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因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荔月回。 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 答 (2)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答 答案及解析 1.【解析】《过勤政楼》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咏史名篇之一。此诗讽刺唐玄宗 徒好勤政之名,后期只顾享乐而误国,千秋节、承露囊之类都成了千秋话柄。解 答本题时,应结合注释和诗中关键词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从“名空 在”“世已无”“紫苔”等词上看,该诗属讽刺朝政、怀古伤今题材的诗,基于 此可分析作者的感情。该诗的表现手法,诗的前两句中“千秋佳节”“承露丝 囊”分别“名空在”“世已无”,这就形成了古今对比,后两句的“紫苔偏称 意”又与勤政楼的荒凉形成对比。因此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以上分析 可知。 【答案】(1)感昔伤今(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 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的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 (2)对比(反衬)。一二句主要以勤政楼此刻的衰败冷清与当年之繁华热闹相对比。 后两句主要是苔藓的繁盛与勤政楼的衰败荒凉相对比
南海旅次 曹 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因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荔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过勤政楼》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咏史名篇之一。此诗讽刺唐玄宗 徒好勤政之名,后期只顾享乐而误国,千秋节、承露囊之类都成了千秋话柄。解 答本题时,应结合注释和诗中关键词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从“名空 在”“世已无”“紫苔”等词上看,该诗属讽刺朝政、怀古伤今题材的诗,基于 此可分析作者的感情。该诗的表现手法,诗的前两句中“千秋佳节”“承露丝 囊”分别“名空在”“世已无”,这就形成了古今对比,后两句的“紫苔偏称 意”又与勤政楼的荒凉形成对比。因此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以上分析 可知。 【答案】 (1)感昔伤今(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 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的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 (2)对比(反衬)。一二句主要以勤政楼此刻的衰败冷清与当年之繁华热闹相对比。 后两句主要是苔藓的繁盛与勤政楼的衰败荒凉相对比
2.【解析】这是一首记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作者在这首诗中,虽然也写 了一些较为生动的景物,但其着眼点仍在于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所谓“水心云 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多么闲静幽雅,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因此 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 快乐。此诗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答案】(1)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诗人用淙淙的 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 闲的情绪。 (2)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 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 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 计得失的淡泊情怀。 3.【解析】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 居佳境,别有洞天。山中白云常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而此处 无人与王昌龄作伴,才显其云之孤。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 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末联写“鸾鹤群”,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亦”字是说诗人自己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 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景色,赞 颂了王昌龄的清髙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髙尚情趣。第(1)题,前三联写隐居情趣, 表明归隐的心志。 【答案】(1)隐居者有清高的人生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从其 屋前有松、屋边种花、院里莳药可以看出来。诗人对王昌龄的隐居很认可并表示 自己也将归隐。 (2)白云孤,更见隐者之清高。清人徐增说:“唯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 孤也。”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孤云,也可见隐者之飘逸自由,无拘无束。) 4.【解析】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 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 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 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 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 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答案】(1)孟诗语言平淡,但内涵丰富。这几句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诗人 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髙所见的寻常景象,描绘出傍晚归来的村人的安闲从容,以及 自然界景物的静谧优美,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之情
2.【解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作者在这首诗中,虽然也写 了一些较为生动的景物,但其着眼点仍在于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所谓“水心云 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多么闲静幽雅,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因此 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 快乐。此诗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答案】 (1)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诗人用淙淙的 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 闲的情绪。 (2)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 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 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 计得失的淡泊情怀。 3.【解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 居佳境,别有洞天。山中白云常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而此处, 无人与王昌龄作伴,才显其云之孤。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 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末联写“鸾鹤群”,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亦”字是说诗人自己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 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景色,赞 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第(1)题,前三联写隐居情趣, 表明归隐的心志。 【答案】 (1)隐居者有清高的人生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从其 屋前有松、屋边种花、院里莳药可以看出来。诗人对王昌龄的隐居很认可并表示 自己也将归隐。 (2)白云孤,更见隐者之清高。清人徐增说:“唯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 孤也。”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孤云,也可见隐者之飘逸自由,无拘无束。) 4.【解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 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 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 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 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 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答案】 (1)孟诗语言平淡,但内涵丰富。这几句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诗人 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描绘出傍晚归来的村人的安闲从容,以及 自然界景物的静谧优美,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