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州2018年高考仿真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具代表性的 “金句”。美好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绿水青山,是 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它包含了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 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 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翻开《山海经》,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 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多丽的自然世界所瞠目。日本民俗学家伊 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 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 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和心理慰藉, 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 自然造成严重破坏。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 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 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美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 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 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 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 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 众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 具体到日常生活空间,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 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 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棵古树、村头的 那口老井,亦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这些标志性的乡土环境,过去是村落生 活的重要公共空间,如今成为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未来也将成为村落得以保持 的特有景观和文化资源 民间文化折射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逻辑:敬畏自然世界,守护生命底色, 注重生活美学,演化生态叙事。 (选自2017年8月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等就是中国传统的 自然观、宇宙观 B.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以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 想象为起点。 C.人类一方面对自然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另一方面又对神秘且神圣的自然充 满了敬畏。 D.从某种角度说,风水可以看作是人们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 合的外在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吉林省延边州 2018 年高考仿真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具代表性的 “金句”。美好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绿水青山,是 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它包含了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 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 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翻开《山海经》,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 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多丽的自然世界所瞠目。日本民俗学家伊 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 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 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和心理慰藉, 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 自然造成严重破坏。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 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 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美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 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 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 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 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 众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 具体到日常生活空间,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 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 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棵古树、村头的 那口老井,亦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这些标志性的乡土环境,过去是村落生 活的重要公共空间,如今成为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未来也将成为村落得以保持 的特有景观和文化资源。 民间文化折射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逻辑:敬畏自然世界,守护生命底色, 注重生活美学,演化生态叙事。 (选自 2017 年 8 月 4 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等就是中国传统的 自然观、宇宙观。 B.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以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 想象为起点。 C.人类一方面对自然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另一方面又对神秘且神圣的自然充 满了敬畏。 D.从某种角度说,风水可以看作是人们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 合的外在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中“守住青山绿水” 的内涵。 B.文章从正面想象和负面想象两个角度,揭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虔诚仰慕,甚 至敬畏。 C.文章以从古到今的顺序,证实风水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又对现实生活产 生实际作用。 D.文章举乡土环境一例,证明了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占据的分量很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部世界是指与人类的生活空间相对的其余的世界,它与内部世界相对独立、 互为依存。 B.《山海经》把空间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而龙王庙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 界的象征边界。 C.山神庙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而供奉山神和龙王的仪式,体现了人们的 想象。 D.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风水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甚至与帝国 兴亡都有关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那该是一对母子 吧? 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 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弓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 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 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 祈祷似的望着大海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 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 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 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 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 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 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 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 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 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 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 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
A.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中“守住青山绿水” 的内涵。 B.文章从正面想象和负面想象两个角度,揭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虔诚仰慕,甚 至敬畏。 C.文章以从古到今的顺序,证实风水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又对现实生活产 生实际作用。 D.文章举乡土环境一例,证明了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占据的分量很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外部世界是指与人类的生活空间相对的其余的世界,它与内部世界相对独立、 互为依存。 B.《山海经》把空间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而龙王庙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 界的象征边界。 C.山神庙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而供奉山神和龙王的仪式,体现了人们的 想象。 D.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风水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甚至与帝国 兴亡都有关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那该是一对母子 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 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弓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 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 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 祈祷似的望着大海。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 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 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 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 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 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 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 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 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 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 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 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
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 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蕾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 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 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 离去。蕾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 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 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是啊,如果我们对大自然没有怀抱一颗“惊奇之心”,我们身体埋藏的“灯”, 就不会闪亮,这世界就不会诞生那么多优秀的童话,我们在冬夜的炉火旁,也就 没有听神话故事的美好时光了。其实对大自然的“惊奇之心”,不仅孩子应该有 成人也应该有,因为它能持久地生发心灵的彩虹,环绕我们黯淡的人生 蕾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 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 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 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 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 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蕾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 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 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中对“中年男子”和“盲人老妪”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 老妪内心的坚 定和虔诚,为下文做了铺垫。 B.本文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分别比作一盏灯, 生动而形 象地展现了人与世界密切的联系。 C.“听海的心”具体指的是“亲近自然之心”、“热爱自然之心”、“对大自 然的好奇之心”。 D.作者认为,拥有一颗“惊奇之心”,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 幻灭,摆脱 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描绘童年的“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5分) 6.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 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 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 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増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
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 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蕾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 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 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 离去。蕾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 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 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是啊,如果我们对大自然没有怀抱一颗“惊奇之心”,我们身体埋藏的“灯”, 就不会闪亮,这世界就不会诞生那么多优秀的童话,我们在冬夜的炉火旁,也就 没有听神话故事的美好时光了。其实对大自然的“惊奇之心”,不仅孩子应该有, 成人也应该有,因为它能持久地生发心灵的彩虹,环绕我们黯淡的人生。 蕾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 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 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 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 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 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蕾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 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 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中对“中年男子”和“盲人老妪”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 老妪内心的坚 定和虔诚,为下文做了铺垫。 B.本文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分别比作一盏灯, 生动而形 象地展现了人与世界密切的联系。 C.“听海的心”具体指的是“亲近自然之心”、“热爱自然之心”、“对大自 然的好奇之心”。 D.作者认为,拥有一颗“惊奇之心”,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 幻灭,摆脱一 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描绘童年的“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5 分) 6.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 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 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 70 亿吨。目前,全国已有 2/3 的大中城 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 1/4 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 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
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 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 到70%-80%。 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 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 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 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 所需助燃物量大。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 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 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 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 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 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 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 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 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 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 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 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 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 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 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 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 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 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 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 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 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 理的一线曙光。 (取材于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7.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过快,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极高,不 少城市垃圾围城
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 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 到 70%—80%。 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 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 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 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 所需助燃物量大。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 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 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 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 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 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 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 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 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 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 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 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 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自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 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 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 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 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 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 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 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 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 理的一线曙光。 (取材于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7.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过快,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极高,不 少城市垃圾围城
B.基于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思考,一些发达国家通过 焚烧垃圾来发电 C.焚烧垃圾发电对技术要求很高,产生的有毒废气威胁居民生命健康,是发达 国家的无奈选择 D.在发达国家通行的垃圾分类法,出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并 不能够很好地实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现代垃圾不同于传统垃圾,大多数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在自 然界没有可以 降解它们的微生物 B.工业文明造成垃圾问题全面爆发,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状态一一生态文 明或许可以 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C.很多政府联手成立了“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 批判工业文 明,减少垃圾的产生 D.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 圾利用起来, 形成再生资源。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 E.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 产业把回收的垃圾经再循环处理系统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垃圾危机也可变成 商机。 9.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 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武《兵法》。生有神力, 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 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幹募敢战士,飞应募。遣百人伏山下,自领数十骑逼贼垒。 贼出战,飞阳北,贼来追之,伏兵起,先所遣卒擒俊及进和以归 从浩解东京围,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 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 敌大败。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 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飞曰:“阵而后 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 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昋迅自午夲酉犹可-百里 禠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 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汘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拜太尉,继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B.基于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思考,一些发达国家通过 焚烧垃圾来发电。 C.焚烧垃圾发电对技术要求很高,产生的有毒废气威胁居民生命健康,是发达 国家的无奈选择。 D.在发达国家通行的垃圾分类法,出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并 不能够很好地实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现代垃圾不同于传统垃圾,大多数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在自 然界没有可以 降解它们的微生物。 B.工业文明造成垃圾问题全面爆发,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状态——生态文 明或许可以 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C.很多政府联手成立了“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 批判工业文 明,减少垃圾的产生。 D.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 圾利用起来, 形成再生资源。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 E.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 产业把回收的垃圾经再循环处理系统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垃圾危机也可变成 商机。 9.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4 分) 二、古 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 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武《兵法》。生有神力, 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 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敢战士,飞应募。遣百人伏山下,自领数十骑逼贼垒。 贼出战,飞阳北,贼来追之,伏兵起,先所遣卒擒俊及进和以归。 从浩解东京围,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 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 敌大败。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 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飞曰:“阵而后 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 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 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拜太尉,继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