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 ● 工业微生物育种学 (第四版》 施巧琴吴松刚主编 晋里韩举女:祛
编写人员名单 主编 施巧琴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 吴松刚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 编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明兹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 李惠珍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 杨建国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吴伟斌麦丹生物集团(福州)生物工程研究院 吴松刚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 林俊福州大学应用基因组学研究所 林跃鑫宁德师范学院 郑毅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 施巧琴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 施碧红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 黄钦耿麦丹生物集团(福州)生物工程研究院
第三版序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自然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制约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 大问题,全球把目光投向了工业生物技术,继医药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后,工业生物技术 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生物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其最大亮点在于通过工业微生物的生物 转化和生物催化,建立生物炼制技术体系,形成绿色和清洁的生产工艺,生产出各种生物化合 物、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 选育和构建工业微生物优良菌株是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前提,没有优良的工业微 生物菌种,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就寸步难行。因此,工业微生物育种是工业生物技术最为关键的 技术,也是生物工程学家最为关注的生物技术领域之一。 福建师范大学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施巧琴教授和吴松刚教授主编的《工业微 生物育种学》(第三版),是在已大量发行的第二版基础上,根据广大读者和出版者的要求,增补 了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前沿技术,包括:工业微生物基因组改组育种、工业微生物分子定向进化 育种及工业微生物学高通量筛选技术等章节,还补充了诸多应用实例,使该书更能反映近年来 工业微生物育种的最新技术。该书第三版系统地保留了前二版的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实例、原 理与应用有机融合的优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除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类教材外,还深受生 物技术研究单位以及工厂企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使他们在研发和生产过程 中受益。 该书是目前我国工业微生物育种领域的一部好书,我乐之为其作序,我深信该书的再版 定能进一步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将对我国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吗女认 于上海交通大学 2008年10月
第二版序 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使愈来愈多的产品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来生产,工业微生物菌种无疑 是生物技术产品生产的关键。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不仅可提高目的物的产量,使目的物产 量上百倍上千倍的提高,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还可 简化工艺,诚少副产物,提高产品质量,改变有效成分组成,甚至获得活性更高的新组分,因此 工业微生物育种深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由施巧琴,吴松刚教授编著的《工业微生物育种学》一书第一版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工业微 生物育种工作者的欢迎,作者不仅论述了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本理论,而且还通过许多育种的 实例介绍育种的技术路线和选育的具体方法,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有很好的实用性,使该书不 仅成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而且也是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工业微生物育种 的科技人员的重要参考书。该书第一版出版10年来已经为我国工业微生物的发展、提高我国 生物技术产品的经济效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深信:施巧琴、吴松刚教授在近年来工业微生 物育种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再版该书,将受到我国新一代工业微生物育种工作者和广大读者 的欢迎,也必将对我国工业微生物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工业微生物产业的经济效益起很大 的作用。 忧富切 2002年11月20日
第一版序 我国利用微生物酿造各种食品已有数千年历史,闻名于世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发 酵。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但传统酿造得到改良,而且新兴了抗生素、酶制剂、氨基酸、有机酸、核 酸类物质、酒精、甾体激素、维生素、赤霉素等发酵工业,形成了工业微生物的新体系。笔者20 世纪70年代以来亲历其事,深知近代工业微生物发展的原因所在。 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所取得的成就,对微生物工业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例 如,1929年,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后,通过菌种选育,使发酵单位提高1000倍以上。1955 年,日本首先发现谷氨酸产生菌,实现了发酵法生产味精,再经选育,可以产生赖氨酸、苏氨酸 发酵产品。1981年,吴松刚教授从我国土壤中分离出灰黄霉素野生型菌株4541,经耐前体抗 性选育,获得D756变株。短短6年,发酵单位提高60倍以上,跃居世界领先水平。这都说明 工业微生物育种的重要性。 工业微生物育种到目前为止,仍是以使用物理诱变、化学诱变或两者复合诱变的诱变育种 作为最主要的方法,原生质体融合方法较为简便,已为工业微生物育种工作者所通用。体外基 因重组方法虽为先进的定向育种,但目前应用此法选育菌种尚在积极研究之中。 福建师范大学微生物工程研究所吴松刚教授和施巧琴教授有鉴于此,在多年来讲授工业 微生物育种学基础上,结合他们自己的科研实践和科研论文,编写成这本《工业微生物育种 学》。该书理论与实践并重,方法与实例并重,重点阐述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代谢控制育种这 三大育种原理和技术。该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的教科书,又可作为工业微生物生产厂家和科 研单位的参考书,笔者深信此书的出版发行,对我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发展将起促进的作用。 是为序。 九十二叟 陈驹声 写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工程系 199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