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35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请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注意对准题号。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汉字 (10分)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经典是一种精神,携 五千年浩荡古风,在斑斓中飞扬。(选自刘汉 俊《经典中国》) ②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xia 想的日子。(选自王蒙《青春万岁》) 2.下边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则药品广告,用字巧妙,颇有意味。请你分别说说两个加点 字的不同含义。(2分) 药材 好,药才 好 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2分) ①门可罗 意思 ②声 起意思 4.汉字具有强大的组词功能,不同的字序组合往往表达着不同的词义。下列新诗正是 利用汉字的这一功能创造出了隽永含蓄的意境,请仿照诗中几对加点词语的组词特点,另选 两组同类的词语填写在下边的空格处。(2分) 我为一些词语后悔/比如年少或是少年/而我躲在另一个词后面/我又感觉羞愧/察觉和 觉察/但是我喜欢蜜蜂甚于蜂蜜。—一纳什《蜜蜂》 ① 和 5.近年来,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 日本2008年的年度汉字是“变”,2009年的年度汉字是“新”,这两个字均反映了日本近 两年间政坛演变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较强的象征性;中国2008年当选的年度汉字 是“雷”,2009年“被”字的拥护者颇多,这两个字具有鲜明的中国网络文化特征,在 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民情民意。请根据你对时事的了解,为今年的中国遴选一个“年度汉 字”,并简要说明你遴选的理由。(2分) 年度汉字 遴选理 由 阅读 (60分)
2010 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 35 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请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注意对准题号。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汉 字 (10 分)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 ①经典是一种精神,携 五千年浩荡古风,在斑斓中飞扬。(选自刘汉 俊《经典中国》) ②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 xiá 想的日子。(选自王蒙《青春万岁》) 2.下边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则药品广告,用字巧妙,颇有意味。请你分别说说两个加点 字的不同含义。(2 分) 药材 ① 好,药才 ② 好。 3.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2 分) ①门可罗 意思: ②声 名 起 意思: 4.汉字具有强大的组词功能,不同的字序组合往往表达着不同的词义。下列新诗正是 利用汉字的这一功能创造出了隽永含蓄的意境,请仿照诗中几对加点词语的组词特点,另选 两组同类的词语填写在下边的空格处。(2 分) 我为一些词语后悔/比如年少或是少年/而我躲在另一个词后面/我又感觉羞愧/察觉和 觉察/但是我喜欢蜜蜂甚于蜂蜜。——纳什《蜜蜂》 ① 和 ② 和 5.近年来,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 日本 2008 年的年度汉字是“变”,2009 年的年度汉字是“新”,这两个字均反映了日本近 两年间政坛演变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较强的象征性;中国 2008 年当选的年度汉字 是“雷”,2009 年“被”字的拥护者颇多,这两个字具有鲜明的中国网络文化特征,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民情民意。请根据你对时事的了解,为今年的中国遴选一个“年度汉 字”,并简要说明你遴选的理由。(2 分) 年度汉字: 遴选理 由: 阅 读 (60 分)
领略先贤芹文之芳醇(16分) [甲诗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 天雨”。 [乙文] 百丈山记 ◆朱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 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 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髙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 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 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释】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 ②瀵(fe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6.[甲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填写在答 案的空格处。(2分) 7.请根据[甲诗]“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2 分) 8.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甲诗]和[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就( 殚( 若( 或( 9.纵观[甲诗],有人认为是“望”字统领全篇,有人认为是“夕”字统领全篇,你赞 同哪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10.通读[乙文],说说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以立足点为中心,共写了哪几个 方位的景物?(2分) 11.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12.翻译下边的句子。(2分)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13.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颈联。(2分)
一、 领略先贤诗文之芳醇 (16 分) [甲诗]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 天雨”。 [乙文] 百丈山记① ◆朱 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 穴瀵涌②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 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 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 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释】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 690 米。 ②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6.[甲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填写在答 案的空格处。(2 分) 7.请根据[甲诗] “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2 分) 8.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甲诗]和[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就( ) 殚( ) 若( ) 或( ) 9.纵观[甲诗],有人认为是“望”字统领全篇,有人认为是“夕”字统领全篇,你赞 同哪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2 分) 10.通读[乙文],说说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以立足点为中心,共写了哪几个 方位的景物?(2 分) 11.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2 分)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12.翻译下边的句子。(2 分)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13.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颈联。(2 分)
、品味园建梵之艺术(12分)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 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 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 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 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 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 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 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 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 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 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 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 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 空间美的感受。 ⑧顾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 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 叫“画中游”。“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 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 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 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4.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 循 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 的要 求。(2分) 15.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那两种功能? (2分) 16.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2分) 17.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 种小小的园林?(3分) 18.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1分) 19.积累链接: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 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2分)
二、品味园林建筑之艺术 (12 分)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 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 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 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 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 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 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 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 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 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 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 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 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 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 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 叫“画中游”。“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 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 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 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4.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 循 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 的要 求。(2 分) 15.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那两种功能? (2 分) 16.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2 分) 17.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 一种小小的园林?(3 分) 18.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1 分) 19.积累链接: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 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2 分)
三、嫦受中国大阁之风骨(13分)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李兴濂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 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 壮美的长卷。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 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他回家发愤说: “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 教授。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査办他。梁 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 我今后还要大骂。”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 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 “两句话”:“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 王权。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 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 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 法……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条文少 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比如没有写上设国家主席, 国的元首不能没有。设国家主席是一回事,选谁当国家主席合适是另一回事。现在的‘宪草 偏偏没有设国家主席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此论令四座咋舌 寂静肃然,空气凝滞! 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经招 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 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 以震烁于今!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 20.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21.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 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2分) 一是反 是主 22.请分别解释第④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宪草” “草宪” 23.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梁漱溟所讽刺的这位“文化名人”的低下人格。(2分)
三、感受中国大儒之风骨 (13 分)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李兴濂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 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 壮美的长卷。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 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他回家发愤说: “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1918 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 教授。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梁 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 我今后还要大骂。”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 ④1970 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 “两句话”:“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 王权。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 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 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 法……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条文少 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比如没有写上设国家主席,一 国的元首不能没有。设国家主席是一回事,选谁当国家主席合适是另一回事。现在的‘宪草’ 偏偏没有设国家主席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此论令四座咋舌, 寂静肃然,空气凝滞! 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经招 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 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 以震烁于今!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 20.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 分) 21.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 1970 年《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 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 10 个字)。(2 分) 一是反 对 二是主 张 22.请分别解释第④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的意思。(2 分) “宪草”: “草宪”: 23.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梁漱溟所讽刺的这位“文化名人”的低下人格。(2 分)
24.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 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3分) 25.积累链接:由梁漱溟的人格魅力,可以自然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2分)予独爱莲 四、欣赏山水文化之和谱(11分)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兰 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 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 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 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 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 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 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 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③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 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 水》,借河伯与海神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 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 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 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 ④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 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 了 ,游山是为了 玩水是为了 ,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 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 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⑤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 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 《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 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借,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 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⑥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 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 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26.总体说来,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什么不同?(2分) 27.请将下边三个词分别还原到第④段的空格处,(填写序号)(3分) A.赋诗 B.旷怀 C.寻真 28.文章第④段把徐霞客的例子拿出来特别说明,请问在表达上有什么意义和作用?(2 分) 9.读完全文,你认为人对自然应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2分) 30.积累链接:请顺其思路,在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后仿写一句。(2分)
24.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 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3 分) 25. 积累链接:由梁漱溟的人格魅力,可以自然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2 分)予独爱莲 之 , 。 四、欣赏山水文化之和谐 (11 分)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 兰 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 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 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 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 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 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 , 是 ,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 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③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 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 水》,借河伯与海神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 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 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 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 ④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 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 了 ,游山是为了 ,玩水是为了 ,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 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 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⑤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 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 《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 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 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⑥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 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 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26.总体说来,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什么不同?(2 分) 27.请将下边三个词分别还原到第④段的空格处,(填写序号)(3 分) A.赋诗 B.旷怀 C.寻真 28.文章第④段把徐霞客的例子拿出来特别说明,请问在表达上有什么意义和作用?(2 分) 29.读完全文,你认为人对自然应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2 分) 30.积累链接:请顺其思路,在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后仿写一句。(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