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态度的改变 1)什么的态度 2)态度改变的模式 劝说情境模式 (1)外部刺激 (2)目标靶 (3)中介过程 (4)结果
• 3.1.6 态度的改变 1)什么的态度 2)态度改变的模式: 劝说情境模式 (1)外部刺激 (2)目标靶 (3)中介过程 (4)结果
3.1.6态度的改变 外部效 果 劝说者 可仁 态度改变 可爱 目标祀 中介过程 沟通 承话 信息学习 防注射 蝼情迁移 ·人格因素 符机制 恐惧唤起 反吸 ·信息贬损 情境 掩盖扣绝 强化作用 预先警告 分心 图3-2劝说情境模式
图3-2 劝说情境模式 ▪ 3.1.6 态度的改变
专栏3-2经典研究:恐惧唤起与态度改变 些研究者发现恐惧唤起有助于引起态度的改变。戴伯斯和利文萨尔(. Da bbs&H. Leventhal|)曾经作了一个实验研究。他们向一些大学生进行有关注射破伤风疫苗的劝说, 被试被分为三组:高恐惧唤起组,被告知破伤风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致命的疾病;低恐惧唤起 组,被告知破伤风的严重性,但不像高恐惧唤起组所说的那么可怕;控制组,几乎不唤起被 试的恐惧。结果表明,一个月之后高恐惧组有22%的人去注射了疫苗,低恐惧组有13%的 人注射,控制组只有6%的人进行了注射。由此可见,唤起的恐惧水平越高,就越容易引起 态度改变。 也有一些研究者发现低度恐惧甚至是无恐惧唤起的情况对被劝说者更有说服力。例如 贾尼斯(I. Janis)等人做了一个研究,通过一场电影劝说被试一天刷三次牙的重要性。被试 被分为三组:高恐惧唤起组会看到严重龋齿、牙龈溃烂等恐怖的画面;中恐惧唤起组被告知 牙病的严重性,但没有看到恐怖的画面;无恐惧组看到的是健康牙齿的画面。结果发现,高 恐惧组对呈现的画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并赞同影片中的观点,但一周之后,无恐惧组的行 为改变最明显。研究者们认为,恐惧唤起对态度改变的作用还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问题性 质、目标靶卷入水平等。当目标靶卷入水平较浅时,较大的恐惧唤起能引起较大的态度改变: 但如果卷入水平较深,有时反而会引起目标靶的逆反心理,抵制劝说 于是另外一些研究者试图发现恐惧唤起与态度改变之间的影响因素。罗杰斯(R. Rogers)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恐惧唤起是否能引起态度改变,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1) 事件的有害性:(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处理的有效性。这三个因素越高,越容易引 起态度改变
• 专栏3-2 经典研究:恐惧唤起与态度改变 一些研究者发现恐惧唤起有助于引起态度的改变。戴伯斯和利文萨尔(J. Dabbs & H. Leventhal)曾经作了一个实验研究。他们向一些大学生进行有关注射破伤风疫苗的劝说, 被试被分为三组:高恐惧唤起组,被告知破伤风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致命的疾病;低恐惧唤起 组,被告知破伤风的严重性,但不像高恐惧唤起组所说的那么可怕;控制组,几乎不唤起被 试的恐惧。结果表明,一个月之后高恐惧组有22%的人去注射了疫苗,低恐惧组有13%的 人注射,控制组只有6%的人进行了注射。由此可见,唤起的恐惧水平越高,就越容易引起 态度改变。 也有一些研究者发现低度恐惧甚至是无恐惧唤起的情况对被劝说者更有说服力。例如, 贾尼斯(I.Janis)等人做了一个研究,通过一场电影劝说被试一天刷三次牙的重要性。被试 被分为三组:高恐惧唤起组会看到严重龋齿、牙龈溃烂等恐怖的画面;中恐惧唤起组被告知 牙病的严重性,但没有看到恐怖的画面;无恐惧组看到的是健康牙齿的画面。结果发现,高 恐惧组对呈现的画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并赞同影片中的观点,但一周之后,无恐惧组的行 为改变最明显。研究者们认为,恐惧唤起对态度改变的作用还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问题性 质、目标靶卷入水平等。当目标靶卷入水平较浅时,较大的恐惧唤起能引起较大的态度改变; 但如果卷入水平较深,有时反而会引起目标靶的逆反心理,抵制劝说。 于是另外一些研究者试图发现恐惧唤起与态度改变之间的影响因素。罗杰斯(R. Rogers)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恐惧唤起是否能引起态度改变,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1) 事件的有害性;(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处理的有效性。这三个因素越高,越容易引 起态度改变
专栏3-3经典研究:承诺与态度改变 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和杰勒德( M Deutsch& H Gerard)做了一个非 常著名的实验。他们首先要求被试对某件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最初的 态度。这些被试分别面对四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被试只需做出自己的判 断,不用通过任何方式将自己的判断表达出来,称之为“无承诺组”;第二种情 况,要求被试把自己的意见写在一块儿童玩具写字板上,这种写字板上面是一层 透明纸,揭起来之后写在上面的字就会消失,这组称之为“弱私下承诺组”;第 三种情况,要求被试把自己的意见写在一张纸上,并告知他们这张纸是要被收上 去的,但他们不必签名,这组称之为“强私下承诺组”;第四种情况,要求被试 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一张纸上,并签上名字,而且告知他们这张纸是要被收上去的, 这组称之为“公开承诺组”。然后请代表群体压力的许多假被试发表一致的意见 再由这些真正的被试发表意见。四组被试改变自己最初态度的百分比如下: ◆无承诺组:24.7%; ◆弱私下承诺组(写字板):16.3% ◆强私下承诺组(写字纸):5.7% ◆公开承诺组:5.7% 从上面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没有将自己的意见表明出来,即没有做出承诺的 组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而改变自己最初态度的百分比最高;在写字板上写下自己 意见的一组虽然知道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但还是由于做出了一定的承诺而使得受 群体压力改变自己最初态度的百分比减小;而做出了公开承诺或比较强的私下承 诺的二组,非常倾向于坚持自己最初的意见,较少做出态度改变
• 专栏3-3 经典研究:承诺与态度改变 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和杰勒德(M Deutsch & H Gerard)做了一个非 常著名的实验。他们首先要求被试对某件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最初的 态度。这些被试分别面对四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被试只需做出自己的判 断,不用通过任何方式将自己的判断表达出来,称之为“无承诺组”;第二种情 况,要求被试把自己的意见写在一块儿童玩具写字板上,这种写字板上面是一层 透明纸,揭起来之后写在上面的字就会消失,这组称之为“弱私下承诺组”;第 三种情况,要求被试把自己的意见写在一张纸上,并告知他们这张纸是要被收上 去的,但他们不必签名,这组称之为“强私下承诺组”;第四种情况,要求被试 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一张纸上,并签上名字,而且告知他们这张纸是要被收上去的, 这组称之为“公开承诺组”。然后请代表群体压力的许多假被试发表一致的意见, 再由这些真正的被试发表意见。四组被试改变自己最初态度的百分比如下: ◆无承诺组:24.7%; ◆弱私下承诺组(写字板):16.3%; ◆强私下承诺组(写字纸):5.7%; ◆公开承诺组:5.7%。 从上面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没有将自己的意见表明出来,即没有做出承诺的一 组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而改变自己最初态度的百分比最高;在写字板上写下自己 意见的一组虽然知道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但还是由于做出了一定的承诺而使得受 群体压力改变自己最初态度的百分比减小;而做出了公开承诺或比较强的私下承 诺的二组,非常倾向于坚持自己最初的意见,较少做出态度改变
3.2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 3.2.1 对工作的态度
• 3.2.1 对工作的态度 ▪ 3.2 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