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 用X光衍射理论(P186布喇格公式) d sin e Bragg plane sIn M=2d sin 0=kn =1 A=2dsn65°=k 元=1.65A 与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相符 第6页共31页
大学物理 第6页 共31页 与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相符 Δ = d = k 2 sin 65 = 1.65A k = 1 Δ= 2d sin = k 用X光衍射理论 (P.186 布喇格公式)
大学物理 2.汤姆孙实验 用电子束直接穿过厚108m的单/多晶膜,得到电子衍 射照片 接收屏 晶体薄片 粒子源 用电子波衍射测出的晶格常数与用X光衍射测定的相 同戴维孙和汤姆孙共同获得1937年诺贝尔物理奖。 第7页共31页
大学物理 第7页 共31页 2. 汤姆孙实验 用电子束直接穿过厚10-8m的单/多晶膜,得到电子衍 射照片。 用电子波衍射测出的晶格常数与用X光衍射测定的相 同戴维孙和汤姆孙共同获得1937年诺贝尔物理奖
大学物理 3.其他实验 1929年斯特恩氢分子衍射 强度 Collimate Molecular beam oven LIF Murun 20-1001020方位角 1936年中子束衍射 中性微观粒子, 具有波粒二象性 第8页共31页
大学物理 第8页 共31页 3. 其他实验 *中性微观粒子, 具有波粒二象性 1936年 中子束衍射 1929年 斯特恩氢分子衍射 -20 -10 0 10 20 方位角 强度
大学物理 1961年电子单缝、双缝、多缝衍射 1986年证实固体中电子的波动性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得到实验证实的科学结论 对实物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历史上曾有的代表性观点: 1.波由粒子组成,波动性是粒子相互作用的次级效应 实验否定:电子一个个通过单缝,长时间积累也出现 衍射效应。 第9页共31页
大学物理 第9页 共31页 1961年 电子单缝、双缝、多缝衍射 1986年 证实固体中电子的波动性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得到实验证实的科学结论 1. 波由粒子组成,波动性是粒子相互作用的次级效应 实验否定: 电子一个个通过单缝,长时间积累也出现 衍射效应。 . . . . . . . . . 三、对实物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历史上曾有的代表性观点:
大学物理 2.粒子由波组成,是不同频率的波叠加而成的“波 包” N 单个电子不能形成衍射花样 实验介质中频率不同的波不同,波包应发 否定散,但未见电子“发胖” 不同介质界面波应反射,折射,但 未见电子“碎片” 波或粒子?“波和粒子”?在经典框架内无法统 第10页共31页
大学物理 第10页共31页 2. 粒子由波组成,是不同频率的波叠加而成的“波 包” 实验 否定 单个电子不能形成衍射花样 介质中频率不同的波 u 不同,波包应发 散,但未见电子“发胖” 不同介质界面波应反射,折射,但 未见电子“碎片” 波或粒子 ?“波和粒子”?在经典框架内无法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