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突触在无脊椎动物及低等脊椎动物中较为常见 清澈的 突触小泡 突触前细胞 突触后细胞 缝隙连接 电阻高 横向电阻 图12-5两种突触传递 A,电突触,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缝隙连接允许电流流过细胞间微小的通道; B,化学突触,突触前后细胞之间没有通道,突触电流只流过突触后膜 (Ui Eckert, Ani mal P hys iology, 1983) 2.化学突触( Chemical synapse) 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大部分分成许多小支,小支末端膨大呈球状,称突触小体 由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体或突起相联系:电镜观察,一个突触有三部分组成 1)突触前膜:突触前部分的神经元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一侧的膜为突触前 膜,内侧有致密突起和网格形成囊泡栅栏,空隙刚好容纳一个囊泡 2)突触间隙:两膜之间,200A有粘多糖和糖蛋白,此处液体与细胞外液是相通的。 3)突触后膜:与前膜相对的胞体膜或树突膜70A 4)突触小体:轴浆中,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聚集的束泡(突触小泡)它们含有高浓度 递质。 释放乙酰胆碱突触:直径约为300-500A均匀致密束泡 释放去甲状腺激素突触:直径约为300-—600A,有一个150-250A的的致密中心 小泡在匀浆中分布不均匀
- 6 - 电突触在无脊椎动物及低等脊椎动物中较为常见。 2.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 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大部分分成许多小支,小支末端膨大呈球状,称突触小体。 由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体或突起相联系:电镜观察,一个突触有三部分组成。 1)突触前膜:突触前部分的神经元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一侧的膜为突触前 膜,内侧有致密突起和网格形成囊泡栅栏,空隙刚好容纳一个囊泡。 2)突触间隙:两膜之间,200Å 有粘多糖和糖蛋白,此处液体与细胞外液是相通的。 3)突触后膜:与前膜相对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70Å。 4)突触小体:轴浆中,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聚集的束泡(突触小泡)它们含有高浓度 递质。 释放乙酰胆碱突触:直径约为 300—500Å 均匀致密束泡 释放去甲状腺激素突触:直径约为 300—600Å,有一个 150—250Å 的的致密中心, 小泡在匀浆中分布不均匀
此外还有人认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其束泡形态不同 突触前神经末梢 突触小泡 88世 图8-3與触结宀模式图 4)受体:突触后膜上存在一些特殊的蛋白质结构,称为受体。受体能与一定的递质发生 特异的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激起突触后神经原的变化,产生神 经兴奋或抑制效应 (三)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过程:基本上与运动终板传递过程相似 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使其通透性发生变化,对Ca2通透性增 加,Ca由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化学递质释放到间 隙→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某些离子通道开放→后膜电 位改变,产生突触后电位 依据递质不同对 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 后膜通透性影响不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 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前膜兴奋,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经间隙到后膜与受体结合→提高膜对Na,K,Cl 通道开放,特别是Na'→产生局部兴奋→出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可发生空间 总和和时间总和,属于局部兴奋)→达到阈电位水平产生动作电位→产生扩布性 兴奋→兴奋传至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7
- 7 - 此外还有人认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其束泡形态不同。 4) 受体:突触后膜上存在一些特殊的蛋白质结构,称为受体。受体能与一定的递质发生 特异的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激起突触后神经原的变化,产生神 经兴奋或抑制效应。 (三) 突触传递: 1. 突触传递过程:基本上与运动终板传递过程相似 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使其通透性发生变化,对 Ca2+通透性增 加,Ca2+由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化学递质释放到间 隙→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某些离子通道开放→后膜电 位改变,产生突触后电位 依据递质不同对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 后膜通透性影响不同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 ①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前膜兴奋,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经间隙到后膜与受体结合→提高膜对 Na+ ,K+ ,Cl — 通道开放,特别是 Na+ →产生局部兴奋→出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可发生空间 总和和时间总和,属于局部兴奋)→达到阈电位水平产生动作电位→产生扩布性 兴奋→兴奋传至整个突触后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