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练习
文言文练习
《童趣》练习 1、写出作者体会到“物外之趣”的句子。 留蚊于…鹤唳云端。以从草…神游其中 2、试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3、第二段中,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请用横线画出来。私拟作.….然鹤也 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生动写出了蚊子翁翁的声音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观察仔细时间长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效果理想而惊喜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声势之大
《童趣》练习 1、写出作者体会到“物外之趣”的句子。 2、试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3、第二段中,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请用横线画出来。 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留蚊于……鹤唳云端。以从草……神游其中。 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私拟作……果然鹤也。 生动写出了蚊子翁翁的声音。 观察仔细时间长。 效果理想而惊喜 声势之大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是士砾凸者 指 ,草“树”实际是指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 是兽 (3)“庞然大物”实为:癞虾蟆 6找出文中写作者心情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一惊,突出情趣 7、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富有情趣、善于观察、想象力丰富 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正义感的人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是 指 , “树”实际是指 。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 是 。 (3)“庞然大物”实为: 。 6找出文中写作者心情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7、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土砾凸者 草 兽 癞虾蟆 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一惊,突出情趣 作者是一个富有情趣、善于观察、想象力丰富、 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正义感的人
《论语》十则练习 按原文填写有关语句 (1)作者阐述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2)最能体现出儒家“恕”道的为人处世的 态度的句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3)强调交友之道的语句是:与朋友交而不信 2、把下面一则译成现代汉语。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仲由,教导你明白这个道理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 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样做才是聪明的。 3、写出文中至今沿用的两个成语并解释意义 温故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练习 1、按原文填写有关语句 (1)作者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最能体现出儒家“恕”道的为人处世的 态度的句子: (3)强调交友之道的语句是: 2、把下面一则译成现代汉语。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3、写出文中至今沿用的两个成语并解释意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仲由,教导你明白这个道理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 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样做才是聪明的。 温故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第八则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用原句回答):任重而道远。 5、“重”表现在哪些地方?“远”表现在 哪些地方? “重”表现在“仁以为已任”,“远”表 现在“死而后已”上。 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你对这句话理解
4、第八则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用原句回答): 5、 “重”表现在哪些地方?“远”表现在 哪些地方? 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你对这句话理解。 任重而道远。 “重”表现在“仁以为已任”,“远”表 现在“死而后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