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紧密相连而又相互影响,正常情况下,三者是相互协调一致的。人们的意志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目的性。即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动机和明确的目的,目的愈明确,意志能力就愈坚强:②自觉性。即对目的有自觉地认识,克服重重困难去完成既定目的:③果断性和自制性。能明辨是非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决定,并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动,避免犹豫不决,感情用事。临床心理治疗中常见的意志和行为障碍有以下几种:(一)意志增强意志增强是指意志活动的增多。该症状的产生往往与其它精神活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有关系和被害妄想的病人四处控告:有嫉妒妄想的病人坚信配偶有外遇,反复检查其妻的衣物:有夸大要想的病人,夜以继日地搞发明等。而有的个体则表现为低级意向增强,如食欲、性欲亢进等:有的与以往个性特点明显不同,一反常态、爱打扮,轻易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多见于躁狂症及精神分裂症。(二)意志减退意志减退是指意志活动的减退。病人对一切事物无兴趣感,意志消沉,不愿活动。工作、学习及生活能力降低,工作经常迟到早退、不认真,无故不上学,没有干劲。生活无规律,整日卧床,不出门不愿见人,不讲究个人卫生,不注重仪表、仪态、不理发、不洗脸、不更换衣服等。病人对这些变化多能意识到,但总认为无能为力,难以做到。(三)意向倒错意向倒错是指病人的意向要求与一般常情相违背,其某些行为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如病人吃常人不能吃、不敢吃或厌恶的东西大便、废纸、土块、昆虫、树叶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四)强迫意向强迫意向是指病人存在着要做出某种动作的强烈冲动,但并不付诸行动。如上到了高楼上,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跳下楼去;走到河边或桥上有一种要跳下去的感觉:抱着孩子,则有一种要把孩子摔在地上的想法。病人不会真的做出这类行动,能意识到不应该这样想,但控制不了。病人因担心控制不住这些冲动而感到焦虑,只好避开这类事物或处境。(五)强迫动作强迫动作是指病人理智上明知不必要去做某种动作,而行动上却难以克制地反复去做,如果不去重复,就会产生严重的焦虑不安。为此病人感到异常痛苦,迫切要求治疗,摆脱这种痛苦的体验。常见的强迫动作有强迫洗手、强迫更衣、强迫计数及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等。多见于强迫性神经症。五、记忆活动记忆是指感知或经历过的事物和经验的重现,是在感知觉及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活动。记忆是各种复杂而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记忆过程一般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识记是事物和经验在脑子里留下痕迹的过程,是反复感知的过程:保持是对识记的痕迹保存在脑内,免于消失的过程;再认是现实刺激与以往痕迹的联系过程;回忆是痕迹的重新活跃和复现。识记是记忆保持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某种客体在记忆中保存下来
五 、 记 忆 活 动 动紧密相连而又相互影响,正常情况下,三者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人们的意志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目的性。即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动机和明确的目 果断性和自制性。能明辨是非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决定,并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的 的,目的愈明确,意志能力就愈坚强;②自觉性。即对目的有自觉地认识,克服重重困难去完成 既定目的; 行动,避免犹豫不决,感情用事。 临床心理治疗中常见的意志和行为障碍有以下几种: (一)意志增强 意志增强是指意志活动的增多。该症状的产生往往与其它精神活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如有关系和被害妄想的病人四处控告;有嫉妒妄想的病人坚信配偶有外遇,反复检查其妻的衣 物;有夸大妄想的病人,夜以继日地搞发明等。而有的个体则表现为低级意向增强,如食欲、性 欲亢进等;有的与以往个性特点明显不同,一反常态、爱打扮,轻易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多见于 躁狂症及精神分裂症。 (二)意志减退 意志减退是指意志活动的减退。病人对一切事物无兴趣感,意志消沉,不愿活动。工作、 学习及生活能力降低,工作经常迟到、早退、不认真,无故不上学,没有干劲。生活无规律,整日 卧床,不出门、不愿见人,不讲究个人卫生,不注重仪表、仪态、不理发、不洗脸、不更换衣服等。 病人对这些变化多能意识到,但总认为无能为力,难以做到。 (三)意向倒错 意向倒错是指病人的意向要求与一般常情相违背,其某些行为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如病 人吃常人不能吃、不敢吃或厌恶的东西(大便、废纸、土块、昆虫、树叶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四)强迫意向 强迫意向是指病人存在着要做出某种动作的强烈冲动,但并不付诸行动。如上到了高楼 上,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跳下楼去;走到河边或桥上有一种要跳下去的感觉;抱着孩子,则有 一种要把孩子摔在地上的想法。病人不会真的做出这类行动,能意识到不应该这样想,但控制 不了。病人因担心控制不住这些冲动而感到焦虑,只好避开这类事物或处境。 (五)强迫动作 强迫动作是指病人理智上明知不必要去做某种动作,而行动上却难以克制地反复去做,如 果不去重复,就会产生严重的焦虑不安。为此病人感到异常痛苦,迫切要求治疗,摆脱这种痛 苦的体验。常见的强迫动作有强迫洗手、强迫更衣、强迫计数及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等。多见 于强迫性神经症。 记忆是指感知或经历过的事物和经验的重现,是在感知觉及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精神活动。记忆是各种复杂而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记忆过程一般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 回忆四个基本过程。识记是事物和经验在脑子里留下痕迹的过程,是反复感知的过程;保持是 对识记的痕迹保存在脑内,免于消失的过程;再认是现实刺激与以往痕迹的联系过程;回忆是 痕迹的重新活跃和复现。识记是记忆保持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某种客体在记忆中保存下来
的结果和显现。正常人都不能将所见过的、听过的、或做过的事全部记下来,保存在脑内,更不能将其完全回忆起来,因此记忆和遗忘是分不开的。一般而言,越是新近识记的事物越是遗忘得快,遗忘的发展总是由近事记忆逐渐发展到远事记忆。临床上常见的记忆障碍有以下几种:(一)记忆增强病态的记忆增强,对病前很久的事件或体验,甚至极其微小的事件也能够回忆起来、多见于躁狂和偏执状态的病人。(二)记忆减退记忆减退是指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早期多为近记忆减弱,如记不住刚见过面的人、刚做过的事、刚吃过的饭。有的病人不仅近记忆力减退,而且远记忆力也减弱,如不知道个人的生活经历、年龄、职业及专业知识等,多见于严重痴呆病人。神经衰弱病人记忆减退较轻,多是因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识记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人的记忆也可逐渐出现减退。(三)错构错构是一种病理性的记忆错误,通过别人的提醒和对证,也不能及时予以纠正。病人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在时间、地点、情节等方面与事实有出入,内容上也有错误,并坚信不移。例如,本来是别人做过的事,病人认为是自己做的。多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四)虚构虚构指没有做过或经历过的事,而病人坚持认为他做过或经历过。病人往往非常认真并非有意说谎。其内容生动,且瞬间易忘。实际上虚构是以想象的内容而填补记忆的空白。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六、自知力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已精神疾病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除引起意识障碍的驱体疾病之外,任何驱体病人都会感到自己有病,并感到痛苦,并要求治疗,不希望这种疾病持续下去。因此,是有自知力的。许多神经症病人对其病态行为感到痛苦,而主动求医,希望摆脱,也存在自知力。但精神病人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失,不承认自已有精神疾病,不主动求医,甚至拒绝治疗。在精神疾病的初期,部分病人自知力保存。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往往对自已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能力,称为自知力丧失,经治疗,当病情好转时,自知力可逐渐恢复,由部分自知力到全部自知力恢复。临床上常根据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病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丛中)(王长虹参考文献1成俊祥,等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沈渔邮主编.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六、自 知 力 (一)记忆增强 病态的记忆增强,对病前很久的事件或体验,甚至极其微小的事件也能够回忆起来、多见 于躁狂和偏执状态的病人。 的结果和显现。正常人都不能将所见过的、听过的、或做过的事全部记下来,保存在脑内,更不 能将其完全回忆起来,因此记忆和遗忘是分不开的。一般而言,越是新近识记的事物越是遗忘 得快,遗忘的发展总是由近事记忆逐渐发展到远事记忆。 临床上常见的记忆障碍有以下几种: (二)记忆减退 记忆减退是指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早期多为近记忆减弱,如记不住刚见过面 的人、刚做过的事、刚吃过的饭。有的病人不仅近记忆力减退,而且远记忆力也减弱,如不知道 个人的生活经历、年龄、职业及专业知识等,多见于严重痴呆病人。神经衰弱病人记忆减退较 轻,多是因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识记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人的记忆也可逐渐出现减 退。 ( 三 )错 构 错构是一种病理性的记忆错误,通过别人的提醒和对证,也不能及时予以纠正。病人对过 去曾经历过的事,在时间、地点、情节等方面与事实有出入,内容上也有错误,并坚信不移。例 如,本来是别人做过的事,病人认为是自己做的。多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 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 ( 四 )虚 构 虚构指没有做过或经历过的事,而病人坚持认为他做过或经历过。病人往往非常认真并 非有意说谎。其内容生动,且瞬间易忘。实际上虚构是以想象的内容而填补记忆的空白。多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 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除引起意识障碍 的躯体疾病之外,任何躯体病人都会感到自己有病,并感到痛苦,并要求治疗,不希望这种疾病 持续下去。因此,是有自知力的。许多神经症病人对其病态行为感到痛苦,而主动求医,希望 摆脱,也存在自知力。但精神病人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失,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疾病,不 主动求医,甚至拒绝治疗。在精神疾病的初期,部分病人自知力保存。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 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能力,称为自知力丧失,经治疗,当病情好转时,自知力可逐 渐恢复,由部分自知力到全部自知力恢复。临床上常根据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病情好转程 度的重要指标。 (王长虹 丛中) 沈渔邨主编 精神病学 第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成俊祥,等主编 精神病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参 考 文 献
钟友彬,现代心理咨询—理论与应用。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3赵冰洁,等主编,心理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4李雪荣主编,现代儿童精神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王效道主编心理卫生,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心理卫生 钟友彬 心理学 现代心理咨询 赵冰洁,等主编 李雪荣主编 王效道主编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现代儿童精神医学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理论与应用 第 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2章行为动机与挫折应付Behavioural Motivation and Frustration Response个体的行为是由动机所驱使,而动机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都具有一定的理想或追求,有各自的奋斗目标,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事事如意。有人说“社会是复杂的有机体,人生是本难读的教课书”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生存,总会遇到矛盾、冲突、挫折和失败,不论社会文明如何进步,也不论个体的权势、地位、能力及威望如何高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实现其理想或追求,满足其所有需要。多数情况下,需要和动机并不能顺利实现,从而产生挫折,导致相应的心理防御反应。第一节需要需要(need)是个体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机体的一种内部状态,是人类对维持其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条件及相应社会生活的反映。它表现出个体对生活和发展条件的要求,反映了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平衡及稳定的要求。个体在与现实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无时无刻受到机体内外环境各种刺激因素的影响,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某种不平衡状态,从而产生需要、动机和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概括地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需要,正是由于个体的种种需要,推动着人们按一定的方式、不同的动作和行为去积极地从事各项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满足不同的需要。如对衣服及食物的需要,对安全和爱的需要,对文化和生活水平的需要,对科学技术和劳动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生产、劳动、娱乐、学习和创造等各种活动。因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需要的满足与否,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一、人类需要的特点需要是一切生物体所共有的,是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人类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质的区别。一般而言,人的某些自然需要与动物所具有的自然需要有相似之处。但人类的自然需要,大多具有社会属性,如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吃东西和穿衣服,而这些基本需要也是依赖于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这是动物所无法相比的,动物的需要是天生的,它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所需要的物品范围,并由此出现占有这些物品的积极活动。在满足自然需要的方式上,人与动物具有根本的不同,动物是靠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物质来满足需要,而人类则是通过创造性
第 一 节 需 要 一、人类需要的特点 个体的行为是由动机所驱使,而动机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都 具有一定的理想或追求,有各自的奋斗目标,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事事如意。有人 说“:社会是复杂的有机体,人生是本难读的教课书”,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个体在社 会实践中生存,总会遇到矛盾、冲突、挫折和失败,不论社会文明如何进步,也不论个体的权势、 地位、能力及威望如何高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实现其理想或追求,满足其所有需 要。多数情况下,需要和动机并不能顺利实现,从而产生挫折,导致相应的心理防御反应。 需 要( 是个体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机体的一种内部状态,是人类对维持其生 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条件及相应社会生活的反映。它表现出个体对生活和发展条件的要 求,反映了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平衡及稳定的要求。个体在与现实环境相互作用 的过程中,会无时无刻受到机体内外环境各种刺激因素的影响,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某种不 平衡状态,从而产生需要、动机和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概 括地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需要,正是由于个体的种种需要,推动着人们按一定的方 式、不同的动作和行为去积极地从事各项活动。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满足不同的需要。如对衣服及食物的需要,对安全和爱的需 要,对文化和生活水平的需要,对科学技术和劳动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 生产、劳动、娱乐、学习和创造等各种活动。因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需要的满足与否, 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需要是一切生物体所共有的,是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人类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 有质的区别。一般而言,人的某些自然需要与动物所具有的自然需要有相似之处。但人类的 自然需要,大多具有社会属性,如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吃东西和穿衣服,而这些基本需要也是依 赖于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这是动物所无法相比的,动物的需要是天生的,它的生理结构决定 了它所需要的物品范围,并由此出现占有这些物品的积极活动。在满足自然需要的方式上,人 与动物具有根本的不同,动物是靠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物质来满足需要,而人类则是通过创造性
的社会劳动,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自标来满足精神和物质需要。人类的社会需要是动物所没有的,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和教育逐渐形成的。社会需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分配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要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时代及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群体,在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在同一历史条件下的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群体,其需要的类型、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也不相同。人类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和永无正境的,除了某些简单的生理需要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和周期性以外,一些复杂的社会需要(如交际需要、爱与被爱需要、尊重需要等)也会随着个体生活阅历的增长而多次重新出现,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需要获得了满足,新的需要就会不断出现。正是由于这种不断更新和重复的需要,促使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源泉。总之,人类的需要一般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①需要的对象性。需要总是对一定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如渴了需要喝水,饿了需要吃饭等。需要之所以有一定的对象性,除了个体生长发育的需求之外,与其所生活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②需要的紧张性。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当个体产生需要力求满足而尚未满足时,往往会体验到一种紧张感、欠缺感及无法实现的压抑和烦恼:③需要的驱动性。随着个体需要的出现,心理上就会产生紧张与不安的情绪,从而构成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个体去从事满足需要的行动:需要的起伏性。人类产生的各种需要,大多不能立即得到满足。因此,需要一般不会立即消失,它作为个体的一种内驱力源泉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起伏、时而活跃,时而潜隐。需要的这种起伏性变化在某些生理需要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如饮食、睡眠、性活动等。二、需要的种类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产生的根源,可将需要划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而据其指向的对象,又可区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一)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1.生物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保持个体生命安全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条件。如饮食、睡眠、休息、运动、防寒、配偶、繁殖后代等需要。这些需要与种族延续、生理需要直接相关的,因此又称为自然需要或生理需要。生物性需要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如果个体生理功能达不到平衡,生物性需要就会产生,并驱使个体行动,以期满足这种需要,使个体的生理功能趋于平衡。生物性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需要,但是,人和动物的生物性需要有着本质的差别,人的生物性需要带有社会文化历史的烙印,其需要的满足受社会生活条件及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总之、生物性需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是由个体生理功能决定和产生:②须从外部获取某种物质方可满足;③需要的对象显明,易于察觉:④具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对个体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2.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高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如交往、娱乐、学习、劳动、爱与被爱等需要。社会性需要受社会文化因素与社会制度的制约。人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不同、生活习惯及受教育的水平不同、生活环境及民族文化不同,其社会性需要也往往各不相同。在现实社会中,如果社会性需要得不到满足,虽不会导致个体的消亡,但往往会产生焦虑、烦恼、忧虑、痛苦等不愉快的情绪。总之,社会性需要
二、需要的种类 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产生的根源,可将需要划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 要,而据其指向的对象,又可区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生 ; 的社会劳动,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目标来满足精神和物质需要。 人类的社会需要是动物所没有的,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和教育逐渐形成 的。社会需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分配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展,人类的需要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时代 及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群体,在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在同一历史条件下的不 同民族和地区的群体,其需要的类型、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也不相同。 人类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和永无止境的,除了某些简单的生理需要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和周 期性以外,一些复杂的社会需要(如交际需要、爱与被爱需要、尊重需要等)也会随着个体生活 阅历的增长而多次重新出现,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需要获得了满足,新的需要就会不断 出现。正是由于这种不断更新和重复的需要,促使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人类社 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源泉。 总之,人类的需要一般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需要的对象性。需要总是对一定事 需要的紧张性。随着内外环境的变 物的向往和追求,如渴了需要喝水,饿了需要吃饭等。需要之所以有一定的对象性,除了个体 生长发育的需求之外,与其所生活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压抑和烦恼; 化,当个体产生需要力求满足而尚未满足时,往往会体验到一种紧张感、欠缺感及无法实现的 需要的驱动性。随着个体需要的出现,心理上就会产生紧张与不安的情绪,从 而构成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个体去从事满足需要的行动; 需要的起伏性。人类产生的 各种需要,大多不能立即得到满足。因此,需要一般不会立即消失,它作为个体的一种内驱力 源泉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起伏、时而活跃,时而潜隐。需要的这种起伏性变化在 某些生理需要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如饮食、睡眠、性活动等。 (一)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是指保持个体生命安全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条件。如饮食、 睡眠、休息、运动、防寒、配偶、繁殖后代等需要。这些需要与种族延续、生理需要直接相关的, 因此又称为自然需要或生理需要。生物性需要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如 果个体生理功能达不到平衡,生物性需要就会产生,并驱使个体行动,以期满足这种需要,使个 体的生理功能趋于平衡。生物性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需要,但是,人和动物的生物性需要 有着本质的差别,人的生物性需要带有社会文化历史的烙印,其需要的满足受社会生活条件及 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总之、生物性需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须从外部获取某种物质方可满足; 具有一定的限度,否 是由个体生理功能决定和产 需要的对象显明,易于察觉; 则会对个体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 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高级需要,是人类所 特有的,如交往、娱乐、学习、劳动、爱与被爱等需要。社会性需要受社会文化因素与社会制度 的制约。人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不同、生活习惯及受教育的水平不同、生活环境及民族 文化不同,其社会性需要也往往各不相同。在现实社会中,如果社会性需要得不到满足,虽不 会导致个体的消亡,但往往会产生焦虑、烦恼、忧虑、痛苦等不愉快的情绪。总之,社会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