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的次生林着重研究演替规律、类型的划分、功能评价及其相应的 育林技术 ★林农复合经营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系统的生物生产力。重点是运用生态经济学 的原理对现有林农复合模式进行总结,发展适用于不同环境和社会经 济条件的复合模式,开展退化地的植被恢复、多用途树种开发、土壤 的可持续利用等。 ★新炭林经营 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领域 ★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困难立地(荒山荒地、工业废弃地、干旱地、盐碱地)的造林技术; ★天然林的持续生态系统管理; ★珍稀树种的繁殖与栽培技术 ★混交林营建技术及效果观测; ★复合农林业优化模式及多用途树种选育; ★各种育林措施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五、我国森林培育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森林资源和林分的生长量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森林覆盖率:中国16.55% 27%(世界平均) 日本68% 美国32.7% 芬兰76% 瑞典75% 德国29% 人均森林面积:0.12公顷,人均蓄积量9.1m3 0.8公顷,65m3(世界平均水平) 18%和13% 平均森林蓄积量:90m3ha。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110m3/a 的80%. 林分平均年生长量:1.8m3/ha.发达国家的新西兰7.5m3/ha 瑞典3.3m3/ha 美国3.1m3/ha 日本3.0m3/ha ★我国尚有近8亿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大量四旁地没有绿化,造林
广大的次生林着重研究演替规律、类型的划分、功能评价及其相应的 育林技术 ★林农复合经营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系统的生物生产力。重点是运用生态经济学 的原理对现有林农复合模式进行总结,发展适用于不同环境和社会经 济条件的复合模式,开展退化地的植被恢复、多用途树种开发、土壤 的可持续利用等。 ★新炭林经营 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领域 ★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困难立地(荒山荒地、工业废弃地、干旱地、盐碱地)的造林技术; ★天然林的持续生态系统管理; ★珍稀树种的繁殖与栽培技术; ★混交林营建技术及效果观测; ★复合农林业优化模式及多用途树种选育; ★各种育林措施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五、我国森林培育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森林资源和林分的生长量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森林覆盖率:中国 16.55% 27%(世界平均) 日本 68% 美国 32.7% 芬兰 76% 瑞典 75% 德国 29% 人均森林面积: 0.12 公顷,人均蓄积量 9.1m3 0.8 公顷,65m3(世界平均水平) 18%和 13% 平均森林蓄积量:90m3/ha。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110m3/ha 的 80%。 林分平均年生长量:1.8m3/ha。发达国家的新西兰 7.5 m3/ha 瑞典 3.3 m3/ha 美国 3.1 m3/ha 日本 3.0 m3/ha ★我国尚有近 8 亿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大量四旁地没有绿化,造林
绿化任务艰巨。 据有关专家估计,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全国总计需要森林 约3.14亿公顷。而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59亿公顷,不足所需森林 面积的1/2。 ★造林技术水平较低 树种单一,品质较差; 工业人工林的目标考虑不够全面,难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栽培制度不够合理,各种育林措施科学依据不足; 措施不配套; 组合不优化: 措施不科学; 缺乏长期、系统的观测基础数据; 苗木质量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 人工林的基础研究薄弱弱,栽培研究缺少深度。 六、造林的目的与特点 ★造林的目的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人工林的种类 用材林: 经济林: 防护林: 新炭林: 特种用途林: ★造林的特点 生产周期长; 影响因素多 实践性较强 具体内容参考 “、森林培育及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1.森林培育的概念 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绿化任务艰巨。 据有关专家估计,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全国总计需要森林 约 3.14 亿公顷。而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约 1.59 亿公顷,不足所需森林 面积的 1/2。 ★造林技术水平较低 树种单一,品质较差; 工业人工林的目标考虑不够全面,难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栽培制度不够合理,各种育林措施科学依据不足; 措施不配套; 组合不优化; 措施不科学; 缺乏长期、系统的观测基础数据; 苗木质量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 人工林的基础研究薄弱,栽培研究缺少深度。 六、造林的目的与特点 ★造林的目的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人工林的种类 用材林: 经济林: 防护林: 新炭林: 特种用途林: ★造林的特点 生产周期长; 影响因素多; 实践性较强 具体内容参考 一、森林培育及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1. 森林培育的概念 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1)森林培育是林业的基础,是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 保护的一项建设事业。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从根本上讲是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再生 产,其发展基础是扩大资源和更新资源。而森林培育则是扩大和更新 森林资源的一项建设事业,在无林地上造林以扩大森林资源、在迹地 上更新森林资源以及保护和经营管理天然林资源都包括在森林培育 的范围之内。 (2)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 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 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 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原来为造林学,它是从日文借用过来的 沿用很久了,一直有人以为不贴切,“造”字有制作和建造的意思 这样容易把造林理解为纯粹的人为过程,从而疏忽了依靠自然力来培 育森林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头30年,受苏联林 学体系的影响,他们把它分为人工造林和天然林培育两个不同的课 程,所以更名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其研究内容 包括良种壮苗的生产、无林地造林、森林(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更新 营造和造林后的抚育管理等方面。所以本门科的内容包括:林木种子 (种子篇λ苗木培育(种苗学人森林营造(造林学入森林抚育和 森林主伐更新(营林学)等5篇。 森林培育是把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作为生产经营对象,它的活动 必须在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收对生 物体(以树木为主)及其群落的本质和系统的认识,以及对生态环境(包 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本质和系统的认识就是森林培育必需的 知识基础。生命科学,尤其是其中的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 学等,以及环境科学,尤其是其中的气象学、地质学、水文学、土壤 学等,是为森林培育提供基础理论和知识的主要源泉。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森林培育学最早于1764年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以德国人R Harge 所著的《造林学》一书为象征(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学教材】 1865年德国人Catter所著的《造林学指南》一书为造林学科的发展
⑴森林培育是林业的基础,是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 保护的一项建设事业。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从根本上讲是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再生 产,其发展基础是扩大资源和更新资源。而森林培育则是扩大和更新 森林资源的一项建设事业,在无林地上造林以扩大森林资源、在迹地 上更新森林资源以及保护和经营管理天然林资源都包括在森林培育 的范围之内。 ⑵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 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 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 生产过程。 2. 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原来为造林学,它是从日文借用过来的, 沿用很久了,一直有人以为不贴切,“造”字有制作和建造的意思, 这样容易把造林理解为纯粹的人为过程,从而疏忽了依靠自然力来培 育森林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头 30 年,受苏联林 学体系的影响,他们把它分为人工造林和天然林培育两个不同的课 程,所以更名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其研究内容 包括良种壮苗的生产、无林地造林、森林(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更新 营造和造林后的抚育管理等方面。所以本门科的内容包括:林木种子 (种子篇)、苗木培育(种苗学)、森林营造(造林学)、森林抚育和 森林主伐更新(营林学)等 5 篇。 森林培育是把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作为生产经营对象,它的活动 必须在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对生 物体(以树木为主)及其群落的本质和系统的认识,以及对生态环境(包 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本质和系统的认识就是森林培育必需的 知识基础。生命科学,尤其是其中的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 学等,以及环境科学,尤其是其中的气象学、地质学、水文学、土壤 学等,是为森林培育提供基础理论和知识的主要源泉。 二、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森林培育学最早于 1764 年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以德国人 R. Harger 所著的《造林学》一书为象征(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学教材)。 1865 年德国人 Catter 所著的《造林学指南》一书为造林学科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所以一般都说造林学起源于德国)。其后各国陆续出版 了许多有关造林学方面的专著,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1916年美国人 Toumey所著的《实用造林学》、1919年日本人本多静六所著的《造 林学要论》、1921年英国人Troup所著的《印度树种造林学》以及 50年代美国人Baker和Smith所著的《育林学实践》。等等。 我国于1912-1913年,在中等农林院校开设《造林学》课程,讲 授美国和日本的教材。直到1933年造林学才成为一个学科。 我国著名林学家陈嵘于1933年出版《造林学概要》和《造林学各论》 为我国造林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1959年由华东 华中协作组(以马大浦为主)编写的《造林学》教材及1961年由北 京林学院造林教研组(沈国舫为主)编写全国统编教材《造林学》, 改革开放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出现了新的教材1981年出 版的《造林学》(孙时轩主编),内容更全面,进入新世纪以来,由沈 国舫为主的专家组编写21世纪教材《森林培育学》 三、森林培育(造林)的目的特性 1.森林效益及造林目的 森林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森林可提供各种原材料(如建筑用材、矿柱材、纸浆材、薪材等) 及林产品(如果实、药材、油料等): 我国将森林分为5大林种: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 用途林 ②森林可以使大气层维持稳定的氧的比例;生态效益 ③森林可保护农、林业赖以发展的土壤环境: ④森林具有水源涵养能力,可以保护水源免受破坏和污染; ⑤森林是动物、昆虫、菌类、鸟类等的栖息地,也是重要的基因库; ⑥森林有重要的休息、美学等方面的价值。社会效益 2.森林培育(造林)的特性 造林,尤其是营造用材林,是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①生产周期长 森林从营造到收获常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 至上百年,生产经验的总结、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造林资金的周转, 林产品的获得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因此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的 各项措施都应着眼于缩短造林和营林周期;
奠定了基础(所以一般都说造林学起源于德国)。其后各国陆续出版 了许多有关造林学方面的专著,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 1916 年美国人 Toumey 所著的《实用造林学》、1919 年日本人本多静六所著的《造 林学要论》、1921 年英国人 Troup 所著的《印度树种造林学》以及 50 年代美国人 Baker 和 Smith 所著的《育林学实践》。等等。 我国于 1912-1913 年,在中等农林院校开设《造林学》课程,讲 授美国和日本的教材。直到 1933 年造林学才成为一个学科。 我国著名林学家陈嵘于 1933 年出版《造林学概要》和《造林学各论》, 为我国造林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 1959 年由华东 华中协作组(以马大浦为主)编写的《造林学》教材及 1961 年由北 京林学院造林教研组(沈国舫为主)编写全国统编教材《造林学》, 改革开放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出现了新的教材 1981 年出 版的《造林学》(孙时轩主编),内容更全面,进入新世纪以来,由沈 国舫为主的专家组编写 21 世纪教材《森林培育学》 三、森林培育(造林)的目的特性 1. 森林效益及造林目的 森林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森林可提供各种原材料(如建筑用材、矿柱材、纸浆材、薪材等) 及林产品(如果实、药材、油料等); 我国将森林分为 5 大林种: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 用途林 ②森林可以使大气层维持稳定的氧的比例;生态效益 ③森林可保护农、林业赖以发展的土壤环境; ④森林具有水源涵养能力,可以保护水源免受破坏和污染; ⑤森林是动物、昆虫、菌类、鸟类等的栖息地,也是重要的基因库; ⑥森林有重要的休息、美学等方面的价值。社会效益 2. 森林培育(造林)的特性 造林,尤其是营造用材林,是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①生产周期长 森林从营造到收获常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 至上百年,生产经验的总结、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造林资金的周转、 林产品的获得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因此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的 各项措施都应着眼于缩短造林和营林周期;
②造林地的复杂性 人工林一般在条件较差的立地上营造,因此在 造林过程中贯彻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极为重要,诸如树种选择 造林密度、造林方法等措施都应与造林地的条件相适应, ③人工林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人工林是开放的生态系统,与周围环 境进行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在造林时必须考虑人工林对 环境的适应,同时也,应考虑当前以及长期对环境的影响: ④造林的技术工作 除研究林木与环境的关系外,还需研究人类活 动(包括造林工作及其他活动)与林生长和环境的关系,因此也涉及 到社会和经济条件。 四、森林培育(造林)与系统工程 造林需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生产人类所需的各种林产品,经营管理 好一个复杂的生产系统;二是不断改善环境,创造人类生存所需的生 态系统。这两个目标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高产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 良好的生态系统必能高产。从总体上讲,这两个目的可以合二为 即是在自然界的系统基础上,改善并建立人类所需的生态系统。因此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造林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北京绿化工程等。造林不仅仅是 一项技术,同时涉及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问题。为了提高造 林成效,必须把造林这项工程作为系统来处理,即按系统工程的思想 方法对造林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经营管理和研究。 五、森林培育学今后的研究方向及任务 1.新世纪林业发展的六大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④环北凉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⑥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唯一的 产业工程。 2.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在林业方面存在诸如造林成活率低、造林质量不高、造林树 种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从森林培育学的角度来看需要进行造林技术改 造。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造林成活率(75%以上)主要措施包括:ā造林的指导思想
②造林地的复杂性 人工林一般在条件较差的立地上营造,因此在 造林过程中贯彻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极为重要,诸如树种选择、 造林密度、造林方法等措施都应与造林地的条件相适应; ③人工林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人工林是开放的生态系统,与周围环 境进行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在造林时必须考虑人工林对 环境的适应,同时也应考虑当前以及长期对环境的影响; ④造林的技术工作 除研究林木与环境的关系外,还需研究人类活 动(包括造林工作及其他活动)与林生长和环境的关系,因此也涉及 到社会和经济条件。 四、森林培育(造林)与系统工程 造林需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生产人类所需的各种林产品,经营管理 好一个复杂的生产系统;二是不断改善环境,创造人类生存所需的生 态系统。这两个目标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高产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 良好的生态系统必能高产。从总体上讲,这两个目的可以合二为一, 即是在自然界的系统基础上,改善并建立人类所需的生态系统。因此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造林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北京绿化工程等。造林不仅仅是 一项技术,同时涉及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问题。为了提高造 林成效,必须把造林这项工程作为系统来处理,即按系统工程的思想 方法对造林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经营管理和研究。 五、森林培育学今后的研究方向及任务 1. 新世纪林业发展的六大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⑥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唯一的 产业工程)。 2.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在林业方面存在诸如造林成活率低、造林质量不高、造林树 种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从森林培育学的角度来看需要进行造林技术改 造。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提高造林成活率(75%以上)。主要措施包括:a 造林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