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教学要求 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二、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 认知文中所采用的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两种论据,简要说明这些论据 分别证明了什么论点 课文分析指导 内容解读 这是一篇论述严谨、说理平易、文风朴实的论说文。作者围绕“获得一定 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这一中心论点,逐层深人地论述了成才的途径, 着重论述了学习语文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性。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谈自学的意义,自学成才的标准,自学的内容,指出 自学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第一段,首先提出一个判断:“自学,是我们当今造就人才的一条重要途 径。”指出自学成才的意义。 第二段,诊释“成才”这一概念,提出了成才的标准。首先用设问引出人 们的习惯看法,对“成才”的内涵加以界定;而后又用三个“凡是”构成的排比 句,阐述自己的观点,扩大了“成才”的外延,以纠正人们的习惯看法的局限性, 为下文深人论述做准备。 第三段,对自学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加以阐释。同样先用设问引人话题, 简洁地概括出自学的内容,不外乎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接着分析论述这二者的 辩证关系,强调“必须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学好专业知识”,告诫人们 为了学习并深人钻研专业知识,非学好基础知识不可”;最后,进一步界定了 “基础知识”的范畴“大致相当于中学的文理两科的知识”,为下文正式导人论 题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4-8段,针对社会上“重理轻文”的风气,提出文理并重、相 互为用的思想,论述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四段,在前文的基础上深人一步,论述文理两科的关系,联系社会实际, 旗帜鲜明地提岀“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不能偏废”的观 点。首先,针对社会上流行的“重理轻文”的不良风气,提出文理并重,“互相 支持、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思想;而后强调指出,中学阶段文理两科“都 是基础,都应该学好”,缺一不可(自学成才的正确态度也应是文理“并重”“都 应该学好,’);接着从广义上阐释文科知识的范畴,并用假设复句指出“重理 轻文”的危害,强调掌握文科知识的重要性,并引用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话, 进一步阐明文科知识不能偏废,自然引出下文。 第五段,论述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性。首先,用一个设问句承上启下, 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各行各业的实际,用说理论证的方法,阐述“文”的主要内容 是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语不通,文不达,听不懂看不懂别人说的 话写的文章,自己说的话写的文章别人也听不懂看不懂,怎么能与人交流思想? 怎么能够成才?并结合解放初我党十分重视语文教育的实例,印证自己的观点, 有力地论证了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的重要作用。 第六段,从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论述学习我 国历史、懂得古代文化的必要性。首先指出我国有古老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这
1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教学要求 一、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二、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 三、认知文中所采用的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两种论据,简要说明这些论据 分别证明了什么论点。 课文分析指导 一、内容解读 这是一篇论述严谨、说理平易、文风朴实的论说文。作者围绕“获得一定 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这一中心论点,逐层深人地论述了成才的途径, 着重论述了学习语文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性。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 段,谈自学的意义,自学成才的标准,自学的内容,指出 自学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第一段,首先提出一个判断:“自学,是我们当今造就人才的一条重要途 径。”指出自学成才的意义。 第二段,诊释“成才”这一概念,提出了成才的标准。首先用设问引出人 们的习惯看法,对“成才”的内涵加以界定;而后又用三个“凡是”构成的排比 句,阐述自己的观点,扩大了“成才”的外延,以纠正人们的习惯看法的局限性, 为下文深人论述做准备。 第三段,对自学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加以阐释。同样先用设问引人话题, 简洁地概括出自学的内容,不外乎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接着分析论述这二者的 辩证关系,强调“必须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学好专业知识”,告诫人们 “为了学习并深人钻研专业知识,非学好基础知识不可”;最后,进一步界定了 “基础知识”的范畴“大致相当于中学的文理两科的知识”,为下文正式导人论 题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4-8 段,针对社会上“重理轻文”的风气,提出文理并重、相 互为用的思想,论述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四段,在前文的基础上深人一步,论述文理两科的关系,联系社会实际, 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不能偏废”的观 点。首先,针对社会上流行的“重理轻文”的不良风气,提出文理并重,“互相 支持、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思想;而后强调指出,中学阶段文理两科“都 是基础,都应该学好”,缺一不可(自学成才的正确态度也应是文理“并重”“都 应该学好,’);接着从广义上阐释文科知识的范畴,并用假设复句指出“重理 轻文”的危害,强调掌握文科知识的重要性,并引用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话, 进一步阐明文科知识不能偏废,自然引出下文。 第五段,论述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性。首先,用一个设问句承上启下, 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各行各业的实际,用说理论证的方法,阐述“文”的主要内容 是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语不通,文不达,听不懂看不懂别人说的 话写的文章,自己说的话写的文章别人也听不懂看不懂,怎么能与人交流思想? 怎么能够成才?并结合解放初我党十分重视语文教育的实例,印证自己的观点, 有力地论证了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的重要作用。 第六段,从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论述学习我 国历史、懂得古代文化的必要性。首先指出我国有古老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这
些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丰富我国人民而且可以丰富世界人民的精神文明的宝库”; 而后强调指出,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好好学习我国历史,学习懂得古代文化, 积累丰富的文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第七、八段,着重论述对待古代文化应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文章围绕《孟 子》中“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句展开论述。第七段首先谈古代读书人的学习方 式,接着叙写了古代读书人因读书不求甚解,弄不懂“尽信书”的含义而闹出的 笑话,为下文的论述张本;紧接着,在第八段中,作者指出,要立志成才,必须 本着“古为今用”的思想去研究古代文化,学会理解领悟,懂得灵活运用,才能 从古代文化中汲取精华,才能“成才”,并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和“以粮为纲” 两个事例,分析印证了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哲学意蕴,进一步论证了对 待古代文化的正确态度。这两段的论述,一正一反,对比鲜明,生动形象,说理 深透。 第三部分:9-}10段,以自学成才成功的例子和文史知识推动理科专业研 究的典型例子,归纳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的结论。 第九段,列举两个自学成才的典范:鲁迅和郭沫若。二者均是弃医从文, 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的文史知识并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第十段,论述其他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学习古代文化,懂得文史知识的必要 性。作者以许德琦、竺可祯两位科学家为例,有力地证明了文史知识对推进科学 研究的重要作用。在列举上述典型事例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自然科学 工作者如果具有广泛的文史知识,不但能推动本身的科学研究,还能反过来影响 文史研究。”并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的结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 的基础。”而后,作者进一步指出,掌握文史知识的关键在于锲而不舍,勉励青 年一代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打好基础,自学成才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这一论点,层层深人地展开议 论,先从自学成才的途径人手,说明“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接着通过阐述文理 知识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证明“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而后又从社会主义建设的 各行各业都需要语文知识、学习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自 然科学工作者要有文史知识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并归纳出任何领域的任何一个 自学“成才”者,都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史知识”基础,而只有具备了这一基础, 才能成为“有相当素养的中国人”,才能真正“成才”这一结论。全文层层深人, 最后水到渠成,首尾呼应。 写作特点 1归纳论证方法的运用 首先,文章通过理论观点的归纳来论证中心论点。如关于语文知识在学习 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作者从两方面来阐述,先说语文知识搞好各行各业工 作的重要性,再讲语文知识对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学好语文知识的 重要性可以阐述很多,但作者只举出其中重要的两条,这样就从个别性的论据 推导出普遍性的结论,这属于理论归纳法。 其次,作者通过典型事例的归纳来论证。如在论证“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 是自学成才的基础”这一观点时,就选择了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个典型事例。鲁迅 郭沫若都是弃医从文,从“文”这方面说,他们也是自学成才者。显然,文史知 识是他们成为文学家的基础 总之,无论是理论上的说明,还是生活中的事例,都从个别性的论据推导 出普遍性的结论,而且理论归纳和实例归纳互相补充,使说理更加充分
些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丰富我国人民而且可以丰富世界人民的精神文明的宝库”; 而后强调指出,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好好学习我国历史,学习、懂得古代文化, 积累丰富的文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第七、八段,着重论述对待古代文化应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文章围绕《孟 子》中“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句展开论述。第七段首先谈古代读书人的学习方 式,接着叙写了古代读书人因读书不求甚解,弄不懂“尽信书”的含义而闹出的 笑话,为下文的论述张本;紧接着,在第八段中,作者指出,要立志成才,必须 本着“古为今用”的思想去研究古代文化,学会理解领悟,懂得灵活运用,才能 从古代文化中汲取精华,才能“成才”,并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和“以粮为纲” 两个事例,分析印证了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哲学意蕴,进一步论证了对 待古代文化的正确态度。这两段的论述,一正一反,对比鲜明,生动形象,说理 深透。 第三部分:9-} 10 段,以自学成才成功的例子和文史知识推动理科专业研 究的典型例子,归纳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的结论。 第九段,列举两个自学成才的典范:鲁迅和郭沫若。二者均是弃医从文, 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的文史知识并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第十段,论述其他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学习古代文化,懂得文史知识的必要 性。作者以许德琦、竺可祯两位科学家为例,有力地证明了文史知识对推进科学 研究的重要作用。在列举上述典型事例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自然科学 工作者如果具有广泛的文史知识,不但能推动本身的科学研究,还能反过来影响 文史研究。”并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的结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 的基础。”而后,作者进一步指出,掌握文史知识的关键在于锲而不舍,勉励青 年一代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打好基础,自学成才。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这一论点,层层深人地展开议 论,先从自学成才的途径人手,说明“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接着通过阐述文理 知识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证明“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而后又从社会主义建设的 各行各业都需要语文知识、学习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自 然科学工作者要有文史知识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并归纳出任何领域的任何一个 自学“成才”者,都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史知识”基础,而只有具备了这一基础, 才能成为“有相当素养的中国人”,才能真正“成才”这一结论。全文层层深人, 最后水到渠成,首尾呼应。 二、写作特点 1.归纳论证方法的运用。 首先,文章通过理论观点的归纳来论证中心论点。如关于语文知识在学习 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作者从两方面来阐述,先说语文知识搞好各行各业工 作的重要性,再讲语文知识对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学好语文知识的 重要性可以阐 述很多,但作者只举出其中重要的两条,这样就从个别性的论据 推导出普遍性的结论,这属于理论归纳法。 其次,作者通过典型事例的归纳来论证。如在论证“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 是自学成才的基础”这一观点时,就选择了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个典型事例。鲁迅、 郭沫若都是弃医从文,从“文”这方面说,他们也是自学成才者。显然,文史知 识是他们成为文学家的基础。 总之,无论是理论上的说明,还是生活中的事例,都从个别性的论据推导 出普遍性的结论,而且理论归纳和实例归纳互相补充,使说理更加充分
2.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 “什么叫成才?”“自学,学什么?”“为什么掌握语文知识在学习中占 这样重要的地位呢?”这三个设问句分别用在课文第2、3、5段的开头,从而引 出该段论述的内容和观点。这样,一问一答,在表达上显得自然亲切,也使论题 和作者的观点更加明确。 3语言平易,文风朴实 作者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始终站在青年读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文 章以一位长者与青年谈话的方式娓娓道来,态度平易和蔼,用词浅显明了,语调 亲切自然。文章语言平易,文风朴实,字里行间蕴含着对青年一代的谆谆告诫之 意,洋溢着关爱与激励之情,语重心长,深人浅出,说服力强。 重点难点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而又浅显易懂的文章。理解文中所讲道理,懂得文 史知识对于成才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理解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方 法,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通过阅读分析及相关训练引导学生把握。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用速读的方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抓住文章的 中心句与设问句,梳理文章论证的逻辑与结构,理解文章所讲的道理。 理解并把握文中“归纳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文本, 认知文中所采用的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两种论据,理解这些论据分别证明的观 点,结合相关段落,学习领悟归纳说理论证法的要旨,通过训练,学习运用这 方法进行论证说理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深人阅读文本,并能结合自身实际,更好地理解把 握文章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1文史知识是任何领域的任何一个人成才的基础,只有具备这一“基础” 才能有成才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而这“基础”和“素养”,对任何一个成才 者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2这一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学生只要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和文章要点展开论 述,言之成理,即可。 、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设问这一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以帮助学生学 会运用。 参考答案:(见写作特点2) 三、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文中重点段落,掌握归纳论证法。 参考答案:(见写作特点1)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周培源,江苏宜兴人。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后出国留 学。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28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 学院博士学位和最高荣誉奖。1928年至1929年先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和瑞士苏 黎世高等工业学校从事研究工作。1929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 学教授。1936年至193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在爱因斯坦指导下, 从事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1943年至1946年,在美国先后从事流
2.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 “什么叫成才?”“自学,学什么?”“为什么掌握语文知识在学习中占 这样重要的地位呢?”这三个设问句分别用在课文第 2、3、5 段的开头,从而引 出该段论述的内容和观点。这样,一问一答,在表达上显得自然亲切,也使论题 和作者的观点更加明确。 3.语言平易,文风朴实。 作者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始终站在青年读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文 章以一位长者与青年谈话的方式娓娓道来,态度平易和蔼,用词浅显明了,语调 亲切自然。文章语言平易,文风朴实,字里行间蕴含着对青年一代的谆谆告诫之 意,洋溢着关爱与激励之情,语重心长,深人浅出,说服力强。 重点难点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而又浅显易懂的文章。理解文中所讲道理,懂得文 史知识对于成才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理解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方 法,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通过阅读分析及相关训练引导学生把握。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用速读的方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抓住文章的 中心句与设问句,梳理文章论证的逻辑与结构,理解文章所讲的道理。 理解并把握文中“归纳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文本, 认知文中所采用的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两种论据,理解这些论据分别证明的观 点,结合相关段落,学习领悟归纳说理论证法的要旨,通过训练,学习运用这一 方法进行论证说理。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深人阅读文本,并能结合自身实际,更好地理解把 握文章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1.文史知识是任何领域的任何一个人成才的基础,只有具备这一“基础”, 才能有成才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而这“基础”和“素养”,对任何一个成才 者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2.这一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学生只要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和文章要点展开论 述,言之成理,即可。 二、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设问这一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以帮助学生学 会运用。 参考答案:(见写作特点 2) 三、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文中重点段落,掌握归纳论证法。 参考答案:(见写作特点 1) 相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周培源,江苏宜兴人。1924 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后出国留 学。1926 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28 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 学院博士学位和最高荣誉奖。1928 年至 1929 年先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和瑞士苏 黎世高等工业学校从事研究工作。1929 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 学教授。1936 年至 1937 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在爱因斯坦指导下, 从事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1943 年至 1946 年,在美国先后从事流
体力学湍流理论的研究及战时科学研究。其间,被选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协会 理事。1947年4月回国 1949年5月后,周培源相继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 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成员、学部委 员,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世界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 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 科技促进会会长。并历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波友好协会会长,中国人 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主席,第一、二、三、四届 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会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82年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198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80年和1985 年两次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 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周培源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是我国理论物理与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他早年师从海森保、泡利、爱因斯坦等当代物理学大师,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事科 学研究工作。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长达70年的岁月中,他一直从事物理学 基础理论中难度最大的两个方面一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 湍流理论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节选自《周培源同志生平》,载《民主与科学》1993年第6期) 二、周培源先生二三事(易石) 三年半拿下三个学位 1924年秋,周培源先生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髙等科毕业,经过严 格的选拔考试,取得赴美留学资格。在美留学期间,周先生惜时如金,利用有限 的时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学习奇迹。1926年,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学士学 位。仅仅相隔六个月之后,他又通过了芝加哥大学的硕士学位考试。1927年, 周培源先生追随他仰慕已久的密立根教授(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来 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28年,他成为全美年内数学和物理学领域毕 业的四十九名博士之一!他撰写的博士论文《在爱因斯坦引力论中具有旋转对称 物体的引力场》,因“起点髙、难度大”,答辩时受到髙度赞扬,被评为“最佳 论文” 周培源先生用三年半的时间,一鼓作气,连续攻读下学士、硕士、博士 个学位,完成了一般优秀学生需六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创造了清华留学生乃至中 国留学生史上的奇迹,使美国学界为之震惊,在国内学界更是有口皆碑。因此, 有人称周培源先生为一“清华第一高材生” 后来,有人向周培源先生探问用三年半时间连拿三个学位的奥秘,周先生 淡淡地说:“勤奋。别人都休息时,我到处去选课,所以很快就修满了学校规定 的学分。” 勤奋出真才。1929年秋,年仅27岁的周培源先生接受清华大学聘请,成 为清华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之 不跟爱因斯坦合影 1936年,利用清华大学教授连续工作五年可带薪休假一年的规定,周培源 先生来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参加由爱因斯坦亲自主持的相对论研讨 班。这次学习机会,周先生得以与他衷心崇敬的世界科坛大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体力学湍流理论的研究及战时科学研究。其间,被选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协会 理事。1947 年 4 月回国。 1949 年 5 月后,周培源相继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 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成员、学部委 员,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世界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 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 科技促进会会长。并历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波友好协会会长,中国人 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主席,第一、二、三、四届 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会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9 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82 年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1980 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80 年和 1985 年两次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 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周培源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是我国理论物理与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他早年师从海森保、泡利、爱因斯坦等当代物理学大师,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事科 学研究工作。从上世纪 20 年代开始,在长达 70 年的岁月中,他一直从事物理学 基础理论中难度最大的两个方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 湍流理论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节选自《周培源同志生平》,载《民主与科学》1993 年第 6 期) 二、周培源先生二三事(易石) 三年半拿下三个学位 1924 年秋,周培源先生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高等科毕业,经过严 格的选拔考试,取得赴美留学资格。在美留学期间,周先生惜时如金,利用有限 的时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学习奇迹。1926 年,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学士学 位。仅仅相隔六个月之后,他又通过了芝加哥大学的硕士学位考试。1927 年, 周培源先生追随他仰慕已久的密立根教授(192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来 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28 年,他成为全美年内数学和物理学领域毕 业的四十九名博士之一!他撰写的博士论文《在爱因斯坦引力论中具有旋转对称 物体的引力场》,因“起点高、难度大”,答辩时受到高度赞扬,被评为“最佳 论文”。 周培源先生用三年半的时间,一鼓作气,连续攻读下学士、硕士、博士三 个学位,完成了一般优秀学生需六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创造了清华留学生乃至中 国留学生史上的奇迹,使美国学界为之震惊,在国内学界更是有口皆碑。因此, 有人称周培源先生为—“清华第一高材生”。 后来,有人向周培源先生探问用三年半时间连拿三个学位的奥秘,周先生 淡淡地说:“勤奋。别人都休息时,我到处去选课,所以很快就修满了学校规定 的学分。” 勤奋出真才。1929 年秋,年仅 27 岁的周培源先生接受清华大学聘请,成 为清华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不跟爱因斯坦合影 1936 年,利用清华大学教授连续工作五年可带薪休假一年的规定,周培源 先生来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参加由爱因斯坦亲自主持的相对论研讨 班。这次学习机会,周先生得以与他衷心崇敬的世界科坛大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一年中,周先生认真聆听爱因斯坦的教诲,曾就广义相对论引力论的坐标问题, 向大师请教。这对周先生以后的相对论研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爱因斯坦也非常看重这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学者。一次促膝谈心时,爱因斯 坦还向周培源先生谈起他1922年去日本讲学途经上海时的情景,对当时处于水 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临回国前,周培源先生到爱因斯坦家中,与大师话别。在书房里,望着穿 着简单随意、头发蓬乱、面含慈祥、眼贮智慧的爱因斯坦,周先生心潮起伏,他 要把大师此时此刻的形象永远地定格下来。于是,周先生取出随身携带的相机 拍下了这一瞬间。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这帧珍贵的照片在《人民 日报》首次发表。正是这帧照片,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认识”了颇具艺术家气 质的爱因斯坦。 许多年后,周培源先生的女儿问父亲:“您跟爱因斯坦关系如此密切,当 时,为什么不跟他合影留念呢?”周先生这样回答:“他是那么伟大的人,我怎 么可以随便和他照相呢?”这句话,道出了周培源先生对爱因斯坦的崇敬之情, 从中也可看出周先生是一个多么谦逊、诚实的人啊! 我得二等奖比较合适 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周培源先生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由相对 论转向湍流理论的硏究。理由很简单,周先生认为,相对论是长期的理论课题, 不能直接用之于抗战,而如能攻破湍流奥秘,飞机、船舰都可以减小阻力,亦会 避免因空气涡流引发的飞机失事等等,大敌当前,科学家理当以科学来拯救祖 湍流是流体力学中最困难的研究领域,很多科学家都不敢涉足,甚至有人 说希望死后去向上帝求证。但周培源先生却在这个领域整整奋斗了53年,最终 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成为国际公认的湍流奠基人。 为此,北京大学力学系一直坚持要为周培源先生的《湍流理论》请奖,学 校同意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但身为1982年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 员的周先生知道后,坚决不同意申报。可学校态度更为坚决,最后,周先生只好 同意了。周先生考虑到自1956年以来的二十多年间,我国一直没进行过这样的 评奖,提出申请的人很多,其中不乏享有国际声誉的大科学家,便提笔给直接主 持评奖工作的钱三强写信,建议应该把一等奖授予王淦昌、陈景润等同志,自己 得个二等奖比较合适。 1982年,国家科委授予周培源先生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周先生在 评奖过程中不计名利、顾全大局、实事求是的作风,受到了科学界的高度赞赏, 嬴得了与获奖本身同样难能可贵的荣誉。 (选自《少儿科技》2003年第1期)
一年中,周先生认真聆听爱因斯坦的教诲,曾就广义相对论引力论的坐标问题, 向大师请教。这对周先生以后的相对论研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爱因斯坦也非常看重这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学者。一次促膝谈心时,爱因斯 坦还向周培源先生谈起他 1922 年去日本讲学途经上海时的情景,对当时处于水 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临回国前,周培源先生到爱因斯坦家中,与大师话别。在书房里,望着穿 着简单随意、头发蓬乱、面含慈祥、眼贮智慧的爱因斯坦,周先生心潮起伏,他 要把大师此时此刻的形象永远地定格下来。于是,周先生取出随身携带的相机, 拍下了这一瞬间。1955 年 4 月 18 日,爱因斯坦逝世,这帧珍贵的照片在《人民 日报》首次发表。正是这帧照片,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认识”了颇具艺术家气 质的爱因斯坦。 许多年后,周培源先生的女儿问父亲:“您跟爱因斯坦关系如此密切,当 时,为什么不跟他合影留念呢?”周先生这样回答:“他是那么伟大的人,我怎 么可以随便和他照相呢?”这句话,道出了周培源先生对爱因斯坦的崇敬之情, 从中也可看出周先生是一个多么谦逊、诚实的人啊! 我得二等奖比较合适 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周培源先生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由相对 论转向湍流理论的研究。理由很简单,周先生认为,相对论是长期的理论课题, 不能直接用之于抗战,而如能攻破湍流奥秘,飞机、船舰都可以减小阻力,亦会 避免因空气涡流引发的飞机失事等等,大敌当前,科学家理当以科学来拯救祖 国…… 湍流是流体力学中最困难的研究领域,很多科学家都不敢涉足,甚至有人 说希望死后去向上帝求证。但周培源先生却在这个领域整整奋斗了 53 年,最终 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成为国际公认的湍流奠基人。 为此,北京大学力学系一直坚持要为周培源先生的《湍流理论》请奖,学 校同意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但身为 1982 年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 员的周先生知道后,坚决不同意申报。可学校态度更为坚决,最后,周先生只好 同意了。周先生考虑到自 1956 年以来的二十多年间,我国一直没进行过这样的 评奖,提出申请的人很多,其中不乏享有国际声誉的大科学家,便提笔给直接主 持评奖工作的钱三强写信,建议应该把一等奖授予王淦昌、陈景润等同志,自己 得个二等奖比较合适。 1982 年,国家科委授予周培源先生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周先生在 评奖过程中不计名利、顾全大局、实事求是的作风,受到了科学界的高度赞赏, 赢得了与获奖本身同样难能可贵的荣誉。 (选自《少儿科技》2003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