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 2011年高考复习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 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 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 体工整、 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 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 现代文阅读(分,每小题3分)”必考 第I卷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几干年来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 法律与政治是紧密纠缠的共生体,从未像西方社会那样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因此,通过 对“父子一君臣”这一隐喻关系的不断自我确证,个体在家庭中的品行,变成了考察社会 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汉代选拔与培养官员的重要途径就是“举孝底”,即二十万户 中毎年推举—位公认为孝顺父母、行为廉正者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官吏。这种以德取土、以德 治国的系统,直到清代仍是吏治的重要方面。显然,作为家庭伦理规范的“孝”,已作为政 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实际上是国家层面上“忠”的异质同构体。多少功臣名将 失宠后,往往以“不孝”之名获罪杀身。 孝”在周代以前主要是指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与守制。周以后随着儒家的兴起,侍
吉 林 省 2011 年高考复习质量监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 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 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 体工整、 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 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 刀。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孝”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几千年来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 法律与政治是紧密纠缠的共生体,从未像西方社会那样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因此,通过 对“父子—君臣”这一隐喻关系的不断自我确证,个体在家庭中的品行,变成了考察社会 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汉代选拔与培养官员的重要途径就是“举孝底”,即二十万户 中每年推举一位公认为孝顺父母、行为廉正者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官吏。这种以德取士、以德 治国的系统,直到清代仍是吏治的重要方面。显然,作为家庭伦理规范的“孝”,已作为政 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实际上是国家层面上“忠”的异质同构体。多少功臣名将 失宠后,往往以“不孝”之名获罪杀身。 “孝”在周代以前主要是指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与守制。周以后随着儒家的兴起,侍
奉活人的社会议题渐渐压倒了供奉死人的宗教议题。从现实利益上说,对逝者的守制与对老 者的奉养,都要浪费大量劳动力,并不符合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然而,这种“不经 济”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力量,即宣告一种基于“反哺”机制的群体关系的确立。在 个体意义上,孝敬父母本身必然包含着对晚辈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体高度独立,包括从家族和家庭依赖关系中的解放。这 使代际成员的长期共处失去强制性,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体系,最终切断了原 有的“反哺”链条,于是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由于时间上的快节奏和空 间上的流动性,年轻人的自我认同更多来自社会角色尤其是职业角色,家庭日益远离作为国 家缩影和权力纽带的含义。这使“孝”作为—种崇高的政治话语迅速崩溃,还原为日常生活 中的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将“孝”解释为功利性的交易似乎有“庸俗社会学”之嫌,因此有人试图寻求更自然的 心理依据,把它归结为人类的某种普遍情感。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敬畏与顺从,奉养老人 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仅仅根据强烈的审美感情—一“爱”,并不必 然导致“孝”的行为。另一方面,当我们讴歌伟大无私的母爱时,往往忘记了野兽的护崽之 情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它们会为保护幼崽而自不量力地攻击任何目标,不会想什么 养儿防老的问题。 因此,坦然承认“孝”的功利基础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对“孝”进行道貌岸然地掩耳盗 铃和无限绑架。人的感恩之情并非与生俱来,其前提是要有“恩”可感;而当情感内化为道 德习惯时,便拥有了难以抗拒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说到底,“孝”不仅是一种光荣的 美德,而且应当是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 (节选自《当孝道遇上法 律》) 1.下列关于“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奉活人的社会议题渐渐压倒了供奉死人的宗教议题。从现实利益上说,对逝者的守制与对老 者的奉养,都要浪费大量劳动力,并不符合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然而,这种“不经 济”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力量,即宣告一种基于“反哺”机制的群体关系的确立。在 个体意义上,孝敬父母本身必然包含着对晚辈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体高度独立,包括从家族和家庭依赖关系中的解放。这 使代际成员的长期共处失去强制性,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体系,最终切断了原 有的“反哺”链条,于是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由于时间上的快节奏和空 间上的流动性,年轻人的自我认同更多来自社会角色尤其是职业角色,家庭日益远离作为国 家缩影和权力纽带的含义。这使“孝”作为一种崇高的政治话语迅速崩溃,还原为日常生活 中的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将“孝”解释为功利性的交易似乎有“庸俗社会学”之嫌,因此有人试图寻求更自然的 心理依据,把它归结为人类的某种普遍情感。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敬畏与顺从,奉养老人 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仅仅根据强烈的审美感情——“爱”,并不必 然导致“孝”的行为。另一方面,当我们讴歌伟大无私的母爱时,往往忘记了野兽的护崽之 情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它们会为保护幼崽而自不量力地攻击任何目标,不会想什么 养儿防老的问题。 因此,坦然承认“孝”的功利基础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对“孝”进行道貌岸然地掩耳盗 铃和无限绑架。人的感恩之情并非与生俱来,其前提是要有“恩”可感;而当情感内化为道 德习惯时,便拥有了难以抗拒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说到底,“孝”不仅是一种光荣的 美德,而且应当是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 (节选自《当孝道遇上法 律》) 1.下列关于“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父子一君臣”的隐喻关系存在着联系。 B.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孝”的侧重点经历了由社会议题向宗教议题的转变 C.现实中,“孝”体现了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与文明力量之间的差别 D.现代社会的“孝”已非崇高的政治话语,而是一种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举孝廉”表明,“孝”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并由家庭伦 理规定范变成了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 B.作为一种“不经济”的守制和奉养行为,曾经基于“反哺”机制而确立的“孝”, 包含着对晚辈自身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C.如果没有对长辈内在的敬畏与顺从,而仅仅出于“爱”这种强烈的审美感情,奉养 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D.与野兽具有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的护崽之情相比,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孝” 的功利基础,否则可能对“孝”作出曲解。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西方社会的道德、法律与政治做到了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这使个体在家庭中的 品行,没有变成考察社会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 B.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忠”的异质同构体,“不孝”即“不忠”,这是失宠的 功臣名将被以“不孝”的罪名杀害的原因之 C.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高度独立,而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系最终切断了“反 哺”链条,使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D.感恩之情并非与生俱来,当“孝”被视为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时,它 就会被内化为道德习惯并拥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张亮,郑州荥阳人也。外敦厚而内怀诡诈,人莫之知。 大业末,李密略地荥、汴,亮杖策从之,未被任用。属军中有谋反者,亮告之,密以 为至诚,署骠骑将军,会王世充陷郑州,亮不得之官,孤军无援,遂亡命于共城山泽。后房 玄龄以亮倜傥有智谋,荐之于太宗,渐蒙顾遇。 贞观七年,进亮金紫光禄大夫,行相州大都督长史。亮所莅之职,潜遣左右伺察善恶, 发擿奸隐,抑豪强而恤贫弱,故所在见称。初,亮之在州也,弃其本妻,更娶李氏。李骄妒 特甚,亮宠惮之。李尤好左道,所至巫觋盈门,又干预政事,由是亮之声称渐损。太宗将伐 高丽,以亮为沧海道行军大总管,管率舟师。自东莱渡海,袭沙卑城,破之,俘男女数干口。 进兵顿于建安城下,营垒未固,士卒多樵牧。贼众奄至,军中惶骇。亮素怯懦,无计策,但
A.“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父子—君臣”的隐喻关系存在着联系。 B.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孝”的侧重点经历了由社会议题向宗教议题的转变。 C.现实中,“孝”体现了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与文明力量之间的差别。 D.现代社会的“孝”已非崇高的政治话语,而是一种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代“举孝廉”表明,“孝”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并由家庭伦 理规定范变成了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 B.作为一种“不经济”的守制和奉养行为,曾经基于“反哺”机制而确立的“孝”, 包含着对晚辈自身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C.如果没有对长辈内在的敬畏与顺从,而仅仅出于“爱”这种强烈的审美感情,奉养 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D.与野兽具有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的护崽之情相比,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孝” 的功利基础,否则可能对“孝”作出曲解。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西方社会的道德、法律与政治做到了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这使个体在家庭中的 品行,没有变成考察社会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 B.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忠”的异质同构体,“不孝”即“不忠”,这是失宠的 功臣名将被以“不孝”的罪名杀害的原因之一。 C.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高度独立,而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系最终切断了“反 哺”链条,使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D.感恩之情并非与生俱来,当“孝”被视为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时,它 就会被内化为道德习惯并拥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张亮,郑州荥阳人也。外敦厚而内怀诡诈,人莫之知。 大业末,李密略地荥、汴,亮杖策从之,未被任用。属军中有谋反者,亮告之,密以 为至.诚,署骠骑将军,会王世充陷郑州,亮不得之官,孤军无援,遂亡命于共城山泽。后房 玄龄以亮倜傥有智谋,荐之于太宗,渐蒙顾遇。 贞观七年,进亮金紫光禄大夫,行相州大都督长史。亮所莅之职,潜遣左右伺察善恶, 发擿奸隐,抑豪强而恤贫弱,故所在见称。初,亮之在州也,弃其本妻,更娶李氏。李骄妒 特甚,亮宠惮之。李尤好左道,所至巫觋盈门,又干预政事,由是亮之声称渐损。太宗将伐 高丽,以亮为沧海道行军大总管,管率舟师。自东莱渡海,袭沙卑城,破之,俘男女数千口。 进兵顿于建安城下,营垒未固,士卒多樵牧。贼众奄.至,军中惶骇。亮素怯懦,无计策,但
踞胡床,直视而无所言,将土见之,翻以亮为有胆气。其副总管张金树等乃呜鼓令土众击贼 破之。太宗知其无将帅材而不之责 有方术人程公颖者,亮亲信之。初,在相州,阴召公颖谓曰:“相州形胜之地,人言不出数 年有王者起,公以为何如?”公颖知其有异志,因言亮卧似龙形,必当大贵。又有公孙常者, 颇擅文辞,尤与亮善。二十年,有陕人常德玄告其事,并言亮有义儿五百人。太宗遺法官按 之,公颖及常证其罪,亮曰:“此二人畏死见诬耳。”又自陈佐命之旧,翼有宽贷。太宗谓侍 臣日:“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命百僚议其狱,多言亮当诛,唯 将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斩于市,籍没其家。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 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密以为至诚 至:达到 B.贼众奄至 奄:突然。 C.翻以亮为有胆气 翻:反而。 D.命百僚议其狱 狱:罪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张亮“内怀诡诈”的一组是(3分) ①亮告之 ②潜遣左右伺察善恶 ③直视而无所言 ④阴召公颖谓曰 ⑤公颖及常证其罪 ⑥此二人畏死见诬耳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亮代理相州大都督长史时颇有政绩。他暗地派人探察妤坏人,揭发检举奷邪和隐 情,做到了抑制豪强和抚恤贫弱,受到人们称赞 B.李氏的恶劣品行给张亮的声誉带来了损害。李氏骄横妒忌,不仅喜欢邪门道,还和 很多男女巫师一起干涉和参与张亮的政事 C.张亮没有统军作战的才能。征讨高丽与敌人交战时,张亮临阵对部队惊慌混乱的局 面不知所措,是张金树等人指挥军队打败了敌人。 D.太宗没有宽恕张亮谋反的行为。常德玄告发张亮后,太宗认定张亮蓄养五百义子就 是为了谋反,最终处死了张亮并没收了他的家产
踞胡床,直视而无所言,将士见之,翻.以亮为有胆气。其副总管张金树等乃鸣鼓令士众击贼, 破之。太宗知其无将帅材而不之责。 有方术人程公颖者,亮亲信之。初,在相州,阴召公颖谓曰:“相州形胜之地,人言不出数 年有王者起,公以为何如?”公颖知其有异志,因言亮卧似龙形,必当大贵。又有公孙常者, 颇擅文辞,尤与亮善。二十年,有陕人常德玄告其事,并言亮有义儿五百人。太宗遣法官按 之,公颖及常证其罪,亮曰:“此二人畏死见诬耳。”又自陈佐命之旧,冀有宽贷。太宗谓侍 臣曰:“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命百僚议其狱.,多言亮当诛,唯 将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斩于市,籍没其家。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 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密以为至.诚 至:达到。 B.贼众奄.至 奄:突然。 C.翻.以亮为有胆气 翻:反而。 D.命百僚议其狱. 狱:罪案。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张亮“内怀诡诈”的一组是( 3 分 ) ( ) ①亮告之 ②潜遣左右伺察善恶 ③直视而无所言 ④阴召公颖谓曰 ⑤公颖及常证其罪 ⑥此二人畏死见诬耳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张亮代理相州大都督长史时颇有政绩。他暗地派人探察好坏人,揭发检举奸邪和隐 情,做到了抑制豪强和抚恤贫弱,受到人们称赞。 B.李氏的恶劣品行给张亮的声誉带来了损害。李氏骄横妒忌,不仅喜欢邪门道,还和 很多男女巫师一起干涉和参与张亮的政事。 C.张亮没有统军作战的才能。征讨高丽与敌人交战时,张亮临阵对部队惊慌混乱的局 面不知所措,是张金树等人指挥军队打败了敌人。 D.太宗没有宽恕张亮谋反的行为。常德玄告发张亮后,太宗认定张亮蓄养五百义子就 是为了谋反,最终处死了张亮并没收了他的家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房玄龄以亮倜傥有智谋,荐之于太宗,渐蒙顾遇 答 (2)相州形胜之地,人言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公以为何如?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江晴 (清)郑燮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注]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8.结合全诗,简述“吐出望江楼”中“吐”字的妙处。(5分) 9.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斯楼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 《岳阳楼记》) (2)千嶂里, 浊酒一桥梁家万里 (范仲淹《渔 家傲》)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海葬 尹全生 蔚兰的海,蔚兰的天,蔚兰的海和天的尽头,耸立着白得发亮的云山;白得发亮的云 山下面,泊着一叶蓝灰色的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后房玄龄以亮倜傥有智谋,荐之于太宗,渐蒙顾遇。 答: (2)相州形胜之地,人言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公以为何如?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江晴 (清)郑燮[注]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注]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8.结合全诗,简述“吐出望江楼”中“吐”字的妙处。(5 分) 9.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登斯楼也, ,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 《岳阳楼记》) (2)千嶂里, 。浊酒一桥梁家万里, 。(范仲淹《渔 家傲》) (3)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海葬 尹全生 蔚兰的海,蔚兰的天,蔚兰的海和天的尽头,耸立着白得发亮的云山;白得发亮的云 山下面,泊着一叶蓝灰色的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