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中国文化与对外传播》课程教学大纲,《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4《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7《基础笔译》课程教学大纲.,12《基础口译》课程教学大纲,.16《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课程教学大纲....21《技术传播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26《高级英汉互译》课程教学大纲.31..36《翻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信息科技翻译》课程教学大纲..40《语料库与翻译》课程教学大纲..45...49《技术文档信息架构》课程教学大纲....52《译后编辑》课程教学大纲《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57《翻译行业专题课》课程教学大纲...2《英汉对比与翻译》课程教学大纲..66《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69《翻译批评与鉴赏》课程教学大纲.....73《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课程教学大纲..78《笔译实务》课程教学大纲.82...85《笔译工作坊》课程教学大纲..89《口译工作坊》课程教学大纲《政治文献翻译实务》课程教学大纲94..104《英汉笔译》课程教学大纲...108《汉英笔译》课程教学大纲《第二外语(德语)》课程教学大纲..112《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教学大纲....15《第二外语(西语)》课程教学大纲.118《第二外语进阶(德语)》课程教学大纲.122
目 录 《中国文化与对外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1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4 《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7 《基础笔译》课程教学大纲. 12 《基础口译》课程教学大纲. 16 《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21 《技术传播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26 《高级英汉互译》课程教学大纲. 31 《翻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36 《信息科技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40 《语料库与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45 《技术文档信息架构》课程教学大纲. 49 《译后编辑》课程教学大纲. 52 《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57 《翻译行业专题课》课程教学大纲. 62 《英汉对比与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66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69 《翻译批评与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73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课程教学大纲. 78 《笔译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82 《笔译工作坊》课程教学大纲. 85 《口译工作坊》课程教学大纲. 89 《政治文献翻译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94 《英汉笔译》课程教学大纲. 104 《汉英笔译》课程教学大纲. 108 《第二外语(德语)》课程教学大纲. 112 《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教学大纲. 115 《第二外语(西语)》课程教学大纲. 118 《第二外语进阶(德语)》课程教学大纲. 122
《第二外语进阶(日语)》课程教学大纲126《第二外语进阶(西语)》课程教学大纲,.129.133《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英语学术交流与演讲》课程教学大纲.137《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41148《博士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外语进阶(日语)》课程教学大纲. 126 《第二外语进阶(西语)》课程教学大纲. 129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133 《英语学术交流与演讲》课程教学大纲. 137 《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41 《博士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48
《中国文化与对外传播》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与对外传播课程编码TRL501Chinese Culture and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口考查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口公共必修课学分1口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口专业选修课总学时16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课程特点实验学时0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现代汉语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位类别(领域)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中国文化的具体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价值。能力目标:立足本土立场,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及世界性意义的理解,培养跨文化视野,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将中国文化及海外汉学知识与本专业的语言能力结合起来,明晰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使命。根据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该课程被设定为公共必修课,在第3学期开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历史、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术1
1 《中国文化与对外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国文化与对外传播 课程编码 TRL501 英文名称 Chinese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1 总学时 16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现代汉语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一、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中国文化的具体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 当代性价值。 能力目标:立足本土立场,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及世界性意义的理解,培养跨文化视野,养成 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将中国文化及海外汉学知识与本专业的语言能力结合起来,明晰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 文化使命。 根据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该课程被设定为公共必修课,在第 3 学期开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历史、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术
涵养,提升跨文化交际和文明互鉴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提要1.了解课程总体情况。第一章12.掌握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特征。2课程总论3.掌握“文化”的定义及中国文化的特点。1.掌握海外汉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发展历史。2.掌握海外汉学与中国学的异同点,了解海外汉学分第二章2期及国别汉学的基本内容。海外汉学3.以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为切入点了解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及形象构建1.掌握儒家发展历史、各分期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特点,厘清儒家经典的海外译介脉络。第三章2.掌握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把握儒家中的关键术语3儒家文化与儒家经典内涵,并对比这些关键术语进入异域文化中的嫂变。的海外译介3.了解儒家关键术语在本土语境内的流变及在异域语境中的诠释。1.掌握老庄思想及《道德经》文本,厘清“道”的海外传播脉络。第四章2.掌握道家思想的发展特点,通过文本解读《道德经》道家文化与“道”的海内涵,并对比研究海外汉学领域中的《道德经》。外传播3.了解《道德经》的不同译本,以及海外汉学家对道家思想的认识特点。1.掌握中西交流的分期,把握每个时期中国知识外传第五章的内容及路径。5.2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2.掌握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和“变异学”,以此知识外传深入理解中西文化交流史。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手段。每周抽出一课时作为研讨课,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课堂讲授主要使用板书和PPT。教师在讲解抽象概念时多列举现实生活的例子进行诠释。教师帮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做系统性的整理和归纳,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研讨课主要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按照提前布置好的题目,做历史性讲述和文本分析。课堂展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对该主题做深层次剖析。2
2 涵养,提升跨文化交际和文明互鉴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第一章 课程总论 1.了解课程总体情况。 2.掌握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特征。 3.掌握“文化”的定义及中国文化的特点。 2 2 第二章 海外汉学 1.掌握海外汉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发展历史。 2.掌握海外汉学与中国学的异同点,了解海外汉学分 期及国别汉学的基本内容。 3.以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为切入点了解中国文化的海 外传播及形象构建。 4 3 第三章 儒家文化与儒家经典 的海外译介 1.掌握儒家发展历史、各分期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 特点,厘清儒家经典的海外译介脉络。 2.掌握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把握儒家中的关键术语 内涵,并对比这些关键术语进入异域文化中的嬗变。 3.了解儒家关键术语在本土语境内的流变及在异域 语境中的诠释。 4 4 第四章 道家文化与“道”的海 外传播 1.掌握老庄思想及《道德经》文本,厘清“道”的海 外传播脉络。 2.掌握道家思想的发展特点,通过文本解读《道德经》 内涵,并对比研究海外汉学领域中的《道德经》。 3.了解《道德经》的不同译本,以及海外汉学家对道 家思想的认识特点。 4 5. 第五章 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 知识外传 1.掌握中西交流的分期,把握每个时期中国知识外传 的内容及路径。 2.掌握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和“变异学”,以此 深入理解中西文化交流史。 2 三、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手段。每周抽出一课时作为研讨课,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 课堂讲授主要使用板书和 PPT。教师在讲解抽象概念时多列举现实生活的例子进行诠释。教师帮助学 生将分散的知识点做系统性的整理和归纳,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研讨课主要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按照提前布置好的题目,做历史性讲述和文本分析。课堂展示结束 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对该主题做深层次剖析
四、课程思政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学习中,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读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及丰富内涵,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传统文化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并进一步理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1.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达成,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梳理。除一般性讲授外,特别设置研讨课,用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研讨课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跨文化交际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2.教学自标通过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具体方式是:每周的研讨课由1-2名学生进行课堂展示,针对相应主题做历史性讲述和文本分析;之后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开展讨论,通过积极的课堂互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本课程终结性评估方式为提交学术论文,论文主题应全面反映本大纲的各项教学要求。六、课程成绩评定期末总评成绩100%=形成性评估50%(考勤、课堂展示、课堂讨论、作业等)+终结性评估50%(期末论文)。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参考书: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周宁,《跨文化形象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八、编制与审核工作内容负责人完成时间编制(任课教师)罗颖男2024年6月7日审核(学科、专业负朱安博2024年6月14日责人)郑美玲批准(主管院长)2024年6月14日3
3 四、课程思政内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学习中,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读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 的悠久历史及丰富内涵,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传统文化中涵养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并进一步理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激 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1. 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达成,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梳理。 除一般性讲授外,特别设置研讨课,用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研讨课还可以帮助学 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跨文化交际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 教学目标通过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具体方式是:每周的研讨课由 1-2 名学生进行课堂展示,针对相应主题做历史性讲述和文本分析;之后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开展讨论,通过 积极的课堂互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本课程终结性评估方式为提交学术论文,论文主 题应全面反映本大纲的各项教学要求。 六、课程成绩评定 期末总评成绩 100%=形成性评估 50%(考勤、课堂展示、课堂讨论、作业等)+终结性评估 50%(期末 论文)。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第 3 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参考书: 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周宁,《跨文化形象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罗颖男 2024 年 6 月 7 日 审核(学科、专业负 责人) 朱安博 2024 年 6 月 14 日 批准(主管院长) 郑美玲 2024 年 6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