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五)鞍山一中自编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Ⅰ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交本试卷和答题 卡一并交回。 第I卷(36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东莞 guan咯血ke嗫嚅nie收入不菲fi B.姓覃qin发怵chu伉俪kang荷枪实弹he C.墨翟di曝晒bao摩挲sUδ难兄难弟nan D.契诃夫K停泊b噬啮shi相机行事 xiang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名星云集、名家荟萃的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德国影片《完美 计划》连夺两奖,成为本届电影节最大赢家 B.1月3日上午,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数千影 迷自发到场沉痛悼念他们爱戴的这位电影艺术巨将。 C.NBA全明星周末的新秀挑战赛在新奧尔良上演,中国球员易建联全场得到8分和2个 篮板,交上了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 D.过去的“江枫鱼火”已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漂亮的路灯与古朴的宫灯交相辉映, 煞是好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他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 结果都证明了自己的导师的结论是错误的。 ②在江南,虽然刚刚经历一场罕见的大雪,但还是可以感觉到开始有春天的温和的 ③事实证明,这种机制已经不 我们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改革势在必行 A.实验气味合适 B.实验气息适合 C.试验气味适合 D.试验气息合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考生心理素质太差,艺校的老师已经反复说明这次面试只是看看个人素质,结果并 不重要,可她还是三番五次地找老师解释面试表现欠佳的原因,弄得老师不厌其烦,最后见 到她就皱眉头。 B.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必将毁灭人类自己。 他这个人很谦虚,经常向别人请教,而且闻过则喜,从善如流 D.这次去大连开会,我没想到忽然出现在我面前的当年一个寝室的同学,虽然十多年没见 面,却一见如故,往事全浮现在眼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辽宁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五)鞍山一中自编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交本试卷和答题 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36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东莞.guăn 咯.血 kĕ 嗫.嚅 niè 收入不菲.fĕi B.姓覃.qín 发怵.chù 伉.俪 kàng 荷.枪实弹 hè C.墨翟.dí 曝.晒 bào 摩挲.suō 难.兄难弟 nán D.契诃.夫 kē 停泊.bó 噬.啮 shì 相.机行事 xiàng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名星云集、名家荟萃的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德国影片《完美 计划》连夺两奖,成为本届电影节最大赢家。 B.1 月 3 日上午,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数千影 迷自发到场沉痛悼念他们爱戴的这位电影艺术巨将。 C.NBA 全明星周末的新秀挑战赛在新奥尔良上演,中国球员易建联全场得到 8 分和 2 个 篮板,交上了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 D.过去的“江枫鱼火”已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漂亮的路灯与古朴的宫灯交相辉映, 煞是好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他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 ,结果都证明了自己的导师的结论是错误的。 ②在江南,虽然刚刚经历一场罕见的大雪,但还是可以感觉到开始有春天的温和的 。 ③事实证明,这种机制已经不 我们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改革势在必行。 A.实验 气味 合适 B.实验 气息 适合 C.试验 气味 适合 D.试验 气息 合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个考生心理素质太差,艺校的老师已经反复说明这次面试只是看看个人素质,结果并 不重要,可她还是三番五次地找老师解释面试表现欠佳的原因,弄得老师不厌其烦 ....,最后见 到她就皱眉头。 B.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这种作茧自缚 ....的行为必将毁灭人类自己。 C.他这个人很谦虚,经常向别人请教,而且闻过则喜 ....,从善如流。 D.这次去大连开会,我没想到忽然出现在我面前的当年一个寝室的同学,虽然十多年没见 面,却一见如故 ....,往事全浮现在眼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钟南山院士提醒市民,目前相对“太平”的形势并不意味着防治人禽流感的高潮已经过去 依然不能够放松警惕,一旦有人出现咳嗽、发烧、肺炎等病症,一定要及时到就近医院就医。 B.台湾作家李敖是一个集天才、自大、狂傲、犀利、狡黠、善良于一身的奇人,他恃才傲 物、狂放不羁的性格无人能出其左右。 C.从鸦片战争起,我们的祖国就肆意被西方列强侮辱和掠夺,屈辱的历史近百年 D.这次作文大赛设 等奖各一名,奖金分别为2000元、1000元、500元。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硏究会会长高尚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硏究所所长苏海南等 专家认为,目前真正引起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人们参加市场竞争的机 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 这类不平等主要是待改革的体制性因素所致,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其中在非收 入分配政策和制度方面,政府的“缺位和越位”贯穿始终。 一是劳动力流动中的体制性歧视。原有体制中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身份性歧视并没有根 本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身份在就业、收入分配以及公共品分享方 面,仍然受到相当程度的歧视待遇。在市场经济收入增长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条件下,这 种歧视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成为目前全国总体基尼系数过高的重要体制性原因。 二是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中下阶层缺乏表达诉求权。我国在转型经济体制中,虽 然按劳分配依然被强调为主体地位,但相应的体制设计还很不完善,甚至有些方面存在严重 “缺位”现象。国有企业工会组织基本作为企业“职能部门”存在,在维护职工利益方面往 往受到企业管理层的掣肘;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还没有工会组织或工会组织徒具飛式,劳资矛 盾协调机制严重缺位。从一些国有企业早期“砸三铁”到后来的随意裁员,以及“农民工” 工资长期被压低的现象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机制的缺乏 三是 行政垄断行业大部分垄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高于国际价格。 更为重要的是,由行政性垄断带给行业的超额利润大都没有回馈给国家和社会,而是以“做 大做强”之类的理由留在了部门和企业,并且部分地转化为这些行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收入
A.钟南山院士提醒市民,目前相对“太平”的形势并不意味着防治人禽流感的高潮已经过去, 依然不能够放松警惕,一旦有人出现咳嗽、发烧、肺炎等病症,一定要及时到就近医院就医。 B.台湾作家李敖是一个集天才、自大、狂傲、犀利、狡黠、善良于一身的奇人,他恃才傲 物、狂放不羁的性格无人能出其左右。 C.从鸦片战争起,我们的祖国就肆意被西方列强侮辱和掠夺,屈辱的历史近百年。 D.这次作文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奖金分别为 2000 元、1000 元、500 元。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等 专家认为,目前真正引起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人们参加市场竞争的机 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 这类不平等主要是待改革的体制性因素所致,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其中在非收 入分配政策和制度方面,政府的“缺位和越位”贯穿始终。 一是劳动力流动中的体制性歧视。原有体制中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身份性歧视并没有根 本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身份在就业、收入分配以及公共品分享方 面,仍然受到相当程度的歧视待遇。在市场经济收入增长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条件下,这 种歧视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成为目前全国总体基尼系数过高的重要体制性原因。 二是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中下阶层缺乏表达诉求权。我国在转型经济体制中,虽 然按劳分配依然被强调为主体地位,但相应的体制设计还很不完善,甚至有些方面存在严重 “缺位”现象。国有企业工会组织基本作为企业“职能部门”存在,在维护职工利益方面往 往受到企业管理层的掣肘;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还没有工会组织或工会组织徒具形式,劳资矛 盾协调机制严重缺位。从一些国有企业早期“砸三铁”到后来的随意裁员,以及“农民工” 工资长期被压低的现象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机制的缺乏。 三是 。行政垄断行业大部分垄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高于国际价格。 更为重要的是,由行政性垄断带给行业的超额利润大都没有回馈给国家和社会,而是以“做 大做强”之类的理由留在了部门和企业,并且部分地转化为这些行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收入
福利等。这是目前我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也是对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关 系的重大扭曲。 四是缺乏对资源配置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我国行政性 资源配置的权力具有了“价格”意义。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利用产品“双轨”价差牟利, 到90年代要素市场化中的“寻租”,出现大量权力市场化的现象。近年来,在城市改造拆 迁和土地转让、资金信贷以及资本市场“圈钱”等领域,权力市场化的现象依然没有止步的 迹象。这是产生灰色甚至黑色收入的根本原因。 6.“这是产生灰色甚至黑色收入的根本原因”一句中,“这”指代的是() A.行政性资源配置的权力价格化 B.权力市场化的现象依然存在 C.“双轨”价差牟利转向“寻租” D.城市改造拆迁一类的土木工程和资金信贷现象存在 7.文章空缺处填入的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A.垄断行业对分配关系的扭曲 B.我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C.行政垄断的干预 D.垄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过高 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参加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 B.我国在转型经济体制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按需分配,但有些方面存在严重“缺位”现 象 C.目前全国总体基尼系数过高的重要体制性原因是农民的身份在就业等方面受到的歧视带 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D.我们可以从“农民工”工资长期被压低的现象中感受到劳资矛盾协调机制的缺乏。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教战守策 苏轼(有删减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 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 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福利等。这是目前我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也是对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关 系的重大扭曲。 四是缺乏对资源配置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我国行政性 资源配置的权力具有了“价格”意义。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利用产品“双轨”价差牟利, 到 90 年代要素市场化中的“寻租”,出现大量权力市场化的现象。近年来,在城市改造拆 迁和土地转让、资金信贷以及资本市场“圈钱”等领域,权力市场化的现象依然没有止步的 迹象。这.是产生灰色甚至黑色收入的根本原因。 6.“这是产生灰色甚至黑色收入的根本原因”一句中,“这”指代的是( ) A.行政性资源配置的权力价格化 B.权力市场化的现象依然存在 C.“双轨”价差牟利转向“寻租” D.城市改造拆迁一类的土木工程和资金信贷现象存在 7.文章空缺处填入的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垄断行业对分配关系的扭曲 B.我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C.行政垄断的干预 D.垄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过高 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参加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 B.我国在转型经济体制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按需分配,但有些方面存在严重“缺位”现 象。 C.目前全国总体基尼系数过高的重要体制性原因是农民的身份在就业等方面受到的歧视带 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D.我们可以从“农民工”工资长期被压低的现象中感受到劳资矛盾协调机制的缺乏。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教战守策 苏轼(有删减)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 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 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 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 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 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 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頁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 而要以不要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 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土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 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 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 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 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 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故,则固已破其奷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 亦甚明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果:究竟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乘:趁着,趁(机) C.天不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 渐:渐渐 D.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邀:要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 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 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 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 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 者 见 四 方无 事 则 以 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 家 所以 奉 西北 之 虏者 岁 以百 万 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 而要以不要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 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 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 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 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 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 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故,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 亦甚明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果:究竟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乘:趁着,趁(机) C.天不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 渐:渐渐 D.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邀:要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木欣欣以向荣 D.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 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 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 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第Ⅱ卷(114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本卷共12小题,共114分 四、(2分) 13.用“/”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 以百万计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3分) ②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3分) 1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途经秦始皇墓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木欣欣以.向荣 D.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 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 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 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第Ⅱ卷(114 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本卷共 12 小题,共 114 分。 四、(22 分)(“齐鲁语文网”——http://www.qlyww.cn 整理校对) 13.用“/”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 分) 遇 者见 四 方 无 事则 以 为 变 故无 自 而 有此 亦 不 然 矣今 国 家 所 以奉 西 北 之 虏者 岁 以百万计。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3 分) ②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3 分) 1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途经秦始皇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