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市一高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禹益审题人:李永艳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 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査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 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 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 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 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 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 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 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 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 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 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 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 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 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 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 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 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 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 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 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 的复兴与拓展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 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 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 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 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
驻市一高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禹益 审题人:李永艳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 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 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 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 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 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 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 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 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 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 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 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201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 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 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 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 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 离可比海运缩短 9000 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 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 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 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 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 的复兴与拓展。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 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 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 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 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
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 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 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 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 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摘编自《人民论坛#8226学术前沿》)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它是中原王 朝搭建起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 B.开辟“丝绸之路”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不仅出于贸易目的,也为了巩固北方 边界的安全。 C.“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十分曲折,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 质转运的任务 D.由德国科学家命名的“丝绸之路ˆ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前, 中亚人已经通过这条路进行竹制品和纺织品的贸易活动 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3分) A.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两端是欧 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 B.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前 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C.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 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 D.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 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 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 B.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 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 C.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 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 D.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所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 上优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失乐园 师陀 ①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至少在我们乡下是如此:端午不喝雄黄酒, 仲秋不赏月,除却上坟照例烧化纸钱外,大抵与平日无异。只有上元节,孩子们 得到一只花纸糊的灯笼已喜出望外,间或有人肯破费买两筒小号“花子”放放,简 直要动员全村上下了。这村子小而穷,从不曾有大事件值得记述;它一年到头都 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
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 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 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 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 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摘编自《人民论坛#8226 学术前沿》)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它是中原王 朝搭建起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 B.开辟“丝绸之路”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不仅出于贸易目的,也为了巩固北方 边界的安全。 C.“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十分曲折,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 质转运的任务。 D.由德国科学家命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前, 中亚人已经通过这条路进行竹制品和纺织品的贸易活动。 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 )(3 分) A.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两端是欧 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 B.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前 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C.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 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 D.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 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 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 B.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 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 C.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 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 D.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所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 上优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失 乐 园 师 陀 ①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至少在我们乡下是如此:端午不喝雄黄酒, 仲秋不赏月,除却上坟照例烧化纸钱外,大抵与平日无异。只有上元节,孩子们 得到一只花纸糊的灯笼已喜出望外,间或有人肯破费买两筒小号“花子”放放,简 直要动员全村上下了。这村子小而穷,从不曾有大事件值得记述;它一年到头都 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
②然而孩子们正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到身上,让时光白白 逝去。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那就是禾场。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 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晚饭后就热闹起来了。此刻,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 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禾场一被孩子们占领,就绝不会再是简单的了。他们也 会翻出许多花样。其中有一种叫做“老鳖晒盖”,是要四个人前后左右四角站正, 个人上去,脚蹬住后两人的肩膀,手抓住前两人的肩膀,一气向前跑去的,有 些类似叠罗汉。还有多种是摆起阵势,双方一问一答,然后以力量的盛衰决胜负 的。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 添上一抹生气。 ③自然,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缀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 恶,他们只知道娱乐。乡野的各种玩法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不曾作过估计,但和 学校里规定的一比,也不逊色。即便这野蛮的玩法也要失去,岂不是大可哀哉? ④我失去乐园是因为父亲送我进学校,随后他故去了,我也到了成年,便不得不 按一般成年人那样去生活,所以是极其平常的。倘若仍跑到那叫做乐园的禾场上, 参进那小小的队伍中去,纵然是月下的夜间,恐怕也要引起不平常的反响的吧。 我已经不是孩子。有时坐下来好久,明明对着纸壁,却看见一群孩子在捉捕,在 逃避,在吵闹,而且连唿哨也听见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哀伤便一一来了 ⑤前年偶尔因着变故回到家里,第一个想起的便是禾场上的乐园。那是一个初冬 的夜晚,天气还不很冷,一地好月光,连树木也都照得像童话中才应有的;想来 场上一定太热闹,该藉以温一温旧梦。可是禾场上一个人影也看不见,连吵闹声 唿哨声像一起被冷然的月光扫去了个干净。街上呢,也看不见有人似的东西活 ⑥那些“无有家教”的孩子呢?当然不会绝种的,那么有事情?也不至于都这般凑 巧。然而第二天事情却弄明白了。在土谷庙前,我看见一个孩子,十一二岁光景, 瘦小身量,面容枯槁。他昂首眺望着原野,正悠然地吸着烟。虽然他并不留神四 近,然而任谁也会感动的吧:模样是那样像一个流氓,一个盼望着故土的水手, 可是不更像一个大人吗? ⑦暴力起初仅及于大人,孩子还只间接受到影响,渐渐的连大人也不够填满那贪 婪的肠胃时,这恶毒的网也就捕罗起孩子。本来还只是该嬉戏的孩童,已被残害 去天真,被轧去一切快乐,逼着不得不负担起成年人的任务和忧愁。我们的“天 才”呢?哪里去了 ⑧这话离我当孩时只不过八九年光景,似乎不算怎样长久,然而八九年间已有过 这样一番大的变动,孩子们就连那样不大高明的乐园也一并失去了。现在又是将 近三年,孩子们怎样了呢,谁知道? (选自1937年3月版《黄花苔》,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写乡下人的生活状况,渲染了冷寂的氛围,暗示了社会环境,与下文 孩子们在“乐园”的热闹形成对比,反衬了“乐园”的美好 B.文章线索清晰,扣住“乐园”展开,由农村禾场上的乐园写到“我”失去乐园 怀想乐园,再写到失去乐园后孩子们的惨状和作者的忧伤 C.文章语言质朴,却善用细节表现思想,如文中写“老鳖晒盖”游戏,就体现了 孩子们的天真、童趣及玩乐的天性,也映衬了乡村的热闹。 D.第④段写“我”失去乐园的原因,表达了人生的哀伤:失去亲人的哀痛,美好 童年逐渐远去的悲伤,还有必须按照成人平常地生活的无奈
②然而孩子们正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到身上,让时光白白 逝去。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那就是禾场。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 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晚饭后就热闹起来了。此刻,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 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禾场一被孩子们占领,就绝不会再是简单的了。他们也 会翻出许多花样。其中有一种叫做“老鳖晒盖”,是要四个人前后左右四角站正, 一个人上去,脚蹬住后两人的肩膀,手抓住前两人的肩膀,一气向前跑去的,有 些类似叠罗汉。还有多种是摆起阵势,双方一问一答,然后以力量的盛衰决胜负 的。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 添上一抹生气。 ③自然,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缀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 恶,他们只知道娱乐。乡野的各种玩法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不曾作过估计,但和 学校里规定的一比,也不逊色。即便这野蛮的玩法也要失去,岂不是大可哀哉? ④我失去乐园是因为父亲送我进学校,随后他故去了,我也到了成年,便不得不 按一般成年人那样去生活,所以是极其平常的。倘若仍跑到那叫做乐园的禾场上, 参进那小小的队伍中去,纵然是月下的夜间,恐怕也要引起不平常的反响的吧。 我已经不是孩子。有时坐下来好久,明明对着纸壁,却看见一群孩子在捉捕,在 逃避,在吵闹,而且连唿哨也听见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哀伤便一一来了。 ⑤前年偶尔因着变故回到家里,第一个想起的便是禾场上的乐园。那是一个初冬 的夜晚,天气还不很冷,一地好月光,连树木也都照得像童话中才应有的;想来 场上一定太热闹,该藉以温一温旧梦。可是禾场上一个人影也看不见,连吵闹声、 唿哨声像一起被冷然的月光扫去了个干净。街上呢,也看不见有人似的东西活 动。 ⑥那些“无有家教”的孩子呢?当然不会绝种的,那么有事情?也不至于都这般凑 巧。然而第二天事情却弄明白了。在土谷庙前,我看见一个孩子,十一二岁光景, 瘦小身量,面容枯槁。他昂首眺望着原野,正悠然地吸着烟。虽然他并不留神四 近,然而任谁也会感动的吧:模样是那样像一个流氓,一个盼望着故土的水手, 可是不更像一个大人吗? ⑦暴力起初仅及于大人,孩子还只间接受到影响,渐渐的连大人也不够填满那贪 婪的肠胃时,这恶毒的网也就捕罗起孩子。本来还只是该嬉戏的孩童,已被残害 去天真,被轧去一切快乐,逼着不得不负担起成年人的任务和忧愁。我们的“天 才”呢?哪里去了! ⑧这话离我当孩时只不过八九年光景,似乎不算怎样长久,然而八九年间已有过 这样一番大的变动,孩子们就连那样不大高明的乐园也一并失去了。现在又是将 近三年,孩子们怎样了呢,谁知道? (选自 1937 年 3 月版《黄花苔》,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①段写乡下人的生活状况,渲染了冷寂的氛围,暗示了社会环境,与下文 孩子们在“乐园”的热闹形成对比,反衬了“乐园”的美好。 B.文章线索清晰,扣住“乐园”展开,由农村禾场上的乐园写到“我”失去乐园, 怀想乐园,再写到失去乐园后孩子们的惨状和作者的忧伤。 C.文章语言质朴,却善用细节表现思想,如文中写“老鳖晒盖” 游戏,就体现了 孩子们的天真、童趣及玩乐的天性,也映衬了乡村的热闹。 D.第④段写“我”失去乐园的原因,表达了人生的哀伤:失去亲人的哀痛,美好 童年逐渐远去的悲伤,还有必须按照成人平常地生活的无奈
5.文章第②段“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作者为什么这样 说?请简要概括。(5分) 6.文章标题“失乐园”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 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 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 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 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 (摘编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创新指数(2016-2017)》) 材料三: 我国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75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920 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髙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 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 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年,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 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 利拥有量达到98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 韩国《产业日报》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 研发力度的氛围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 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4298家众创空间、3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 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19家国家自创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 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1位》《大数据 观察#8226专利支撑创新发展》) 材料四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 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墨子“传信 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创新与 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 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硏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 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 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 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国家
5. 文章第②段 “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作者为什么这样 说?请简要概括。(5 分) 6. 文章标题“失乐园” 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 11,规模跃居世界 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 52.2 提高到 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 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 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日均新设企业由 5 千多户增加到 1 万 6 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 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 志。 (摘编自《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创新指数(2016-2017)》) 材料三: 我国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 年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 1.75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 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 920 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 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 2012 年的世界第 20 位升至 2017 年的第 17 位。 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 年,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 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 利拥有量达到 9.8 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 32.7 万件,同比增长 8.2。 韩国《产业日报》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 研发力度的氛围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 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4298 家众创空间、3255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 400 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 19 家国家自创区和 156 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 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 1 位》《大数据 观察#8226 专利支撑创新发展》) 材料四: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 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墨子“传信”、 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创新与 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 7100 万人,研发人员超过 535 万人,跃 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 “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 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 110 万,是前 30 年回 国人数的 3 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国家
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 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 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以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 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査制度、自由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也在加快建 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加 (摘编自陈芳、余晓洁、胡喆《科技成果“井喷”: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5年与2000年相比,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日本在大幅减少, 而中韩两国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B.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 由522提高到57.5。 C.材料二显示,中韩日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 次数占世界比重呈正相关。 D.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与社会发展 加速融合,织就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我国人工智能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 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B.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使得 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日趋完善。 C.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表 明我国有突出的知识创新 D.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 新动能,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E.“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增 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9.为什么我国创新水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4 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少时,日记书数千言。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 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其梯,俾诵读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成 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狷直忤物,十年不调。会修辽、金、宋三史 时,维桢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官欧阳元功读且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 此矣。”将荐之而不果,转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学提举,未上,会兵乱, 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累招之,不赴,遣其弟士信咨访之,因撰五论,具 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又忤达识丞相,徙居松江之 上,海内缙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酒酣以往,笔墨横飞。或 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 自倚凤琶和之。宾客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太祖召诸儒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 桢谢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复遣有司敦促,赋《老客妇
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 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 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以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 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自由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也在加快建 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加。 (摘编自陈芳、余晓洁、胡喆《科技成果“井喷”: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15 年与 2000 年相比,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日本在大幅减少, 而中韩两国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B.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 由 52.2 提高到 57.5。 C.材料二显示,中韩日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 次数占世界比重呈正相关。 D.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与社会发展 加速融合,织就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我国人工智能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 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B.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使得 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日趋完善。 C.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表 明我国有突出的知识创新。 D.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 新动能,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E.“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增 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9.为什么我国创新水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 4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少时,日记书数千言。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 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其梯,俾诵读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成 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狷直忤物,十年不调。会修辽、金、宋三史 时,维桢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官欧阳元功读且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 此矣。”将荐之而不果,转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学提举,未上,会兵乱, 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累招之,不赴,遣其弟士信咨访之,因撰五论,具 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又忤达识丞相,徙居松江之 上,海内缙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酒酣以往,笔墨横飞。或 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 自倚凤琶和之。宾客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太祖召诸儒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 桢谢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复遣有司敦促,赋《老客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