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市一高2017-2018学年下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潘云生审核人:李中华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 AlphaGo)”,5月将来到中 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 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國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 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 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 至取代人的各种鲁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 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 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 生活的第一代人”。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 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 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 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遑遥的技术 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 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彩《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 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 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远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 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 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 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拥有全 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 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 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搭建 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 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站在同一起跑,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 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 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教挑战和变化。“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是创造未来”,人工 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选自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高一语文第1页共八页
高一语文 第1页 共八页 驻市一高 2017-2018 学年下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潘云生 审核人:李中华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 月将来到中 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 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 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 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 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 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 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 生活的第一代人”。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 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从 1956 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 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 61 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 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 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 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 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 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 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 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 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拥有全 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 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 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搭建 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 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 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 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是创造未来”,人工 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选自 2017 年 4 月 17 日《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3分) A.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 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 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C.虽然人工智能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 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 D.人工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 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 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 B.文章论述了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的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认为 中国一定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C.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述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 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 D.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的前提,也是中国 发展人工智能的理论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 者多着重其理想色彩。 B.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 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 C.人工智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 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D.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 的人工智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 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含前植这两种树呢?答隶是:“以遗子孙 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 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恳泽和紫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 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 的家族长者,儕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繚于树。有祖必有根, 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挥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 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 哭闹,祖母便将房粱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 高一语文第2页共八页
高一语文 第2页 共八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3 分) A. 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 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 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 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C. 虽然人工智能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 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 D. 人工智能在上世纪 90 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 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 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 B. 文章论述了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的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认为 中国一定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C. 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述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 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 D. 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的前提,也是中国 发展人工智能的理论依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 者多着重其理想色彩。 B. 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 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 C. 人工智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 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D. 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 的人工智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 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 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 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 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 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 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 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 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
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 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 掌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 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莱生槐花、榆钱、榫叶、杨穗都是 好食树。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 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高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 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 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 放入绸緞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l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 窸憝窣寧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羹厮磨, 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 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么 “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 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 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 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 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 有我们的指紋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掌爬的身彩。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 法一一象征 B.“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 园与树密不可分 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 人生的祝福期盼 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 5.联系文章简要概述哪些内容能体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的内涵(5分)。 6.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请试着结合文章探究(6分) 高一语文第3页共八页
高一语文 第3页 共八页 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 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 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 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 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 ,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 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 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 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 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 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 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 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 “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 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 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 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 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 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 法——象征。 B.“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 园与树密不可分。 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 人生的祝福期盼。 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 之一。 5. 联系文章,简要概述哪些内容能体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的内涵(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请试着结合文章探究(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村料一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 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 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随着信 惠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 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 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 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 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 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了牛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課 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 村料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 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 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 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 的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由语 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 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 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 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 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 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风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 村料三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堂工作成鲼显着。近日,教育部、国家语 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 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 种意识”。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江 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的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 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虛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 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 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 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 书法教育监管小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 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資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 职教师的“入职名颕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 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 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卢中南说,从教 高一语文第4页共八页
高一语文 第4页 共八页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 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 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 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 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 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 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 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 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 业委员会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 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 年 10 月 25 日 12 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 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 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 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 的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 18.77%,由语 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 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 25.6%,没有配备书 法教师的占 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 出来,高达 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 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 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 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 年 1 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 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 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 种意识”。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江 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 35 所中小学抽样的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 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 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 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 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 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 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 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 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 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卢中南说,从教
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 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提出“书法进课堂”、材料二提出书法教师人才 缺乏的问题,材料三则对“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提出建议。 B.三则材料对比,各有千秋,材料二的数据统计更详细一些;材料一权威性更强, 材料三提出的措施更具体 C.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 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预言中国人的 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 迫在眉睫,当务之急,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 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 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 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 E.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重视,更透露了中小学生对书法教育强 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4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杜,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 第,因困长安。 天宝十三載,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 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 臣怒、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 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 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 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鄘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 年,亡走风翔上谒,拜右拾遣。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 鲡,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 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采委而 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 高一语文第5页共八页
高一语文 第5页 共八页 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 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 年 03 月 06 日 7 版,有删改)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提出“书法进课堂”、材料二提出书法教师人才 缺乏的问题,材料三则对“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提出建议。 B.三则材料对比,各有千秋,材料二的数据统计更详细一些;材料一权威性更强, 材料三提出的措施更具体。 C.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 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预言中国人的 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5 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 迫在眉睫,当务之急,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 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 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 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 E.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重视,更透露了中小学生对书法教育强 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 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 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 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 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 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 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 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 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 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 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