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神经系统 主要内容 1、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与反射弧: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反射中枢生理(中枢兴 奋传播特征,中枢抑制);反射活动的协调。 2、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功能:节肢动物运动性活动的控制:软体动物运动活动的中枢与 外周的神经机制 3、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神 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中枢性 调节):鱼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条件反射 自学内容 1、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功能:节肢动物运动性活动的控制;软体动物运动活动的中枢与外 周的神经机制 2、鱼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条件反射。 基本要求 1、了解反射中枢基本生理活动。 2、了解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以及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3、了解低等脊椎动物(鱼类等)、无脊椎动物(虾、贝等)神经系统功能的特征。 重点、难点 1、反射中枢基本生理活动。 2、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及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第一节概述 神经系统是机体主要的机能调节系统(解释机能调节问题),它直接或间接地调节着机 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神 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要作用的系统,是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管理机构 神经系统机能大致可分为三类:感觉机能、运动机能和高级机能。 1)感觉机能:包括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的感受机能 2)运动机能:包括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调节
- 1 - 第三章 神 经 系 统 主要内容 1、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与反射弧: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反射中枢生理(中枢兴 奋传播特征,中枢抑制);反射活动的协调。 2、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功能:节肢动物运动性活动的控制;软体动物运动活动的中枢与 外周的神经机制。 3、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神 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中枢性 调节);鱼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条件反射。 自学内容 1、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功能:节肢动物运动性活动的控制;软体动物运动活动的中枢与外 周的神经机制。 2、鱼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条件反射。 基本要求 l、了解反射中枢基本生理活动。 2、了解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以及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3、了解低等脊椎动物(鱼类等)、无脊椎动物(虾、贝等)神经系统功能的特征。 重点、难点 1、反射中枢基本生理活动。 2、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及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第一节 概 述 神经系统是机体主要的机能调节系统(解释机能调节问题),它直接或间接地调节着机 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神 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要作用的系统,是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管理机构。 神经系统机能大致可分为三类:感觉机能、运动机能和高级机能。 1) 感觉机能:包括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的感受机能; 2) 运动机能:包括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调节
及内脏器官平滑肌、心肌运动以及内外分泌活动的调节 3)高级机能:是指神经系统的高级整合机能。 这些机能的发展是与动物进化过程相互联系的。 、神经系统的进化: 动物不断进化(单细胞一多细胞一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神经系统也不断发展, 至大脑大约经历了十亿年。 单细胞和低等多细胞动物(如海绵)没有神经系统,细胞直接与环境反应→由于动 物体不断与外界相互作用,逐渐产生了神经组织,水螅神经细胞和突起交织成网(神经 网)联系机体各部→扁虫类以上,神经细胞集中形成了神经系统→以后由于神经节数目 增多形成N链,如蚯蚓→脊椎动物开始岀现了管状神经系统,,并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 围神经系统。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 (一)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颅腔里的脑和椎管里的脊髓,两者在枕骨大孔中相连 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和调节机体活动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中枢以外的神经细胞与神经纤维,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 的脊神经。它们由脑和脊髓对称地向周围分布到各组织器官,其作用是 由周围向中枢、或由中枢向周围传递神经冲动。 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延髓 鱼: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延脑 脊髓: )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发自脑各级部位 脊神经「31对(颈8,胸12,腰及骶各5对, 2
- 2 - 及内脏器官平滑肌、心肌运动以及内外分泌活动的调节; 3) 高级机能:是指神经系统的高级整合机能。 这些机能的发展是与动物进化过程相互联系的。 一、 神经系统的进化: 动物不断进化(单细胞—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神经系统也不断发展, 至大脑大约经历了十亿年。 单细胞和低等多细胞动物(如海绵)没有神经系统,细胞直接与环境反应→由于动 物体不断与外界相互作用,逐渐产生了神经组织,水螅神经细胞和突起交织成网(神经 网)联系机体各部→扁虫类以上,神经细胞集中形成了神经系统→以后由于神经节数目 增多形成 N 链,如蚯蚓→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管状神经系统,,并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 围神经系统。 二 神经系统的区分: (一)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颅腔里的脑 和 椎管里的脊髓,两者在枕骨大孔中相连, 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和调节机体活动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中枢以外的神经细胞与神经纤维,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 的脊神经。它们由脑和脊髓对称地向周围分布到各组织器官,其作用是 由周围向中枢、或由中枢向周围传递神经冲动。 脑: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延髓 中枢 鱼: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延脑 脊髓: (一)神经系统 脑神经:12 对 发自脑各级部位 周围 脊神经 31 对(颈 8,胸 12,腰及骶各 5 对
尾1对) (发自脊髓 各节段 40对(鱼类) 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 1.灰质:横切面呈H性,新鲜材料色泽灰暗,故名灰质 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集中区域 2白质:位于灰质外围,因含髓磷脂较多,呈白色,故名白质 神经元轴突集中区域 3神经核与神经节: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聚集在一起,位于中枢部位称为神经核, 位于周围神经部位称为神经节。 4神经纤维素:中枢内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轴突(神经纤维)聚集成束状,在一个区域 内走行。 (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根据发出部位和分布区域的不同通常把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三部分: 与脑相连的叫脑N一主要分布于头部、 与脊髓相连的叫脊N一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植物性神经(内脏神经)一与脑和脊髓相连,主要分布与内脏和心脏、血管平滑 肌和腺体 1脑神经:12对 延髓:舌咽(混合N)、迷走(混合N)、副N(1l对)、舌下N(12对) 桥脑:三叉(混合N)、展(眼外直肌)、面(混合N)、听(传入N) 中脑:动眼(支配眼肌运动N)、滑车(支配眼上斜肌)、嗅N、视N属于感觉神经。 脊神经 躯体运动传出N—一支配骨骼肌 脊髓前根运动 N元发出纤维 内脏运动传出N(交感N与副交感神经)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3植物性神经的特征、结构分布
- 3 - 尾 1 对) (发自脊髓 各节段) 40 对(鱼类) (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 ⒈灰质:横切面呈 H 性,新鲜材料色泽灰暗,故名灰质 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集中区域。 ⒉白质:位于灰质外围,因含髓磷脂较多,呈白色,故名白质。 神经元轴突集中区域 ⒊神经核与神经节: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聚集在一起,位于中枢部位称为神经核, 位于周围神经部位称为神经节。 ⒋神经纤维素:中枢内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轴突(神经纤维)聚集成束状,在一个区域 内走行。 (二) 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根据发出部位和分布区域的不同通常把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三部分: 与脑相连的叫脑 N — 主要分布于头部、 与脊髓相连的叫脊 N—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植物性神经(内脏神经)—与脑和脊髓相连,主要分布与内脏和心脏、血管平滑 肌和腺体。 1 脑神经:12 对 延髓:舌咽(混合 N)、迷走(混合 N)、副 N(11 对)、舌下 N(12 对) 桥脑:三叉(混合 N)、展(眼外直肌)、面(混合 N)、听(传入 N) 中脑:动眼(支配眼肌运动 N)、滑车(支配眼上斜肌)、嗅 N、视 N 属于感觉神经。 2 脊神经: 躯体运动传出 N——支配骨骼肌 脊髓前根运动 N 元发出纤维 内脏运动传出 N(交感 N 与副交感神经)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3 植物性神经的特征、结构分布
①特征:内脏运动神经又叫植物性神经或自主神经 1)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不受意志直接控制 2)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元不直接到达效应器,中间要换元。第一级神经元称节 前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由它发出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级神经 元称节后神经元,其胞体位于周围的内脏N节内,它们发出轴突称节后纤维 3)中枢:大脑边缘叶一下丘脑边缘系统一脑干一脊髓 4)交感神经支配广,副交感神经有些器官不支配 ②结构与分布: 交感N 副交感N 发源:脊髓胸1一腰3灰质侧角脑干内脏运动核(神经核),脊髓骶2—4节 换元:交感N节 副交感N节 交感N节:交感干神经节 睫状N节 腹腔N节 蝶频N节 肠系膜上、下N节 下颌N节 耳N节 脏器旁N节 分布:躯体、皮肤汗腺、竖毛肌、眼眶、瞳孔括约肌、泪腺、舌下腺、面、胸腔、 脏器、 颌下腺、腮腺、器官平滑肌、心肌 腹腔、盆腔、脏器 盆腔脏器 绘图 第二节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系统的细胞组成 同学们在组织学当中曾学过,神经组织是高度特化的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即神经元 neuron)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是具有突起的细胞,突起有两种:树突和轴突。轴 突就是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的机能及分类 1.机能:接受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2分类:
- 4 - ① 特征:内脏运动神经又叫植物性神经或自主神经 1)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不受意志直接控制 2) 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元不直接到达效应器,中间要换元。第一级神经元称节 前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由它发出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级神经 元称节后神经元,其胞体位于周围的内脏 N 节内,它们发出轴突称节后纤维。 3) 中枢:大脑边缘叶 —下丘脑边缘系统—脑干—脊髓 4) 交感神经支配广,副交感神经有些器官不支配。 ②结构与分布: 交感 N 副交感 N 发源: 脊髓胸 1—腰 3 灰质侧角 脑干内脏运动核(神经核),脊髓骶 2—4 节 换元: 交感 N 节 副交感 N 节 交感 N 节:交感干神经节 睫状 N 节 腹腔 N 节 蝶颚 N 节 肠系膜上、下 N 节 下颌 N 节 耳 N 节 脏器旁 N 节 分布:躯体、皮肤汗腺、竖毛肌、 眼眶、瞳孔括约肌、泪腺、舌下腺、面、胸腔、 脏器、 颌下腺、腮腺、器官平滑肌、心肌、 腹腔、盆腔、脏器 盆腔脏器 绘图: 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 神经系统的细胞组成: 同学们在组织学当中曾学过,神经组织是高度特化的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即神经元 neuron)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是具有突起的细胞,突起有两种:树突和轴突。轴 突就是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的机能及分类 ⒈机能:接受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⒉分类:
感觉N元(传入):直接与感受器联系将信息由外周→中枢 运动N元(传出):直接与效应器联系,把冲动由中枢→效应器 中间N元(联络):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冲动→传给另一个N元,起联络作用。 若按引起后继单位兴奋还是抑制,分为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单极神经元或假单极神经元 按形态分类(突起的多少) 极神经元 极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似乎只有一个突起,但距离细胞体不远处便分为两支 双极神经元:具两个突起,从细胞体相对处发出(一个轴突,一个树突) 多极神经元:一个轴突,其余均为树突。(脊髓运动神经元为典型例子)。 (二)神经胶质 胶质细胞具突起,不分树突或轴突,不具传导神经冲动作用 机能:支持作用(类似于结缔组织) 保护与绝缘、转运物质、参予血脑屏障 为神经系统发育提供基本支架。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一)突触及分类 1.突触及分类: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相接触,这个相 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两个神经之间并没有原生质流动) 轴突一一轴突突触 分类轴突一一胞体突触 轴突一一树突突触 (二)突触的结构 电突触 具有对称的形态,突触连接形式有两种: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当突触前膜与突触后 膜紧密相连,甚至两膜的外层相互融合,见不到突触间隙,称为紧密连接;当两膜之 间有狭缝存在(1.5-1.8mm),称缝隙连接,但缝隙不是连续的,而有微孔存在,电流 通过微孔从一个细胞很容易流到另一个细胞。这种连接部位信息传递是电传递,速度 快,没有延搁 5
- 5 - 感觉 N 元(传入):直接与感受器联系将信息由外周→中枢 运动 N 元(传出):直接与效应器联系,把冲动由中枢→效应器 中间 N 元(联络):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冲动→传给另一个 N 元,起联络作用。 若按引起后继单位兴奋还是抑制,分为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单极神经元或假单极神经元 按形态分类(突起的多少)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似乎只有一个突起,但距离细胞体不远处便分为两支。 双极神经元:具两个突起,从细胞体相对处发出(一个轴突,一个树突) 多极神经元:一个轴突,其余均为树突。(脊髓运动神经元为典型例子)。 (二)神经胶质 胶质细胞具突起,不分树突或轴突,不具传导神经冲动作用。 机能:支持作用(类似于结缔组织)、 保护与绝缘、转运物质、参予血脑屏障 为神经系统发育提供基本支架。 二 突触及突触传递 (一)突触及分类 1. 突触及分类: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相接触,这个相 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两个神经之间并没有原生质流动) 轴突——轴突突触 分类 轴突——胞体突触 轴突——树突突触 (二) 突触的结构 1.电突触 具有对称的形态,突触连接形式有两种: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当突触前膜与突触后 膜紧密相连,甚至两膜的外层相互融合,见不到突触间隙,称为紧密连接;当两膜之 间有狭缝存在(1.5-1.8nm),称缝隙连接,但缝隙不是连续的,而有微孔存在,电流 通过微孔从一个细胞很容易流到另一个细胞。这种连接部位信息传递是电传递,速度 快,没有延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