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高分减 1概述 1.1液晶的基本概念 物质在自然界中通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 存在,即常说的三相态。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 (如压力或温度发生变化),物质可以在三种相态 之间进行转换,即发生所谓的相变。大多数物质发 生相变时直接从一种相态转变为另一种相态,中间 没有过渡态生成。例如冰受热后从有序的固态晶体 直接转变成分子呈无序状态的液态
第十章 高分子液晶 1 概述 1.1 液晶的基本概念 物质在自然界中通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 存在,即常说的三相态。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 (如压力或温度发生变化),物质可以在三种相态 之间进行转换,即发生所谓的相变。大多数物质发 生相变时直接从一种相态转变为另一种相态,中间 没有过渡态生成。例如冰受热后从有序的固态晶体 直接转变成分子呈无序状态的液态
第十章高分减 而某些物质的受热熔融或被溶解后,虽然失去 了固态物质的大部分特性,外观呈液态物质的流动 性,但可能仍然保留着晶态物质分子的有序排列, 从而在物理性质上表现为各向异性,形成一种兼有 晶体和液体部分性质的过渡中间相态,这种中间廂 态被称为液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物质称为液晶 ( liquid crystals)。其主要特征是其聚集釆态在 定程度上既类似于晶体,分子呈有序排列又类似 于液体,有一定的流动性
而某些物质的受热熔融或被溶解后,虽然失去 了固态物质的大部分特性,外观呈液态物质的流动 性,但可能仍然保留着晶态物质分子的有序排列, 从而在物理性质上表现为各向异性,形成一种兼有 晶体和液体部分性质的过渡中间相态,这种中间相 态被称为液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物质称为液晶 (liquid crystals)。其主要特征是其聚集状态在一 定程度上既类似于晶体,分子呈有序排列;又类似 于液体,有一定的流动性。 第十章 高分子液晶
第十章高分减 液晶现象是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 (F. Reinitzer)在研究胆甾醇苯甲酯时首先观察到 的现象。他发现,当该化合物被加热时,在145℃ 和179℃时有两个敏锐的“熔点”。在145℃时,晶 体 转变为混浊的各向异性的液体,继续加热至9℃ 时,体系又进一步转变为透明的各向同性的液体
液晶现象是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 (F. Reinitzer)在研究胆甾醇苯甲酯时首先观察到 的现象。他发现,当该化合物被加热时,在145℃ 和179℃时有两个敏锐的“熔点”。在145℃时,晶 体 转变为混浊的各向异性的液体,继续加热至179℃ 时,体系又进一步转变为透明的各向同性的液体。 第十章 高分子液晶
第十章高分减 研究发现,处于145℃和179℃之间的液体部分 保留了晶体物质分子的有序排列,因此被称为“流 动的晶体”、“结晶的液体”。1889年,德国科学 家 将处于这种状态的物质命名为“液晶”qum键 crystals,LC)。研究表明,液晶是介于量态和液 态之间的一种热力学稳定的相态,它既具有晶态的 各向异性,又具有液态的流动性
研究发现,处于145℃和179℃之间的液体部分 保留了晶体物质分子的有序排列,因此被称为“流 动的晶体”、“结晶的液体”。1889年,德国科学 家 将处于这种状态的物质命名为“液晶”(liquid crystals,LC)。研究表明,液晶是介于晶态和液 态之间的一种热力学稳定的相态,它既具有晶态的 各向异性,又具有液态的流动性。 第十章 高分子液晶
靠十章高分子激 小分子液晶的这种神奇状态,引起了人们的浓 厚兴趣。现已发现许多物质具有液晶特性(主要是 一些有机化合物)。形成液晶的物质通常具有刚性 的分子结构。导致液晶形成的刚性结构部分称为致 晶单元。分子的长度和宽度的比例R>,呈棒状或 近似棒状的构象。同时,还须具有在液态下维持分 子的某种有序排列所必需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通 常是与结构中的强极性基团、高度可极化基团、氢 键等相联系的
小分子液晶的这种神奇状态,引起了人们的浓 厚兴趣。现已发现许多物质具有液晶特性(主要是 一些有机化合物)。形成液晶的物质通常具有刚性 的分子结构。导致液晶形成的刚性结构部分称为致 晶单元。分子的长度和宽度的比例R>>l,呈棒状或 近似棒状的构象。同时,还须具有在液态下维持分 子的某种有序排列所必需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通 常是与结构中的强极性基团、高度可极化基团、氢 键等相联系的。 第十章 高分子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