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 徐彬 从史学影响看,司马迁创立的史表是徽州家谱的主要渊源之一。明清徽州地区普 遍认为“谱为一家之史”。自觉地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了许多家谱以留传 于世。明清徽州家谱的基本面貌大约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是数量多、善本多。现存馆藏明清徽州家谱约1300种,很多都是古籍善本。 出现这种情况,与徽州地区重视及时续修家谱和大量文人学士的参加密不可分, 明代程敏政、汪道昆,清代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 二是家谱种类繁多。从名称上看,有族谱、宗谱、家谱、世谱、会宗统谱等,它 们或为一门之谱,或为一族之谱,或是一村或是一县,内容虽有侧重,但皆以体 现血缘与地缘关系为主旨,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如程敏政的《新安 程氏统宗世谱》是关于徽州地区范围内具有血缘联系的程氏宗谱,而汪道昆修《汪 氏十六族谱》则是记唐模等十六族的汪氏宗谱 三是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明清徽州家谱基本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墓图、 祠图、像赞、村居图、谱传、进呈谱表、诰封褒章、族产文书、翰墨文章、家训 族规等部分组成,以世系为时间主线,通过对宗族生活各层面的记载,对明清徽 州宗族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体现了“谱为一家之史”的主旨 在徽州特有的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徽商文化特征。比如 宣扬商业理念,体现了重视商业的文化旨趣。汪道昆在《太函集》表达出“良贾 何负闳儒”的理念;明隆庆《许氏世谱》记许秩语:“丈夫非锐意经史,即寄情 江湖间,各就所志。”同族人许西皋也说:“人之处世,不必拘其常业,但随所 当为者,士农工贾,勇往为先,若我则业贾者也。” 不少家谱通过设立家传,还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徽州家谱中记载了 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情况,如《竦塘黄氏宗 谱》记载了吴盛“泉布出入,不假簿记,筹算心计之,虽久,锱铢不爽”。为徽 商立传,体现了不轻视商人的文化理念。 家谱还是商业活动中的交际手段,有独特的文化交流功能。作为宗族而言,有共 同而稳定的居住区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但徽州地区却是“人十三在邑,十七在 天下”。徽州人因商业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性与分散性,与宗族要求聚族而居 的特点相矛盾,为了弥合这种矛盾,编修家谱就显得尤其重要。并且在经营活动 中徽商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利用家谱的“收族”功能,能有效地将各地流动经 商的族人凝聚起来,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甚至可以互通信息达到共赢的 效果。 徽州家谱充分折射出了明清徽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家谱为徽州宗族社会的构建 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也为徽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形成发挥了导向的作用。它和 徽商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地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选自《光 明日报》,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徽州家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 2012-2013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 徐 彬 从史学影响看,司马迁创立的史表是徽州家谱的主要渊源之一。明清徽州地区普 遍认为“谱为一家之史”。自觉地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了许多家谱以留传 于世。明清徽州家谱的基本面貌大约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数量多、善本多。现存馆藏明清徽州家谱约 1300 种,很多都是古籍善本。 出现这种情况,与徽州地区重视及时续修家谱和大量文人学士的参加密不可分, 明代程敏政、汪道昆,清代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 二是家谱种类繁多。从名称上看,有族谱、宗谱、家谱、世谱、会宗统谱等,它 们或为一门之谱,或为一族之谱,或是一村或是一县,内容虽有侧重,但皆以体 现血缘与地缘关系为主旨,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如程敏政的《新安 程氏统宗世谱》是关于徽州地区范围内具有血缘联系的程氏宗谱,而汪道昆修《汪 氏十六族谱》则是记唐模等十六族的汪氏宗谱。 三是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明清徽州家谱基本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墓图、 祠图、像赞、村居图、谱传、进呈谱表、诰封褒章、族产文书、翰墨文章、家训、 族规等部分组成,以世系为时间主线,通过对宗族生活各层面的记载,对明清徽 州宗族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体现了“谱为一家之史”的主旨。 在徽州特有的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徽商文化特征。比如 宣扬商业理念,体现了重视商业的文化旨趣。汪道昆在《太函集》表达出“良贾 何负闳儒”的理念;明隆庆《许氏世谱》记许秩语:“丈夫非锐意经史,即寄情 江湖间,各就所志。”同族人许西皋也说:“人之处世,不必拘其常业,但随所 当为者,士农工贾,勇往为先,若我则业贾者也。” 不少家谱通过设立家传,还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徽州家谱中记载了 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情况,如《竦塘黄氏宗 谱》记载了吴盛“泉布出入,不假簿记,筹算心计之,虽久,锱铢不爽”。为徽 商立传,体现了不轻视商人的文化理念。 家谱还是商业活动中的交际手段,有独特的文化交流功能。作为宗族而言,有共 同而稳定的居住区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但徽州地区却是“人十三在邑,十七在 天下”。徽州人因商业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性与分散性,与宗族要求聚族而居 的特点相矛盾,为了弥合这种矛盾,编修家谱就显得尤其重要。并且在经营活动 中徽商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利用家谱的“收族”功能,能有效地将各地流动经 商的族人凝聚起来,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甚至可以互通信息达到共赢的 效果。 徽州家谱充分折射出了明清徽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家谱为徽州宗族社会的构建 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也为徽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形成发挥了导向的作用。它和 徽商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地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选自《光 明日报》,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徽州家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徽州家谱种类繁多,内容有所侧重,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体现 着徽州人民的血缘与地缘关系 B.徽州家谱充分折射出了明清徽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徽州家谱是徽商文化的 个部分,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C.徽州家谱在徽州商人的商业活动中有效地起到了凝聚族人以减少不必要的竞 争甚至互通信息达到共赢的效果。 D.徽州家谱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家训、族规等部 分组成,体现了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徽州家谱中记载了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 情况,体现了对商人不轻视的观念 B.明代许多名儒都重视家谱的修编,如程敏政主修《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汪 道昆主修《汪氏十六族谱》。 C.司马迁创立了史表,因而明清徽州地区奉为圭臬,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 编许多家谱,并留传于世。 D.徽州文化是徽州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在这种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呈 现出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旨趣。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谱为一家之史”的理念使得明清徽州家谱不仅只是记录家族血缘关系,还 成为宗族社会生活的画卷 B.汪道昆、许秩和许西皋之言,体现了他们对商业的高度重视,这在以农业为 主的封建社会中尤为难得。 明清徽州家谱为大量商人立传,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是对商人 职业和地位的一种极大肯定。 D.明清徽州家谱的兴盛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清徽州地区文人学士数量极大,程敏 政、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 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 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 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 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 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 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大业末,贼帅何 潘仁劫为长史。 髙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 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 “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 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 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平?”翼日,帝悟, 于是释歆
A.徽州家谱种类繁多,内容有所侧重,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体现 着徽州人民的血缘与地缘关系。 B.徽州家谱充分折射出了明清徽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徽州家谱是徽商文化的 一个部分,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C.徽州家谱在徽州商人的商业活动中有效地起到了凝聚族人以减少不必要的竞 争甚至互通信息达到共赢的效果。 D.徽州家谱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家训、族规等部 分组成,体现了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徽州家谱中记载了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 情况,体现了对商人不轻视的观念。 B.明代许多名儒都重视家谱的修编,如程敏政主修《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汪 道昆主修《汪氏十六族谱》。 C.司马迁创立了史表,因而明清徽州地区奉为圭臬,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 编许多家谱,并留传于世。 D.徽州文化是徽州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在这种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呈 现出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旨趣。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谱为一家之史”的理念使得明清徽州家谱不仅只是记录家族血缘关系,还 成为宗族社会生活的画卷。 B.汪道昆、许秩和许西皋之言,体现了他们对商业的高度重视,这在以农业为 主的封建社会中尤为难得。 C.明清徽州家谱为大量商人立传,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是对商人 职业和地位的一种极大肯定。 D.明清徽州家谱的兴盛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清徽州地区文人学士数量极大,程敏 政、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4—7 题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 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 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 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 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 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 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大业末,贼帅何 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 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 “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 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 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 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 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 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 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 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 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 贞,太子为立碑。 (选 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后勇废,文帝切让 让,谦让 B.陛下功成,厚自 伐 伐,夸耀 C.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 幸,幸好 D.毅然不可 夺,夺取 5.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李纲是“直士”的一组是() ①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②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③知公直士, 幸卒辅吾儿 ④谥曰贞,太子为立碑⑤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⑥纲抚棺号恸 为瘗讫,乃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自幼意气风发,崇尚髙风亮节,先后在(北朝)周、隋、唐三朝做官。他 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辅佐过多位太子 B.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时,遭逢刘武周叛乱,元吉没有听从宇文歆的建议,弃 城逃回京师,致使太原沦陷。 C.因太子不听劝谏,李纲申请退休,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反对。为表达对李纲的尊 重,皇帝亲自写敕令时从来不曾直呼其名 D.唐太宗非常器重李纲,每次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和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 边。李纲生病,皇帝还派房玄龄去慰问。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 (2)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 qin qi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8、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 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 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 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 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 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 贞,太子为立碑。 (选 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勇废,文帝切让 让,谦让 B.陛下功成,厚自 伐 伐,夸耀 C.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 幸,幸好 D .毅然不可 夺 夺,夺取 5.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李纲是“直士”的一组是( ) ①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②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③知公直士, 幸卒辅吾儿 ④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⑤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⑥纲抚棺号恸, 为瘗讫,乃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纲自幼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先后在(北朝)周、隋、唐三朝做官。他 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辅佐过多位太子。 B.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时,遭逢刘武周叛乱,元吉没有听从宇文歆的建议,弃 城逃回京师,致使太原沦陷。 C.因太子不听劝谏,李纲申请退休,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反对。为表达对李纲的尊 重,皇帝亲自写敕令时从来不曾直呼其名。 D.唐太宗非常器重李纲,每次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和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 边。李纲生病,皇帝还派房玄龄去慰问。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 (2)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8、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 分)
9、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引壶觞以自 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秋水共长天 (王勃《滕王阁序》) (3) 举世非之而不加 (庄子《逍遥游》)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 牧《阿房宫赋》) (5)小楼昨夜又东 风 煜《虞美人》) (6)风之积也不 厚 (庄子《逍遥游》)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 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风铃/刘国芳 兵回家探亲时,小琪抱一个孩子来看他,兵屋里一屋子人,很热闹,小琪进 来,把一屋子的热闹熄灭了。 旋即,众人离去。 屋子只剩下兵和小琪,还有那个抱在小琪手里的孩子。相对无言。 良久,小琪开口说话了。“我对不起你。 兵无言。 小琪说:“是母亲逼我嫁给大狗的,他有钱,给了聘礼两万块,我不嫁母亲 跳了两次河。” 兵无言。 小琪说:“我是爱你的,一直爱你,我也知道你喜欢我,你还同意的话,我
9、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引壶觞以自 酌,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秋水共长天一 色。 (王勃《滕王阁序》) (3) ,举世非之而不加 沮。 (庄子《逍遥游》)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 牧《阿房宫赋》) (5)小楼昨夜又东 风, 。 (李 煜《虞美人》) (6)风之积也不 厚, 。 (庄子《逍遥游》)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 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风 铃/刘国芳 兵回家探亲时,小琪抱一个孩子来看他,兵屋里一屋子人,很热闹,小琪进 来,把一屋子的热闹熄灭了。 旋即,众人离去。 一屋子只剩下兵和小琪,还有那个抱在小琪手里的孩子。相对无言。 良久,小琪开口说话了。“我对不起你。” 兵无言。 小琪说:“是母亲逼我嫁给大狗的,他有钱,给了聘礼两万块,我不嫁母亲 跳了两次河。” 兵无言。 小琪说:“我是爱你的,一直爱你,我也知道你喜欢我,你还同意的话,我
跟大狗离婚,跟你结婚。” 兵无言。 小琪见兵不说话,出去了,俄顷,小琪走了回来,她手里除了抱着一个孩子 外,还多了一只风铃。 小琪说:“这风铃是你以前送给我的,这两年我一直把它挂在门口。” 兵看见风铃,开口了。“你现在来还我风铃,是吗?” 小琪摇头。“我刚才说了,你还同意的话,我跟大狗离,跟你结婚。这事,你 不要急于回答我,你考虑,同意的话,把风铃挂在你门口,我看见了风铃,会来 找你。 小琪说着放下风铃走了 屋里剩下一个兵。 兵呆着,许久许久,后来兵拿起风铃,在手里晃动,于是有丁零丁零的声音 在屋里响起,小琪住在隔壁,听得到风铃声,她跑出来,抬头往他门口看 他眼里潸然泪下。 兵回部队时,也没把风铃挂在门口,兵把风铃带走了。回连队后,兵把风铃 挂在营房门口,是大西北,风大,风铃整天在门口丁零丁零地响,兵没事时,呆 呆地看着,还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门口了,你看到了吗?” 军营里挂一个风铃,起先让兵们觉得好玩,久了,兵们烦了,觉得丁零丁零的 声音很吵人,于是让兵拿下,兵拿下来,把风铃放好,但没事时,兵会把风铃拿 出来,兵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坐下来,然后把风铃在胸前晃动,让风铃丁零丁零 地响,还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心口了,你看到了吗?” 小琪看不到,兵把风铃挂在心口也罢,门口也罢,小琪都看不到,小琪只看得 见他的家门口,那儿没有风铃。 两年后兵退伍了。 这回,小琪没有来看兵,兵问人家,小琪呢,怎么不见,人家说小琪老公找 个更年轻的女人,把小琪离了 兵沉默起来。隔天,兵把风铃挂在门口。 小琪没来。 兵便看着风铃发呆,在心里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门口了,你看到了吗?” 有风吹来,风铃丁零丁零地响,兵听了,又在心里说:“小琪,风铃在响哩 你听到了吗 小琪听到了,也看到了,但她一动不动抱一个孩子坐在屋里,没出来 隔天,兵找上门去。 兵去之前,把风铃取了下来,然后放在胸前,同时用手晃动着,于是在风铃 丁零的响声中,兵走进了小琪屋里 小琪见了兵,把头勾下,然后说:“我现在被人遗弃了,你还来做什么?” 兵说:“来告诉你,我不但把风铃挂在门口了,还挂在心上了。”说着,兵又把 手中的风铃晃起来,抱在小琪手里的孩子,4岁了,会说话,听见风铃响,孩子 把一只手伸出来,还说:“妈妈我 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琪抱着孩子来看兵时,热热闹闹的一屋子人旋即离去,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故 事的展开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波澜有起伏的
跟大狗离婚,跟你结婚。” 兵无言。 小琪见兵不说话,出去了,俄顷,小琪走了回来,她手里除了抱着一个孩子 外,还多了一只风铃。 小琪说:“这风铃是你以前送给我的,这两年我一直把它挂在门口。” 兵看见风铃,开口了。“你现在来还我风铃,是吗?” 小琪摇头。“我刚才说了,你还同意的话,我跟大狗离,跟你结婚。这事,你 不要急于回答我,你考虑,同意的话,把风铃挂在你门口,我看见了风铃,会来 找你。” 小琪说着放下风铃走了。 屋里剩下一个兵。 兵呆着,许久许久,后来兵拿起风铃,在手里晃动,于是有丁零丁零的声音 在屋里响起,小琪住在隔壁,听得到风铃声,她跑出来,抬头往他门口看。 他眼里潸然泪下。 兵回部队时,也没把风铃挂在门口,兵把风铃带走了。回连队后,兵把风铃 挂在营房门口,是大西北,风大,风铃整天在门口丁零丁零地响,兵没事时,呆 呆地看着,还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门口了,你看到了吗?” 军营里挂一个风铃,起先让兵们觉得好玩,久了,兵们烦了,觉得丁零丁零的 声音很吵人,于是让兵拿下,兵拿下来,把风铃放好,但没事时,兵会把风铃拿 出来,兵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坐下来,然后把风铃在胸前晃动,让风铃丁零丁零 地响,还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心口了,你看到了吗?” 小琪看不到,兵把风铃挂在心口也罢,门口也罢,小琪都看不到,小琪只看得 见他的家门口,那儿没有风铃。 两年后兵退伍了。 这回,小琪没有来看兵,兵问人家,小琪呢,怎么不见,人家说小琪老公找 一个更年轻的女人,把小琪离了。 兵沉默起来。隔天,兵把风铃挂在门口。 小琪没来。 兵便看着风铃发呆,在心里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门口了,你看到了吗?” 有风吹来,风铃丁零丁零地响,兵听了,又在心里说:“小琪,风铃在响哩, 你听到了吗?” 小琪听到了,也看到了,但她一动不动抱一个孩子坐在屋里,没出来。 隔天,兵找上门去。 兵去之前,把风铃取了下来,然后放在胸前,同时用手晃动着,于是在风铃 丁零的响声中,兵走进了小琪屋里。 小琪见了兵,把头勾下,然后说:“我现在被人遗弃了,你还来做什么?” 兵说:“来告诉你,我不但把风铃挂在门口了,还挂在心上了。”说着,兵又把 手中的风铃晃起来,抱在小琪手里的孩子,4 岁了,会说话,听见风铃响,孩子 把一只手伸出来,还说:“妈妈我 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小琪抱着孩子来看兵时,热热闹闹的一屋子人旋即离去,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故 事的展开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波澜有起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