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化和吸收 主要内容 l、概述: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2、口腔内消化:口腔与食道的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口腔与食道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 鱼、虾、贝类口腔消化的特点。 3、胃内消化:胃内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胃内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鱼、虾、贝类胃内 消化特点。 4、肠内消化:肠内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肠内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鱼、虾、贝类肠内 消化的特点 5、吸收:吸收的部位及机理;各种营养物质吸收:消化吸收率, 自学内容 1、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2、鱼、虾、贝类口腔消化的特点。 3、鱼、虾、贝类胃内消化特点。 4、鱼、虾、贝类肠内消化的特点 5、消化吸收率 基本要求 1、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吸收的基本过程。 2、了解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 3、了解吸收机理及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及消化吸收率。 重点、难点 1、消化过程、消化活动的调节(胃、肠消化为主) 2、消化道运动形式及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第一节概述 消化概念及方式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 吸收 消化机能的进化 消化的方式
- 1 - 第七章 消化和吸收 主要内容 l、概述: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2、口腔内消化: 口腔与食道的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口腔与食道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 鱼、虾、贝类口腔消化的特点。 3、胃内消化:胃内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胃内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鱼、虾、贝类胃内 消化特点。 4、肠内消化:肠内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肠内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鱼、虾、贝类肠内 消化的特点。 5、吸收:吸收的部位及机理;各种营养物质吸收;消化吸收率。 自学内容 l、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2、鱼、虾、贝类口腔消化的特点。 3、鱼、虾、贝类胃内消化特点。 4、鱼、虾、贝类肠内消化的特点。 5、消化吸收率。 基本要求 1、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吸收的基本过程。 2、了解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 3、了解吸收机理及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及消化吸收率。 重点、难点 1、消化过程、消化活动的调节(胃、肠消化为主) 2、消化道运动形式及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概念及方式 1.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 吸收 1. 消化机能的进化 2. 消化的方式
消化器官包括消化道及其相连的消化腺,消化道为一肌肉质管道,包括 口腔一咽一食道一胃一小肠一大肠一肛门。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消化管的运动功能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富有伸展性 紧张性 4.自动节律性运动 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较为敏感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平滑肌细胞如同其它神经、肌肉细胞一样,在静息状态下,膜表面上任 何两点都是等电位的,但在膜内外两侧存在明显的电位差,静息电位除与K、Na'、CI的 移动有关外,尚可能与钠泵的生电作用有关。使运出膜外的Na量大于运入膜内的K, 成膜外正电、膜内带负电。安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为55-60mV。 慢波或基本电节律 在胃肠道纵行肌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可记录到一种缓慢的、节律性去极化,这种电变 化称慢波。波幅为5-15mV,频率随组织特性而异,这种慢波变化决定着平滑肌的收缩节 律,又被称为基本电节律。人胃慢波的频率为3次/分,十二指肠为11次/分。胃、小肠平 滑肌的慢波起源于纵行肌层,可向环行肌层传播。它的存在有可能使肌肉接受刺激产生动 作电位。基本电节律与组织代谢过程关系密切,属于肌源性的,但受神经体液影响 3.动作电位 细胞膜对Ca通透性增加是内脏平滑肌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离子基础。在慢波基础上 平滑肌接受刺激,细胞膜才能进一步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平滑肌动作电位大小不稳定 与骨骼肌相比,其时程较长(约10-20ms)、幅度较小。动作电位产生后再经兴奋一收缩耦 联产生肌肉收缩 (三)、消化道的运动形式 消化道组织结构: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与外膜 1.紧张性收缩: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性收缩。其作用是:维持胃肠腔内一定的压力 2
- 2 - 消化器官包括消化道及其相连的消化腺,消化道为一肌肉质管道,包括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二、 消化管的运动功能 (一).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1.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 富有伸展性 3. 紧张性 4. 自动节律性运动 5. 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较为敏感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平滑肌细胞如同其它神经、肌肉细胞一样,在静息状态下,膜表面上任 何两点都是等电位的,但在膜内外两侧存在明显的电位差,静息电位除与 K +、Na+、Cl-的 移动有关外,尚可能与钠泵的生电作用有关。 使运出膜外的 Na+量大于运入膜内的 K +,造 成膜外正电、 膜内带负电。安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为 55-60mV。 2.慢波或基本电节律 在胃肠道纵行肌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可记录到一种缓慢的、节律性去极化,这种电变 化称慢波。波幅为 5-15 mV,频率随组织特性而异,这种慢波变化决定着平滑肌的收缩节 律,又被称为基本电节律。人胃慢波的频率为 3 次/分,十二指肠为 11 次/分。胃、小肠平 滑肌的慢波起源于纵行肌层,可向环行肌层传播。它的存在有可能使肌肉接受刺激产生动 作电位。基本电节律与组织代谢过程关系密切,属于肌源性的,但受神经体液影响。 3.动作电位 细胞膜对 Ca2+通透性增加是内脏平滑肌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离子基础。在慢波基础上 平滑肌接受刺激,细胞膜才能进一步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平滑肌动作电位大小不稳定。 与骨骼肌相比,其时程较长(约 10-20ms)、幅度较小。动作电位产生后再经兴奋一收缩耦 联产生肌肉收缩。 (三)、消化道的运动形式 消化道组织结构: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与外膜层。 1.紧张性收缩: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性收缩。其作用是:维持胃肠腔内一定的压力;
有助于消化液渗入食物:协助食糜向前推进;保持胃肠道的形状和位置;是其它运动形式 产生的基础 2.蠕动;是一种收缩波,是推动食物前进的基本运动形式 蠕动一方面可以推进食物,另一方面可使食物与消化液混合,以利于食 物消化 3.分节运动:是以环行肌为主的收缩运动, 作用:使食物和消化液混合,并使这些混合物与小肠粘膜吸收表面接触 4.摆动:在草食性动物较为明显。以小肠和大肠纵形肌舒张和收缩为主的节律性 肠管运动。摆动可使食物在较长的一段小肠来回摆动,亦不向前推进,作用:使肠内容物 与绒毛相接触,并使其与消化液相混合。 三、消化腺的分泌 (一)消化腺及其作用 1.消化腺分类:两类 消化道粘膜内含有许多腺体:如胃腺、小肠腺 消化道附近还有大腺体:唾液腺、胰腺、肝脏。 2.消化液的组成 水、无机物、有机物,在有机物中主要含有消化酶 3.作用:消化酶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 消化液提供消化酶作用的最适环境。 (二)消化腺的分泌机制 消化腺腺体的分泌过程,是腺细胞的主动分泌过程。整个分泌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1.原料的摄取—一由腺细胞从周围血液中摄取 2.分泌物的合成、浓缩,并以颗粒等形式贮存起来。 3.分泌物从细胞中排出至细胞外。 四、消化活动的神经支配 (一)、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的支配 腹腔神经节 1.交感神经起源于脊髓胸1一腰3 系膜上神经节换元 系膜下神经节 3
- 3 - 有助于消化液渗入食物;协助食糜向前推进;保持胃肠道的形状和位置;是其它运动形式 产生的基础。 2.蠕动;是一种收缩波,是推动食物前进的基本运动形式; 蠕动一方面可以推进食物,另一方面可使食物与消化液混合,以利于食 物消化。 3.分节运动;是以环行肌为主的收缩运动, 作用;使食物和消化液混合,并使这些混合物与小肠粘膜吸收表面接触。 4.摆动:在草食性动物较为明显。以小肠和大肠纵形肌舒张和收缩为主的节律性 肠管运动。摆动可使食物在较长的一段小肠来回摆动,亦不向前推进,作用:使肠内容物 与绒毛相接触,并使其与消化液相混合。 三、 消化腺的分泌 (一) 消化腺及其作用 1. 消化腺分类:两类 消化道粘膜内含有许多腺体:如胃腺、小肠腺 消化道附近还有大腺体:唾液腺、胰腺、肝脏。 2. 消化液的组成: 水、无机物、有机物,在有机物中主要含有消化酶。 3. 作用: 消化酶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 消化液提供消化酶作用的最适环境。 (二) 消化腺的分泌机制: 消化腺腺体的分泌过程,是腺细胞的主动分泌过程。整个分泌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1.原料的摄取---由腺细胞从周围血液中摄取 2.分泌物的合成、浓缩,并以颗粒等形式贮存起来。 3.分泌物从细胞中排出至细胞外。 四、 消化活动的神经支配 (一)、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的支配 → 在腹腔神经节 1.交感神经起源于脊髓胸 1—腰 3 → 肠系膜上神经节 换元 → 肠系膜下神经节
节后纤维支配消化道平滑肌和粘膜内腺体→抑制性作用→消化道活动减弱。 消化腺分泌减少。 2.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一支通过迷走神经→消化管壁内神经丛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另一支通过盆神经→远端结肠(降结肠)发生突触联系 节后扦维支 配消化道平滑肌和粘膜内腺体→消化道活动增强。 消化腺分泌增加。 (二)、内在神经丛(壁内神经丛) 1.肌间神经丛:位于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的神经丛称为肌间神经丛,也称欧氏神经 丛( Auerbach’ s plexus) 2.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粘膜下层的神经丛。也称麦氏神经丛( Meissner’ s plexus) 这些神经丛包括神经节和无数神经纤维,后者又包括外来交感、副交感神经纤维 内在神经纤维。它们组成一个局部神经系统 3.感觉纤维细胞体 ※作用:局部性的调节作用 五、胃肠激素 调节消化活动的体液性因素主要是胃肠激素。这些胃肠激素大多由胃肠道黏膜内的内 分泌细胞分泌,故称为胃肠道激素( gut hormone).胃肠道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由氨基 酸残基组成的肽类,分子量大多数是在2000-5000左右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endocrine cells secreting gut hormone in the gltract. These gut hormones are frequently peptides, and regulate the movements and secretion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 消化系统内有很多内分泌细胞,这些内分泌细胞有下列特点 1)分布分散:胃肠内分泌细胞是分散地分布于黏膜层的上皮细胞之间的 2)数量巨大:胃肠内分泌细胞的总数大大超过了体内所有内分泌腺中内分泌细胞的
- 4 - →节后纤维支配消化道平滑肌和粘膜内腺体→抑制性作用→消化道活动减弱。 →消化腺分泌减少。 2.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一支通过迷走神经→消化管壁内神经丛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另一支通过盆神经→远端结肠(降结肠)发生突触联系 → 节后纤维支 配消化道平滑肌和粘膜内腺体→消化道活动增强。 →消化腺分泌增加。 (二)、内在神经丛(壁内神经丛) 1. 肌间神经丛:位于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的神经丛称为肌间神经丛,也称欧氏神经 丛( Auerbach’s plexus ) 2. 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粘膜下层的神经丛。也称麦氏神经丛(Meissner’s plexus ) 这些神经丛包括神经节和无数神经纤维,后者又包括外来交感、副交感神经纤维、 内在神经纤维。它们组成一个局部神经系统。 3.感觉纤维细胞体: ※ 作用:局部性的调节作用。 五、胃肠激素 调节消化活动的体液性因素主要是胃肠激素。这些胃肠激素大多由胃肠道黏膜内的内 分泌细胞分泌,故称为胃肠道激素(gut hormone).胃肠道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由氨基 酸残基组成的肽类,分子量大多数是在 2000—5000 左右。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endocrine cells secreting gut hormone in the Gltract. These gut hormones are frequently peptides, and regulate the movements and secretion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一) 胃肠内分泌细胞 消化系统内有很多内分泌细胞,这些内分泌细胞有下列特点: 1) 分布分散:胃肠内分泌细胞是分散地分布于黏膜层的上皮细胞之间的。 2) 数量巨大:胃肠内分泌细胞的总数大大超过了体内所有内分泌腺中内分泌细胞的
总和 3)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性细胞。开放型细胞顶端有微绒毛深入胃肠腔,可直接感 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和PH的刺激而分泌 闭和性细胞无微绒毛,与胃肠腔无直接接触,不能直接感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和 PH的刺激,但可由神经兴奋或局部组织液的变化而引起分泌。(见图)。 (二)胃肠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到目前为止,已被发现胃肠激素和肽类有十多种 胃泌素:胃幽门黏膜、十二指肠黏膜的G细胞分泌的激素 由1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作用:1)促进胃液分泌 2)促进胃肠运动 3)促进消化道黏膜生长 4)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内因子、胰岛素的分泌。 引起释放的因素:蛋白质消化产物、已酰胆碱。 3.促胰液素:小肠黏膜S细胞分泌27个氨基酸组成。作用:1)促进胰液及胆汁中 HCO的分泌;2)加强胆囊收缩素一促胰酶素的作用:3)抑制胃、小肠的运动:4) 抑制胃液分泌 引起分泌的因素:盐酸作用于小肠上部(PH4.5)酸性 4.胆囊收缩素一促胰酶素 小肠黏膜M细胞分泌,33个氨基酸组成 作用:1)引起胆囊收缩,排出胆汁 2)促进胰酶分泌 3)加强促胰液素的作用 5)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引起分泌的因素: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在小肠上部 5.抑胃肽:由43个氨基酸组成。作用 1)抑制胃酸分泌和胃的收缩 2)引起胰岛素释放 引起分泌的因素:脂肪、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 总之:胃肠道激素三大作用 第一调节消化道运动,消化腺分泌;
- 5 - 总和。 3) 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性细胞。开放型细胞顶端有微绒毛深入胃肠腔,可直接感 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和 PH 的刺激而分泌。 闭和性细胞无微绒毛,与胃肠腔无直接接触,不能直接感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和 PH 的刺激,但可由神经兴奋或局部组织液的变化而引起分泌。(见图)。 (二) 胃肠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到目前为止,已被发现胃肠激素和肽类有十多种: 1. 胃泌素:胃幽门黏膜、十二指肠黏膜的 G 细胞分泌的激素 由 17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作用:1) 促进胃液分泌; 2) 促进胃肠运动; 3) 促进消化道黏膜生长; 4)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内因子、胰岛素的分泌。 引起释放的因素:蛋白质消化产物、已酰胆碱。 3. 促胰液素:小肠黏膜 S 细胞分泌 27 个氨基酸组成。作用:1)促进胰液及胆汁中 HCO3 -的分泌;2)加强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的作用;3)抑制胃、小肠的运动;4) 抑制胃液分泌。 引起分泌的因素:盐酸作用于小肠上部(PH4.5)酸性。 4. 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 小肠黏膜 M 细胞分泌,33 个氨基酸组成。 作用:1)引起胆囊收缩,排出胆汁; 2)促进胰酶分泌; 3)加强促胰液素的作用; 5) 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引起分泌的因素: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在小肠上部。 5. 抑胃肽:由 43 个氨基酸组成。作用: 1) 抑制胃酸分泌和胃的收缩; 2) 引起胰岛素释放; 引起分泌的因素:脂肪、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 总之:胃肠道激素三大作用: 第一 调节消化道运动,消化腺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