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史丛书 中国小说研究史 黄霖等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前 言 “中国小说史丛书”是原国家教委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倡导 和支持的一套学术丛书。全国数十位古代小说研究者参与了这 套丛书的酝酿、策划、论证和撰写。丛书共十八种,分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为断代史,计六种:汉魏六朝小说史(王枝忠著);隋 唐五代小说史(侯忠义著);宋元小说史(萧相恺著);明代小说 史(齐裕焜著);清代小说史(张俊著);晚清小说史(欧阳健 著)。第二单元为题材史,计四种:历史小说史(陈熙中著);世 情小说史(向楷著);神怪小说史(林辰著);侠义公案小说史 (曹亦冰著)。第三单元为体裁史,计四种:笔记小说史(苗壮 著);传奇小说史(薛洪勣著);话本小说史(萧欣桥等著);章 回小说史(陈美林等著)。第四单元为通史类,计四种:中国小 说理论史(王汝梅著);中国小说文化史(黄清泉等著);中国小 说艺术史(宁宗一等著);中国小说研究史(黄霖等著)。断代史 以史为经,以作品为纬,经纬结合,力求概括某一时代小说史的 全貌;题材史、体裁史重在阐述某一题材进入小说创作领域的次 第及其在整个小说创作中的比重和地位,或某一体裁的兴盛衰 落的全过程及其特征和变化;通史类旨在揭示和探索其发展脉 。1
络和规律。通过以上多角度、多侧面、分门别类、纵横交错地研 究,希冀把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鲁 迅、胡适、郑振铎、孙楷第、阿英、赵景深、胡士莹、谭正璧等 前辈学者有筚路蓝缕之功,五十、六十年代不少研究者有继续开 拓之芳,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 下,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本丛书旨在对大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史的研究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和 总结,开拓和创新,进一步推进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以期在不远 的将来,能够孕育、催生出一部划时代的《中国小说史》的伟著 来 本丛书在酝酿、规划中,虽也注意到丛书自身的协调和 致,诸如断代史之间的相互衔接,断代史、题材史、体裁史之间 论题重合与交叉时应各有侧重和相互照应,但在各自撰述中有 时仍会出现材料的交叉运用和观点的不尽相同,这有的是无法 避免的,有的或许更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最后,向支持本丛书的原国家教委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和 接受本丛书出版的浙江古籍出版社以及关心、支持本丛书的学 术界同仁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中国小说史丛书”编委会 1998年12月 ·2·
引言 本书是一部“中国小说研究史”,是一部论述有关中国小说 研究历史的著作。这里有两个概念必须先予以界定:一个是“小 说”,另一个是“研究”。中国古代的“小说”,是一个十分宽泛 而流动的概念。目前学界一般的意见是,将先秦的神话、传说 寓言等“丛残小语”,到汉魏六朝的志人琐记、志怪录异,再到 唐代传奇、宋元话本,乃至明清时代人物众多、故事复杂的长篇 小说,都称之为小说。这种既考虑到小说应有人物和故事的具体 特点,又照顾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前后因缘的看法,我们认为 是可取的。与此不同的是,假如像古人那样过宽地将诸如《容斋 随笔》、《梦溪笔谈》之类的“丛谈”,《鼠璞》、《鸡肋篇》之类的 “辨订”和《颜氏家训》、《劝善录》之类的“箴规”(参见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都归入“小说家”内,或者像现 代某些学者那样过严地以有完整故事的唐代传奇开始,甚至以 个人独立创作的《金瓶梅》开始才承认其为“小说”等观点,都 是我们所不敢苟同的。因而本书所论,作为被研究的对象的“小 说”,是包括从先秦的“短书”到清末的长篇,对唐以前有故事 和人物意味的作品从宽对待,对无小说意味的文字则一律不取。 至于“研究”一词,指下工夫推求事理。从方法来讲,当包括考 订、训诂、批评、欣赏等诸多方面;从目的而言,有探索思想的 真谛、艺术的奥秘,乃至字句的原义、故事的来源、作者的面目、 ·1
版本的真伪等不同的追求。因而,小说研究史当不同于目前一般 的小说批评史、小说美学史乃至小说史,而应照顾到研究的观点 和方法、“内学”和“外学”等不同的方面,具有更广泛的内容 和更高度的概括,以探讨和总结“中国小说”研究活动的历史演 变和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当然是随着小说的产生而产生,随着 小说的发展而发展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着整个社会学术 思想的制约。因而其发展过程大致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 同步,但又有差异。它约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汉代到明代中期,是中国小说研究的幼年 期。这一时期,时间的跨度较长,从小说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 代的各种文体和类型的小说大致都已出现,尤其到了宋元时代 通俗化的话本开始风行,元明之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 类长篇小说也逐步在社会上流传;但从小说研究的角度来看,当 时研究者的注意力主要还停留在文言小说方面,研究的方法主 要是使用了目录、训诂、辨伪等文献学的手段,指导思想主要是 以“经”的道德伦理、“史”的叙事方法为根本,而不是正在萌 芽、发展中的小说艺术观。因而,这一时期可称之为文献学与经 史观主导的研究期。 第二个时期是从晚明到清末,是中国小说研究的成熟期。大 致从明代万历年间(1573一1620)开始,随着一些通俗长篇小说 的风行和以李贽为代表的新的文学思想与评点小说的结合,在 中国小说研究界兴起了一股小说评点的热潮,并且经久不衰,成 为明清时期小说研究的主流。这种小说评点,经由叶昼、金人瑞、 毛纶父子、张竹坡、脂砚斋、闲斋老人、冯镇峦等人的不断努力 不但在批评形式上逐步得以完善,而且在小说观点上日益摆脱 经史观的束缚,走向成熟。当然,这种小说评点也见之于对《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