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 【答案】①我弟弟你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 友。(4分)②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会)逐渐招 致大的过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句子翻译,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 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本题关键词:“匡”, 纠正,匡正;“不逮”,不足;“隐”,不知不觉地,暗暗地:“畏”,敬重,敬畏, 尊重。“惩”,警戒:“矜己”,夸耀自己:“傲物”,傲视他人: 过错。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在给弟弟的这封信中,作者认为与人相处应遵循哪几条准则?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虑事周详:②心胸开阔:③为人亲和;④保持刚正。(每点1分,4分)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 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千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例如,最后一段“弟与人执事, 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可概括为虑事周详;以此类推,再从心胸开阔、为人亲和、保持刚正等方 面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辛卯年,我客居粤地已有二十来天了。常常想到我弟弟为人耿直做事谨慎,很期望你有 远大的前程,圣人所说的“坚强、果敢、质朴、谨慎”,你大概都靠得上了;只是“刚”本 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弟弟却在这方面变成了一个“疏”字,再变为一个“褊”字,后又慢 慢变成了一个“傲”字了 过去我对弟弟你管教很严,最近五六年来,看到弟弟你所确立的志趣及操守,很有建树 和气象,能看出你已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常想慢慢培养出我弟弟的一腔正气与傲然自立的 精神,所以总不忍心过于压制你,再加上我自身常有优柔寡断、迁就纵容的缺点,我弟弟你 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大凡小的偶尔的 过失,我都会宽容你,让弟弟你不会因此而有所犹豫顾忌,能正直做人而又无所顾虑。因为 这两点,所以我现在管教你也还是很宽松的。但我这样做就是一种纵容,很想回去跟你畅叙 番 弟弟你和人一同做事,也是很尽职的,常常缺乏周全的考虑:遇事你从不回避艰难险阻, 却不能事先考虑清楚,总认为这样做不会损害大的原则。不关注日常事务中的细节之处,似 乎并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因此而做错了事贻误他人,从而又害了自己的事是常常有的。这 就是我所说的“疏”啊。你恨世间恶事,视同仇敌,总是表现在言辞和脸色上:亲朋好友有
②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 【答案】① 我弟弟你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 友。(4 分)② 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会)逐渐招 致大的过错。(4 分) 【解析】 试题分析:句子翻译,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 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本题关键词:“匡”, 纠正,匡正;“不逮”,不足;“隐”,不知不觉地,暗暗地;“畏”,敬重,敬畏, 尊重。 “惩”,警戒;“矜己”,夸耀自己;“傲物”,傲视他人;“驯”,逐渐;“弊”, 过错。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9.在给弟弟的这封信中,作者认为与人相处应遵循哪几条准则?请简要概括。(4 分) 【答案】① 虑事周详;② 心胸开阔;③ 为人亲和;④ 保持刚正。(每点 1 分,4 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辛卯年,我客居粤地已有二十来天了。常常想到我弟弟为人耿直做事谨慎,很期望你有 远大的前程,圣人所说的“坚强、果敢、质朴、谨慎”,你大概都靠得上了;只是“刚”本 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弟弟却在这方面变成了一个“疏”字,再变为一个“褊”字,后又慢 慢变成了一个“傲”字了。 过去我对弟弟你管教很严,最近五六年来,看到弟弟你所确立的志趣及操守,很有建树 和气象,能看出你已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常想慢慢培养出我弟弟的一腔正气与傲然自立的 精神,所以总不忍心过于压制你,再加上我自身常有优柔寡断、迁就纵容的缺点,我弟弟你 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大凡小的偶尔的 过失,我都会宽容你,让弟弟你不会因此而有所犹豫顾忌,能正直做人而又无所顾虑。因为 这两点,所以我现在管教你也还是很宽松的。但我这样做就是一种纵容,很想回去跟你畅叙 一番。 弟弟你和人一同做事,也是很尽职的,常常缺乏周全的考虑;遇事你从不回避艰难险阻, 却不能事先考虑清楚,总认为这样做不会损害大的原则。不关注日常事务中的细节之处,似 乎并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因此而做错了事贻误他人,从而又害了自己的事是常常有的。这 就是我所说的“疏”啊。你恨世间恶事,视同仇敌,总是表现在言辞和脸色上;亲朋好友有
了过错,你劝了他们还是不听,于是你就轻看那个人;别人不看重你,你总是很生气地远离 他:别人的行为中有一点不如你所愿,你就整天心怀愤恨、郁郁寡欢。这真的是心胸狭窄, 不能不改变啊。有些人属平庸之辈,你就把他当作平庸之人而轻视人家:有的人地位微贱, 你就把他当地位低的人而拒绝往来:你的傲气,总是不肯因为别人而稍稍委屈一下。因此你 总是不可一世,欺凌排斥他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 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为人粗疏就要坏事,心胸狭小就会接近刻薄,高傲就会隔绝他人而 最终被他人隔绝:这三点都是刚直之德的害处啊。但是这几点毕竟是出于刚直,如果能扬其 长避其短,就能在古今之人中独自拥有一种造诣了。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对 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先贤们认为“内心有真情的人态度一定会平顺温和,平顺温和 的人就一定会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就一定会有和顺之貌”。我的弟弟对待父兄总是 很恭顺谨慎的,但是和顺之貌怎么反而这么少见呢?难道你没有快乐缺少关爱吗?大概是还 缺少一种学问来柔化你那刚直和高傲的品性,使得你想要谦为人下而又不能谦啊。弟弟自勉 吧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1)首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3分) 【答案】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遇友伤怀的诗人形象。 【解析】 试题解析: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人物形象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本诗首 联刻画的是形象是诗人自己。解题时可以根据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来 把握人物形象。“十年”写出时间长,“如萍”说明漂泊,第一句表明在外漂泊多年。 “白首”写出年华已逝“泪满缨”写出伤怀。所以首联刻画了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 华已逝,遇友伤怀的诗人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②)这首诗的第三联“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 析。(4分) 【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诗人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进行对比 (1分),生动揭示出当时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1分),表达了对自己才华遭压抑的不
了过错,你劝了他们还是不听,于是你就轻看那个人;别人不看重你,你总是很生气地远离 他;别人的行为中有一点不如你所愿,你就整天心怀愤恨、郁郁寡欢。这真的是心胸狭窄, 不能不改变啊。有些人属平庸之辈,你就把他当作平庸之人而轻视人家;有的人地位微贱, 你就把他当地位低的人而拒绝往来;你的傲气,总是不肯因为别人而稍稍委屈一下。因此你 总是不可一世,欺凌排斥他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 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为人粗疏就要坏事,心胸狭小就会接近刻薄,高傲就会隔绝他人而 最终被他人隔绝:这三点都是刚直之德的害处啊。但是这几点毕竟是出于刚直,如果能扬其 长避其短,就能在古今之人中独自拥有一种造诣了。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对 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先贤们认为“内心有真情的人态度一定会平顺温和,平顺温和 的人就一定会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就一定会有和顺之貌”。我的弟弟对待父兄总是 很恭顺谨慎的,但是和顺之貌怎么反而这么少见呢?难道你没有快乐缺少关爱吗?大概是还 缺少一种学问来柔化你那刚直和高傲的品性,使得你想要谦为人下而又不能谦啊。弟弟自勉 吧!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1)首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3 分) 【答案】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遇友伤怀的诗人形象。 【解析】 试题解析: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人物形象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本诗首 联刻画的是形象是诗人自己。解题时可以根据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来 把握人物形象。“十年”写出时间长,“如萍”说明漂泊,第一句表明在外漂泊多年。 “白首” 写出年华已逝“泪满缨”写出伤怀。所以首联刻画了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 华已逝,遇友伤怀的诗人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这首诗的第三联“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 析。(4 分) 【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1 分),诗人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进行对比 (1 分),生动揭示出当时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1 分),表达了对自己才华遭压抑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