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391 (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叶的戏曲) 第一节本时期内戏曲发展的概况393 第二节昆山腔的产生、兴起与发展 .........399 第三节弋阳腔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413 第二章昆山腔的作家与作品 ...........423 第一节昆山腔的作家与作品概述 第二节汤显祖及其“四梦” 第三节沈璟及其作品 第四节 李玉的作品 .......498 第五节李渔的戏曲作品与理论 第六节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529 第七节洪昇及其《长生殿》 第三章弋阳诸腔作品 563 第一节 弋阳诸腔作品概述 第二节 《破窑记》 587 第三节 《金貂记》 594 第四节 《珍珠记》 .601 第五节 《荔镜记》 ...606 第四章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 概述 .........612 第二节 昆山腔的音乐 第三节 昆山腔的表演 ........................ 652 第四节 昆山腔的舞台美术 ............677 第五节 弋阳诸腔的音乐 .......699 第六节 弋阳诸腔的表演艺术 ........717 第七节 弋阳诸腔的舞台美术 .....737
第三编 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 (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叶的戏曲) PDG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本时期内戏曲发展的概况 明初至清中叶,即从十四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叶,我国戏曲艺 术又经历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北杂剧渐趋衰落的同时,南戏却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起初是南戏各种声腔的并列竞争与交流发展,随后 是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的崛起盛行和流布演变。新兴的昆山腔和弋阳 诸腔戏,继承了南戏的传统,又吸收了北杂剧的成果,在戏曲演出舞 台上,开创了以南曲为主的传奇时代。它们的成就,代表了这一新的 历史时期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这三百五十多年的戏曲发展过 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明初至嘉靖年间,大约近二百年的时间,南戏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声腔剧种在民间纷纷兴起,同时北杂剧的情况 则正如前编所述,逐渐趋于衰落。 南戏自元末明初“荆”、“刘”、“拜”、“杀”与《琵琶记》 等传奇在戏曲演出舞台上出现以后,传奇这种形式已成为当时群众很 喜爱的一种戏曲形式,并且由于它们在各地的流传,促成了南戏各声 腔剧种的形成。据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当时已是“腔有数种, 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它 们都是当地的南曲声腔。又据祝允明《猥谈》记载: 自国初来,公私尚用优伶供事,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 行,.今遍满四方,辗转改益,又不如旧,.愚人委工,徇 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 393
祝允明,苏州长洲人,生于天顺四年(1460),卒于嘉靖五年 (1526)。他“少年习歌”,是一位“不修行检,屡为杂剧”(明 何元朗《四友斋丛说》)的著名文人,对南戏的发展是颇为轻视,并 怀有偏见的。但是我们从他的议论中倒可以看到,在他生活的时期, 已经形成了南戏的四大声腔了。 对南戏的这种演变,魏良辅说是由于“各方风气所限”,祝允明 则说成是所谓“愚人蠢工,徇意更变”的结果。实际上,这正说明四 大声腔的形成,是南戏艺人在当地适应群众的需要,与当地语言、民 间艺术相结合,进而逐步变化而来的。每种声腔以它形成的地方命 名,也说明它们已经变化为一种独立的剧种,无论在音乐、表演以及 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成书的《南词叙录》里,又记载了四大 声腔产生和流传的地区。徐渭说: 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 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 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推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 出乎三腔之上。 弋阳腔产生于江西,余姚、海盐两腔出于浙江,昆山腔出于江 苏,都在我国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除昆山腔流行范围仅限苏州一带 以外,其他三腔的流布范围都比较广泛,可见在昆山腔兴盛之前,海 盐、弋阳、余姚三腔已经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了。 海盐腔,有一种说法,说在南宋时,有循王张俊之孙张镃在海盐 “作园亭自恣。令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才开始有了所谓“海盐 腔”(见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一般 认为,海盐腔产生在元代,据元·姚桐寿《乐郊私语》记载:“海盐 州少年,多善乐府,其传多出于澉川杨氏”。这是由于杨梓一家与擅 长乐府的贯云石、鲜于去矜交好,得到这些歌唱家、作曲家的帮助, “以故杨氏家僮千指,无有不善南北歌调者,由是州(海盐)人往往 得其家法,以能歌有名于渐右云。”贯云石(1286一1324),号酸 394
斋,畏吾儿人,是著名散曲家。初袭父官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 《乐郊私语》说他“所制乐府散套,骏逸为当行之冠,即歌声高引, 可彻云汉,而康惠(杨梓)独得其传”。杨梓与其交好,当在他晚年 隐居杭州时。鲜于去矜,也是北曲名家(见《太和正音谱》)。他们 对海盐腔的加工与创造,使海盐腔接受北曲的艺术成就而得以提高和 发展。入明以后,海盐南曲盛行起来,成为明初以来戏曲艺术的主要 声腔剧种之一。嘉、隆间人何元朗《四友斋丛说》摘引杨慎《丹铅总 录·北曲》条: “近世北曲虽郑卫之音,然犹古者总章,北里之韵,梨园、 教坊之调,是可以证也。”近日多尚海盐南曲,士夫票心房之 精,从婉娈之习者,风靡如一,甚者北土亦移而耽之,更数世 后,北曲亦失传矣。 何元朗是推崇北曲的名士,从他的一番感叹中,可以想见当时海盐腔 不仅大为南方士大夫和文人所欣赏,而且就是北方的观众也对它爱好 起来了,同时还出现了一种海盐南曲压倒北曲的趋势。 与海盐腔在士大夫中享有盛名的情况有所不同,弋阳腔和余姚腔 主要是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弋阳腔的流传,如果把魏良辅《南词 引正》所说“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 作之”,这种明初的情况与徐渭所说嘉靖年间的情况对照起来看,则 其分布地区有江西、安徽、福建、广东、湖南、云南、贵州、以及北 京和南京,是一个足迹遍及南北的大剧种。余姚腔的情况,虽然史料 缺乏,但从《南词叙录》记载来看,它已由浙江流传到江苏省和安徽 南部一带,也是盛行于大江南北的大剧种了。除四种主要声腔剧种之 外,当然还有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在流传,如,从嘉靖间刊本《荔镜 记》知道当时广东潮州一带尚有一种“潮调”。又如明末人张岱《陶 庵梦忆》记载,杭州一带尚有流行于当地的“调腔”等等。可见这 阶段各地土生土长的剧种还有不少,只是因为缺乏记载,使我们不能 尽知它们的情况。 在此期间,随着四种主要声腔剧种的流传和发展,供各自声腔剧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