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植物分类学 第三版 崔大方“主编 @0 ¥中国农业出版社
序 植物分类学是研究整个植物界不同类群的分类地位及其起源、来源关系以 及进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中,把极其繁杂的各种植物进行分类、鉴 定、命名则是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工作。该学科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 生存和生产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分类学萌芽时期,人 类依靠刀耕火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丰富,上升至理性的认识, 进而出现了植物学和分类学。随着科学的发展,植物分类学已成为农业、林业、 畜牧业、生物医药及环境保护等行业的基础学科。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各领域 迅猛发展,技术方法和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其中以植物为主体的生物工程,使 植物科学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作为基础学科的植物分类学显得尤为重要。不 断更新植物分类学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展示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前景 是植物分类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从而使年青一代学好植物分类学,运用 植物分类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为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创造最大的价值。 目前国内适用于高等农林院校的植物分类学教材不多,内容侧重点不一, 且多为20世纪以前出版的。为适应学科的发展和高等农林院校专业人才素质培 养的需要,本教材的作者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植物分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吸 取前人编写植物分类学教材和专著的经验,并结合当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植物 分类学的教学经验和需求,合作对《植物分类学》第二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编写出这部第三版教材。本版教材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内容 和国内外植物分类学的最新科学成就,内容丰富生动,并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对学科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的介绍。植物分类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 史的学科,从史前与“本草学”时期到人为分类系统时期,从自然分类系统时 期到系统发育的分类系统时期,它反映了人类识别植物和利用植物的社会实践 过程;从经典分类学到实验分类学、细胞分类学、化学分类学、数量分类学, 特别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生命的基本物质蛋白质、核酸的深 入研究所取得的丰富成果,反映植物分类学从描述阶段向着客观的实验科学阶 段的进展。第一章中的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的介绍对促进大学生 综合学科知识、掌握学科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突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在第二章中对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础
2植物分类学 知识讲授、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查阅文献及文献引证、查阅植物标本资料及标 本室的建设以及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均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学习植物 分类莫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3.重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植物分类与鉴定的技术, 本版教材在每一科中基本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在一些重要的科中还列出了该科 专用术语解释和常见植物分属检索表,以便于学习和练习植物分类与鉴定。 4.植物各大类群及科、属、种的选择比较全面适宜。本版教材兼顾到我国 南北植物的差异和相关专业的需要,尽量选用在植物分类系统演化和我国主要 植被中有一定地位以及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的植物,并对它们的形态 特征、生境、地理分布和用途等均作了介绍,较全面地反映了植物分类学的基 本内容和我国的植物资源。 5.力求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科学成就。本版教材采用柯朗奎斯特1981年被子 植物分类系统,并对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做了介绍,便于学习和研究。 本版教材的出版将会对我国农林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生物学科的植物分类 学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付梓之际,乐书片言为序。 狄达 2010年8月于广州康乐园
第三版说明 本教材第一版是由农业部组织,崔乃然教授主持,由新疆八一农学院、内蒙古农牧 学院、甘肃农业大学有关教学人员集体编写,作为高等农业院校草业专业试用教材,自 1980年出版后在各高等农业院校试用。1990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富象乾教授主持下, 进行了修订再版。21世纪,伴随着生物学实验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现代植物 分类学的内容和研究技术也得到了更新和应用,为适应我国新世纪植物分类学科的发展 和高等农林院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本版教材是在第二版《植物分类学》 (草原专业用)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其目的是在原北方植物分类的基础上,增加对南 方常见植物类群的了解和认识,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使读者对种子植物的分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本版教材在种子植物分类中尽量 包含农林类各相关专业所需的植物分类学知识,并兼顾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植物特 点,所记述的植物主要选取了在系统演化中有一定地位的植物、在我国植被组成中有重 要作用的植物、具有一定生态意义的植物、各类经济植物和资源植物,如农作物及其近 缘植物、园艺植物、牧草和草坪草、农田杂草、园林绿化植物和造林树种、工业原料植 物、药用植物、有毒植物以及各类保护植物等。特别是对有特殊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的 科和属均作了重点讲解,使之更能适应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生物学、草原、草业、农学、 园林、园艺、生态学、环境科学、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等专业对本版教材的需求。 为了使本版教材更具代表性,由华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的植物分类和植物学教师共同讨论,合作编写完成。本版教材仍保持原版 的总论、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裸子植物分类和被子植物分类4部分,其中被子植物主 要采用柯朗奎斯特1981年的分类系统。具体修订编写分工:总论由崔大方编写;植物 分类学基础知识由崔大方编写;裸子植物分类由廖文波和崔大方编写;被子植物分类中 的木兰亚纲由崔大方编写,金缕梅亚纲由胡宝忠和廖文波编写,石竹亚纲由李造哲和彭 卫东编写,五桠果亚纲由周桂玲和陈考科编写,蔷薇亚纲由李造哲编写,菊亚纲由周桂 玲编写,泽泻亚纲由蒋道松编写,槟榔亚纲由陈考科编写,鸭跖草亚纲由李阳春、周永 红和崔大方编写,姜亚纲由崔大方编写,百合亚纲由傅承新和崔大方编写,被子植物的 起源与系统演化由陈考科编写。 本版教材的大部分插图仍沿用了第二版的植物图,其他插图选自《中国树木分类
2植物分类学 学》、《广州植物志》、《新疆植物志》等,在此对原作者表示诚挚的谢忱。在改编本版教 材过程中,华南农业大学王家琼同志协助文字处理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本版教材仍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诚恳地欢迎有关专 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 编者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