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的字(如“光”等),就被认为是有意讥刺而定罪斩首。在这 种淫威高压之下,思想文化界呈现了一派沉闷压抑的气氛。明代 第 中叶以后,皇权的高度集中,逐步导致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集团的 腐化堕落。皇权的集中与皇帝的腐化,必然导致宦官的专权:宦官 的专权与朝政的腐败,又加剧了党争。政治上的混乱伴随着商业 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风俗的变化,使统治集团逐渐放松了攻 治思想的控制。于是,思想文化界开始活跃起来。 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是王学的兴起。弘治、 正德年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进一 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传习录》)。提出“我心之良 知,无有不自知者”。其“良知”,“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 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文录·书朱守乾卷》)。他同时主 张知行合一;对以往的“圣贤至理”都要用“我的灵明”来加以检 验:“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 是也。”(《传习录》)显然,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在政治上也并 不反对封建纲常,它只是把外在权威的“天理”拉到了人的内心, 变为人的内在自觉的“良知”,从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 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 主观能动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此之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在嘉靖、万历期间形成了多种 派别。其中泰州学派,亦称王学左派,从王良、徐樾、颜钧、罗汝芳」 到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黄宗羲在《明儒学 案·泰州学案》中概括他们的主要精神道:“吾心须是自心作得主 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 自然,便谓之道。.凡先儒见闻,道理格式,皆足以障道。”他们 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 展,说:“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夫 9
7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李贽《焚 书》卷一《答耿中丞》)。与此同时,与心学颇有相通之处的禅 论 宗5),也在文人阶层中广泛渗透。明代狂禅之风甚盛,他们强调本 心是道,本心即佛,其他一切都是虚妄的,乃至佛祖、经义也是“屎 窖子”,“只是个卖田乡帐”,“总是十字街头破草鞋”,可以“抛向钱 塘江里著”。他们敢于用“本心”去推倒偶像的崇拜和教义的束 缚,洋溢着一种叛逆的勇气和张扬个性的精神。心学与禅宗相结 合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了 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锨起 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启发了一条新的思 路,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 但是,就本来的王阳明心学和禅宗而言,他们所强调的“本 心”,只是一颗远离情欲、只存天理之心。王阳明说:“此心纯是天 理”,“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传习录》上)禅宗大师也认为 “率性之谓道,率情之谓倒”(《紫柏老人集》卷二《法语》)。他们 始料所不及的是,一旦触发了人对于自己本心的发现,与生俱来的 七情六欲也会随之而汹涌沸腾起来,去冲击天理的堤岸,因而一些 思想家、文学家纷纷张扬起不顾天理而求世俗爱好的个人的情欲。 如李贽就高倡“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藏书》 卷二),即使是“吐一口痰,也是自家的”(袁中道《柞林纪谭》),主 张“至人之治”当“因乎人”(《焚书》卷三《论政篇》),即顺从人的 个性和满足人的欲望。汤显祖、袁宏道等进一步将包括情欲在内 的追求现世享受的“情”与“理”相对立,提出了“世总为情“(《汤 显祖诗文集》卷三四《南昌学田记》)、“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 无”(汤显祖《寄达观》)的命题,反对“内欺己心,外拂人情”、“拂 情以为理”(袁宏道《德山麈谭》),极力宣扬“情”的解放。因此,明 代中叶以后,在文士中出现了一批因适性顺情而“放诞不羁,每出 于名教之外”(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四“明中叶才士做诞之 习”条)的“狂土”。像哀宏道在《与龚惟长先生书》中就公开宜扬 10
A 追求人间的真乐乃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 鲜,口极世间之谭”,乃至“宾客满席,男女交舄”,“妓妾数人,游闲 秀 数人”,寻欢作乐到“朝不谋夕”、“恬不知耻”的地步。这样,就在 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高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的思潮。 土学 这一思潮对于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 重要的作用。于是,在诗文领域内激荡起一种与传统文学观念相 对抗的“性灵”说。本来,“性灵”之说,古已有之。如《南史·文学 传叙》日:“自汉以来,辞人代有,大则宪章典诰,小则申舒性灵,” 的兴起及其对 但传统的文学观念把“申舒性灵”视之为“小”,把事关教化,有益 庙堂视之为“大”,于是文学的个性、风格、特色就往往淹没、融化 在内容和形式的共性之中。明代中期,李梦阳、徐祯卿等开始重 “情”),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和个性表现,至袁宏道终于响亮地 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叙小修 诗》)的口号。一时间,徐渭、李贽、于慎行、汤显祖、屠隆等纷纷发 表类似的议论,“诗以言己者也”(王思任《王季重十种·杂序·倪 翼元宦游诗序》),“诗取适性灵而止”(屠隆《由拳集》卷十二《寿 黄翁七十序》),创作的主体意识明显加强,文学的个性特征也随 之而鲜明。与此同时,小说、戏曲中突出人格独立精神和张扬个性 的人物形象也陆续亮相。文学在个性化的道路上迈进了可观的一 步。随着主体意识的加强和人的自我价值的觉醒,肯定世俗人欲 肯定“好货”“好色”的潮流,也将文学家的目光引向“穿衣吃饭” “百姓日用”,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扩大了题材范围。他们 面向现实,注重用通俗的语言,真实而细致地开掘和表现人的心 灵,特别是由此而出现的一些有关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 自主的作品,有力地冲击了当时的封建礼教,致使明代文学呈现出 种新的气象。 但是,明代新的社会思潮、新的文学现象缺乏一个具有独立思 想和文化品格的阶级基础,未能冲垮沉重的封建枷锁和陈旧的文 化观念,在疏狂不羁的作风、主观唯心的原则指引下,常常明显地 11
暴露出它的先天不足。张扬个性、肯定人欲,固然促进了文学向着 个性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冲击了封建的伦理观念,破坏了严格 的尊卑等秩,有利于思想的解放,但怪诞的行为、荒唐的举止却往 往忽视群体的利益,有损于社会的正常秩序,以至于公然宣扬露骨 的色情,怂恿“海淫导欲”、伤风败俗的作品出笼,使文学陷入了非 道德、非理性的泥淖之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一批新思潮的弄 潮儿所持的思想武器心学与禅宗,本身就是封建文化圈中的伦理 说教和宗教麻醉。他们有时敏锐地亮出了闪光的思想,但有时又 回归到正统的儒家伦理教条和佛家的虚无主义)。更何况当时整 个封建势力还相当顽强,特别是到了晚明,随着各方面危机的加 剧,时势的转移,本来就显得比较脆弱和零乱的新思潮,很快地退 落,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经世实学的思潮,文学创作也随之重新唤 起抒写理性和有益于群体的热情。 第三节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对 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雅文学与俗文学的 交融 在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中,以诗文为代表的雅文学一向是正 宗,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被视为鄙野之言,甚至是淫邪之辞明代 开国之初,朱元璋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永乐、宣德、E统几 朝都比较严格地予以执行。但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享乐的需要, 地往往自己破坏了某些禁令。朱元璋本人就喜欢听评话,也鼓励 藩王子孙们寄情于歌舞享乐之中。以后承平日久,荒淫无耻的帝 王们在寻欢作乐之馀,对小说、戏曲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朝廷大臣、文人名士也开始爱好俗文学,这在客观上破坏了传统 的文化政策,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创造了条件。 12
在理论上比较明确地肯定俗文学的价值,是从李梦阳、何景明 等人开始的。他们都赞扬民间歌谣,李梦阳还第一次将《西厢记》 第三节 与《离骚》并列(徐渭《曲序》)。到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等一 批名士,又将《水浒》与《史记》并称(李开先《词谑》)。后李贽、袁 宏道、汤显祖和冯梦龙等人进一步为俗文学大声疾呼,对于提高小 说、戏曲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偏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李贽认 学发 为,一代有一代的文章,《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 (《焚书》卷三《童心说》),又将《水浒传》与《史记》、杜诗等并列为 宇宙内“五大部文章”(周晖《金陵琐事》)。袁宏道继之而将词、 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传》、《金瓶梅》为 特性认识 “逸典”(《觞政》)。在《听朱生说(水浒传)》中,他又从艺术的角 化 度说《六经》和《史记》都不如《水浒传》:“《六经》非至文,马迁失 组练。”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文中详细地论述了 戏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认为是“以人 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序》也从教化功 能出发,认为《论语》、《孝经》等经典的感染力都不如小说“捷且 深”。他对民歌同对戏曲、小说一样倾注了极大的心力,认为“但 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在整理编辑民歌时明确地抱着“借男女之 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序山歌》)的宗旨,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 虚伪性。他们的这些言行,在当时具有震聋发聩的意义,在中国文 学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为小说、戏曲、民间歌谣等俗文学争文学地位 的高潮。这和当时市民阶层的壮大,新的读者群和作家群的形成, 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等因素结合在一起,自然地促进了小说、戏 曲和各类通俗文学创作的繁荣。 在各类通俗文学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中国 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体裁一章回小说的发展和 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章回小说是在 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 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