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 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 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 力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 文作者的有关情况。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语音 狡黠 不能读成“ji 2、咀嚼 “jjue”不能读成“ zui jido” 3、诘难“nan”不能读成“nan” 4、滞碍“chi”不能读成“zhi” 5、死抠“kou”不能读成“qu” 6、豁然“huo”不能读成“huo” 7、相似“si”不能读成“shi 8、曲解“qu”不能读成“q” 9、大而无当“dang”不能读成“dang” 10、迂腐“yu”不能读成“yui” 字形 l、怡情:“怡”不能写成“移” 2、傅彩:“彩”不能写成“采”。 3、策划:“划”不能写成“化”或“画”。 4、蒸馏:“馏”不能写成“溜” 辩论:“辩”不能写成 6、辨异:“辨”不能写成“辩” 7、胸肺:“肺”不能写成“月市”。 8、滥加粗暴:“滥”不能写成“烂 9、要诀:“诀”不能写成“决” 10、独到:“到”不能写成“道” 词语 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诘难:请间,为难。 5、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6、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7、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 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 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 力。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 文作者的有关情况。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语音 1、狡黠 “xiá”不能读成“ jié” 2、咀嚼 “jǔjué”不能读成“ zuǐjiǎo” 3、诘难 “nàn”不能读成“ nán” 4、滞碍 “chì”不能读成“zhì” 5、死抠 “kōu”不能读成“qū” 6、豁然 “huò”不能读成“ huo” 7、相似 “sì”不能读成“ shì” 8、曲解 “qū”不能读成“ qǔ” 9、大而无当 “ dàng”不能读成“dāng” 10、迂腐 “yū”不能读成“ yú” ◎字形 1、怡情:“怡”不能写成“移”。 2、傅彩:“彩”不能写成“采”。 3、策划:“划”不能写成“化”或“画”。 4、蒸馏:“馏”不能写成“溜”。 5、辩论:“辩”不能写成“辨”。 6、辨异:“辨”不能写成“辩”。 7、胸肺:“肺”不能写成“月市”。 8、滥加粗暴:“滥”不能写成“烂”。 9、要诀:“诀”不能写成“决”。 10、独到:“到”不能写成“道”。 ◎词语 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诘难:诘间,为难。 4、滞碍:不通畅。 5、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6、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7、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8、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9、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10、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11、学究:迁腐的读书人 12、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Q常识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 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 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 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 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 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方式一: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i 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2、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3、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 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 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探讨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一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层:(读史使人明智一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四、探究课文内涵
8、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9、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10、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11、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12、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常识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 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 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 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 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 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方式一: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 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2、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3、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 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 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 年冬由于在 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探讨。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四、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 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 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 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生1:《谈读书》是培根晢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 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因为读书,我们从狭隘走 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我爱读书! 生2:前几天,看到一则网络消息:“读书无用论抬头,福建农村中学生三成辍学”,青少年厌 学现象严重,新读书无用论抬头。青少年往往被眼前的脑体倒挂、知识贬值等现象迷惑,感到读书 无用、吃亏,再加上大学收费颇高,家庭不堪重负。辍学现象的产生有社会根源,也有辍学学生自 身的因素。读了《谈读书》,我对此现象深感忧虑,缺少知识的滋养,这些辍学的孩子前景堪忧。 生3:“读书的态度——推敲细思”,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够。书是读了不少,可都是囫囵吞枣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 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 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 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 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生 1:《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读 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因为读书,我们从狭隘走 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我爱读书! 生 2:前几天,看到一则网络消息:“读书无用论抬头,福建农村中学生三成辍学”,青少年厌 学现象严重,新读书无用论抬头。青少年往往被眼前的脑体倒挂、知识贬值等现象迷惑,感到读书 无用、吃亏,再加上大学收费颇高,家庭不堪重负。辍学现象的产生有社会根源,也有辍学学生自 身的因素。读了《谈读书》,我对此现象深感忧虑,缺少知识的滋养,这些辍学的孩子前景堪忧。 生 3:“读书的态度——推敲细思”,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够。书是读了不少,可都是囫囵吞枣
结果弄得自己精疲力竭,而又两手空空,岂不痛哉? 五.分析文章的说理的方式 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提纲笔记,重点分析说理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巡回指导并发现优秀提纲笔记。 展示学生优秀提纲笔记。并对一些重点进行分析。 (1)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 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 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六、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老师可引导学生 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例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 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例2: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 球……射箭……漫步……骑术…,”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板书设计】 读书的目的比喻论证 谈读书读书的方法举例论证 读书的作用对比论证
结果弄得自己精疲力竭,而又两手空空,岂不痛哉? 五.分析文章的说理的方式。 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提纲笔记,重点分析说理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巡回指导并发现优秀提纲笔记。 展示学生优秀提纲笔记。并对一些重点进行分析。 ⑴ 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⑵ 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 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⑶ 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 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六、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老师可引导学生 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例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 “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例2: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 球……射箭……漫步……骑术……,”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板书设计】 读书的目的 比喻论证 谈读书 读书的方法 举例论证 读书的作用 对比论证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 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 作品为《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 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 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 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七、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学生讨论 (1)“不求甚解”多指读 懂得 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 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 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 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 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 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 “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 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 作品为《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1961 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 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 152 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 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 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七、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 )“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 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 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 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 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 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 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