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中2009年高考模拟训练题 高三语文试卷 说明:1.本试卷共6页(1--21题) 2.所有试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朔漠/扑朔迷离盘飧/以飨读者趑趄/趔趄 B、崔嵬/巍然屹立陨石/磨牙吮血欢谑/噱头 C、沽酒/估计价格枯槁/稿酬丰厚庶几/富庶 D、斟酌/真知灼见机杼/毁家纾难旧醅/胚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江河解冻,春意阑珊,熬过一冬的人们惊喜地注视着大地上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黄莺 的鸣唱尤其让他们心醉 B、初上口语课,外国教授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我虽聚精会神,洗耳恭听,但仍不知所 云,一节课下来,身心疲惫,收获甚微。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 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神七”发射和回收是一项要求相当精确的技术,每一个步骤都要认真核对,否则差 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果不堪设想。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悉,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20多年间,青岛市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企 业争创名牌,使青岛实现了从发展名牌产品到发展、创建品牌城市的战略大转移 B、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阶段是一个关键时 期。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导致经济长期 徘徊不前,引发社会动荡,甚至社会倒退。 C、我国农村正步入“第三步”改革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将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改革为核 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改进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某些深层问题 D、南极是一个冰雪的世界。覆盖南极大陆1300万平方公里的冰盖,约占世界总冰量的
吉林一中 2009 年高考模拟训练题 高三语文试卷 说明:1.本试卷共 6 页(1——21 题) 2.所有试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朔.漠/扑朔.迷离 盘飧./以飨.读者 趑趄./趔趄. B、崔嵬./巍.然屹立 陨.石/磨牙吮.血 欢谑./噱.头 C、沽.酒/估.计价格 枯槁./稿.酬丰厚 庶.几/富庶. D、斟酌./真知灼.见 机杼./毁家纾.难 旧醅./胚.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江河解冻,春意阑珊 ....,熬过一冬的人们惊喜地注视着大地上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黄莺 的鸣唱尤其让他们心醉。 B、初上口语课,外国教授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我虽聚精会神,洗耳恭听,但仍不知所 ... 云.,一节课下来,身心疲惫,收获甚微。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 ....,川剧的变脸绝 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神七”发射和回收是一项要求相当精确的技术,每一个步骤都要认真核对,否则差. 之毫厘,谬以千里 ........,后果不堪设想。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悉,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至今的 20 多年间,青岛市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企 业争创名牌,使青岛实现了从发展名牌产品到发展、创建品牌城市的战略大转移。 B、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1000 美元向 3000 美元迈进的阶段是一个关键时 期。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导致经济长期 徘徊不前,引发社会动荡,甚至社会倒退。 C、我国农村正步入“第三步”改革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将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改革为核 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改进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某些深层问题。 D、南极是一个冰雪的世界。覆盖南极大陆 1300 万平方公里的冰盖,约占世界总冰量的
90%左右,是地球上主要的冷源。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不记得有比那天更蔚蓝更清新的黎明了!太阳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 来 使人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 A、山顶的白云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了紫色,最后又发出了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织在一起 C、空气里弥漫着破晓的寒气,草上也蒙盖了灰色的露水 D、它射下了几道微微温暖的光线,像火的带子一般贯穿了整个树林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 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 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 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 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 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 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 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 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 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 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 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 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 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
90%左右,是地球上主要的冷源。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我 不 记得 有比 那天 更蔚 蓝更 清新 的黎 明了 !太 阳刚 从苍 苍的 山巅 后面 露 出 来, ,使人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 A、山顶的白云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了紫色,最后又发出了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织在一起 C、空气里弥漫着破晓的寒气,草上也蒙盖了灰色的露水 D、它射下了几道微微温暖的光线,像火的带子一般贯穿了整个树林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 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 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 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 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 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 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 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 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 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 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 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 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 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
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 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 开元二十一年时己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 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一一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 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 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 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 南)、淅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淅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 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朝以后,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 南、浙北为中心 5、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是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己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
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 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 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 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 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 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 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 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 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朝以后,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 南、浙北为中心。 5、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是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8~10 题
送胡叔才序 王安石 叔才,铜陵大宗,世以赀名。子弟豪者驰骋渔弋为己事,谨者务多辟田以殖其家。先时, 邑之豪子弟有命儒者,耗其千金之产,卒无就。邑豪以为谚,莫肯命儒者,遇儒冠者皆指目 远去,若将逸己然,虽胡氏亦然。独叔才之父母不然,于叔才之幼,捐重币,逆良先生教之。 既壮可以游,资而遣之,无所靳。居数年,朋试于有司,不合而归。邑人之訾者半,窃笑者 半。其父母愈笃,不悔,复资而遣之。 叔才纯孝人也,悱然感父母所以教己之笃,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思显其身以及其亲。 不数年,遂能褒然①为材进士,复朋试于有司,不幸复诎于不己知。不以予愚而从之游,尝 谓予言父母之思,而惭其邑人,不能归。予曰:“归也。夫禄 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 彼贤者道弸②于中,而裸③之以艺,虽无禄与位,其荣者固在也。子之亲,矫群庸而置子于 圣贤之途,可谓不贤乎?或訾或笑而终不悔,不贤者能之乎?今而舍道德而荣禄与位,殆不 其然:然则子之所以荣亲而释惭者,亦多矣。昔之訾者窃笑者,固庸者尔,岂子所宜惭哉? 姑持予言以归,为父母寿,其亦喜无量,于子何如?”因释然寤,治裝而归。予即书其所以 为父母寿者送之云。 注释:①褒然:出众之貌。②弸:充满。③裸:显露。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豪以为谚,莫肯命儒者 谚:借口 B、若将浼己然 浼:沾染,影响 C、资而遣之,无所靳 靳:吝惜 D、不以予愚而从之游 游:出游 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胡叔才的父母“教之笃”的一组是() ①耗其千金之产,卒无就 ②捐重币,逆良先生教之 ③资而遣之,无所靳 ④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 ⑤不悔,复资而遣之 ⑥不予愚而从之游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看似是交代友人胡叔才的家世,重点却是叙述当时重钱利轻学识的世风 B、胡叔才的父母不为世风所染,不惜重金资助他读书,乡人指斥讥笑也不后悔,这的确
送胡叔才序 王安石 叔才,铜陵大宗,世以赀名。子弟豪者驰骋渔弋为己事,谨者务多辟田以殖其家。先时, 邑之豪子弟有命儒者,耗其千金之产,卒无就。邑豪以为谚,莫肯命儒者,遇儒冠者皆指目 远去,若将浼己然,虽胡氏亦然。独叔才之父母不然,于叔才之幼,捐重币,逆良先生教之。 既壮可以游,资而遣之,无所靳。居数年,朋试于有司,不合而归。邑人之訾者半,窃笑者 半。其父母愈笃,不悔,复资而遣之。 叔才纯孝人也,悱然感父母所以教己之笃,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思显其身以及其亲。 不数年,遂能襃然①为材进士,复朋试于有司,不幸复诎于不己知。不以予愚而从之游,尝 谓予言父母之思,而惭其邑人,不能归。予曰:“归也。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 彼贤者道弸②于中,而襮③之以艺,虽无禄与位,其荣者固在也。子之亲,矫群庸而置子于 圣贤之途,可谓不贤乎?或訾或笑而终不悔,不贤者能之乎?今而舍道德而荣禄与位,殆不 其然;然则子之所以荣亲而释惭者,亦多矣。昔之訾者窃笑者,固庸者尔,岂子所宜惭哉? 姑持予言以归,为父母寿,其亦喜无量,于子何如?”因释然寤,治装而归。予即书其所以 为父母寿者送之云。 注释:①襃然:出众之貌。 ②弸:充满。 ③襮:显露。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豪以为谚.,莫肯命儒者 谚:借口 B、若将浼.己然 浼:沾染,影响 C、资而遣之,无所靳. 靳:吝惜 D、不以予愚而从之游. 游:出游 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胡叔才的父母“教之笃”的一组是( ) ①耗其千金之产,卒无就 ②捐重币,逆良先生教之 ③资而遣之,无所靳 ④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 ⑤不悔,复资而遣之 ⑥不予愚而从之游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看似是交代友人胡叔才的家世,重点却是叙述当时重钱利轻学识的世风。 B、胡叔才的父母不为世风所染,不惜重金资助他读书,乡人指斥讥笑也不后悔,这的确
难能可贵 C、胡叔才尽管好学,“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但由于资质的原因,两次都名落孙三。 D、最后,作者借劝说胡叔才回去的机会,阐述了求学以“道”“艺”为本不以“禄”“位 为荣的道理 第二卷共120分 四、(共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思显其身以及其亲。(3分) 译文: (2)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4分) 译文 (3)因释然寤,治装而归。(3分) 译文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是故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 不见复关, 即见复关, (《诗经》 (3)新妇识马声, 知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 (5) ,丘峦崩摧。 ,訇然中开。(《梦游天姥吟留别》)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难能可贵。 C、胡叔才尽管好学,“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但由于资质的原因,两次都名落孙三。 D、最后,作者借劝说胡叔才回去的机会,阐述了求学以“道”“艺”为本不以“禄”“位” 为荣的道理。 第二卷共 120 分 四、(共 23 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思显其身以及其亲。(3 分) 译文: (2)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4 分) 译文: (3)因释然寤,治装而归。(3 分) 译文: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是故 ,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2) ,不见复关, 。即见复关, (《诗经》) (3)新妇识马声, 。 ,知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 (4)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 (5) ,丘峦崩摧。 ,訇然中开。(《梦游天姥吟留别》)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