。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切。 4、全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写出了作者可访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 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七言律诗) 1、本诗是写早春景色,是一首写景诗。 2、本诗的线索:游人的游踪。 3、本诗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1)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孤山寺——贾公亭——白沙 堤。(2)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进行景物描写。 4、最能体现出早春景色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西江月》——宋、辛弃疾(词) 1、这首词的题目及词牌名 2、侧面烘托丰收在望的欢乐的句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本次上片写晴,下篇写雨。用了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等表现手法,生动、活泼、欢快、 灵活,给人以相当丰富的美的享受。 《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曲) 1、这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用景物创造了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 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3、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是全篇的主旨。 【八上】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杜甫) 古体诗
这首是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 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 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 参天耸立的形象。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所见。 写泰山的高大,实写。“割”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 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实景,细望所见 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止是诗 人要拳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拳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春望(五言律诗)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偶)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 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写景, 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偶)有两种解 释:一种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 心?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都 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 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是写实。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30.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 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但使愿无违”。表面写田园劳作之 乐,其实是写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 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 露沾我衣”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2 这首是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 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 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 参天耸立的形象。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所见。 写泰山的高大,实写。“割”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 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实景,细望所见。 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止是诗 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春 望(五言律诗)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偶)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 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写景, 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偶)有两种解 释:一种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 心?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都 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 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是写实。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30.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 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但使愿无违”。表面写田园劳作之 乐,其实是写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 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 露沾我衣”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使至塞上(唐王维) 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 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 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 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 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 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正能状其神韵。“孤烟 后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浄,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 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 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圆”“直”用得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表达了 浓浓的乡思。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目的(叙事).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 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 不断移动形成的。长江滚滚远去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 入大海之外(远景。)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 过两幅美丽的画面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都用了比 喻)〔近景)尾联“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情)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 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意得象外,余音袅袅,富有情趣 游山西村 节令诗,也是纪游抒情诗,写春社将至,诗人游赏山村,见到山村应接不暇的秀美风 光与村民们迎接春社到来的情景,赞美淳朴可爱的田园生活
3 使至塞上(唐王维) 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 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 “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 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 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 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正能状其神韵。“孤烟” 后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 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 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圆”“直”用得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表达了 浓浓的乡思。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目的(叙事).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 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 不断移动形成的。长江滚滚远去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 入大海之外(远景。)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 过两幅美丽的画面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都用了比 喻)(近景)尾联“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情)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 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意得象外,余音袅袅,富有情趣。 游山西村 节令诗,也是纪游抒情诗,写春社将至,诗人游赏山村,见到山村应接不暇的秀美风 光与村民们迎接春社到来的情景,赞美淳朴可爱的田园生活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村民的淳朴热情,殷勤好客。“莫笑”表达 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农民忠厚性情的由衷赞赏,“足”农家待客情意之深厚。“足鸡豚 渲染出丰收之年山村一片宁静欢悦的喜庆气氛。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偶)写诗人漫步山间水畔,领略山村秀丽风光,流露出无限欣喜之情。“疑”字写出了 诗人留连郊野、陶醉山水的沉迷自失的神态,“又”渲染出诗人沉醉之中突然发现眼前这个 绿柳成荫、山花娇艳的秀美村庄时的喜悦心情。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 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对偶)写民风 民俗。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风俗的赞美,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也是他对尔虞我诈 污浊丑陋之官场的厌恶憎恨之情的曲折流露。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触景生情,表达月下叩门、与农民交游的愿望。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 跃然纸上。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 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八下】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 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首联抒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 年弃置身。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怀旧空吟闻笛 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典故)一是“闻笛赋”,一是“烂柯人”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 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承颔联比喻: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偶)。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 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尾联:今日听 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 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赤壁(唐杜牧) 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抑郁不平之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写兴感之由,“东风不与周
4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村民的淳朴热情,殷勤好客。“莫笑”表达 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农民忠厚性情的由衷赞赏,“足”农家待客情意之深厚。“足鸡豚” 渲染出丰收之年山村一片宁静欢悦的喜庆气氛。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偶)写诗人漫步山间水畔,领略山村秀丽风光,流露出无限欣喜之情。“疑”字写出了 诗人留连郊野、陶醉山水的沉迷自失的神态,“又”渲染出诗人沉醉之中突然发现眼前这个 绿柳成荫、山花娇艳的秀美村庄时的喜悦心情。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 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对偶)写民风 民俗。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风俗的赞美,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也是他对尔虞我诈、 污浊丑陋之官场的厌恶憎恨之情的曲折流露。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触景生情,表达月下叩门、与农民交游的愿望。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 跃然纸上。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 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八下】25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 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首联抒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 年弃置身。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怀旧空吟闻笛 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典故)一是“闻笛赋”,一是“烂柯人”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 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承颔联比喻: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偶)。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 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尾联:今日听 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 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赤壁(唐杜牧) 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抑郁不平之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写兴感之由,“东风不与周
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 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本诗还曲折地反映出他 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要有机遇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 壮志。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 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记叙)。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 沉浮雨打萍。”(比喻、对偶〕描写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 洋里叹零丁。”(对偶)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 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以死明志的决心,为千古传诵。前 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 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 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 旷达情怀作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 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 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归去”,作者交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 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 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 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 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
5 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 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本诗还曲折地反映出他 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要有机遇。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 壮志。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 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记叙)。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 沉浮雨打萍。”(比喻、对偶)描写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 洋里叹零丁。”(对偶)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 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以死明志的决心,为千古传诵。前 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 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 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 旷达情怀作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 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 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归去”,作者交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 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 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 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 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