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配人教版 ②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由于经 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人均资源消费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2)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环境污染与生 ③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技术越发达, 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突害的风险。 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人类通过研发环境友 (3)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降低,会降低人的舒适 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 感、审美体验等。 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散悬考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联系与区别是 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 什么? 生活质量和健康。 提示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 3.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自 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然 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当前人为原因引发的环 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境问题尤为严重,部分自然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 微思考2企业应如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提示清洁生产或发展循环经济: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 1.影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处理:利用清洁能源,加大技术投入。 (1)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下降,使人类难以获得 课堂·重难突破 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原因 (2)世界人口高速增长。 重难归纳 物质索取超 资 出环境供给 1.环境问题的类型 庞 人 口 资源的能力 环境问题分类的方法很多,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 缺 生态 分 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增 环 长 较 废物排放超 化 问题 种类 成因 问题举例 大 出环境净化 境 废物的能力 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 染 原生环 高 境问题 自然力或自然因素 污染,地震破坏引起的 水体污染 (3)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 只关注经 不认识或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 环境 活消费活动中使环境系 济领域的 不承认环 次 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 活动 传 统 境价值 污染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 科 统 环 境污染 污染等 环 变化 技 追求最大 境 经济效益 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 生态 森林毁灭、荒漠化、水 步 以产值和 展 发展模 题 生 态 源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 土流失、草场退化和生 利润增长 损害环境 破坏 式 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 物多样性减少 财富增加 换取经济 为目标 增长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规律总结 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主要是由经济、 全球变暖的原因 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不协调引起的。 全球变暖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 (1)工业生产的发展。 因:太阳活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火山活动等。 大量开发 人为原因: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破坏植被等。 利用资源 超过资源 资源短缺 业 排放众多 更新速度 环 ?循境体爱 环境污染 生 化学物质 超过环境 问 海伦娜岬角位于智利南端。奇怪的是在那里几乎所 题 排放大量 自净能力 生态破坏 有的动物都丧失视力。下图为南极臭氧层空洞变化示 废弃物 意图
地 理 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配人教版 ② 人均资源消费量 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由于 经 济发展 水平的不同,人均资源消费量具有显著的 区域差异 。 ③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 两面性 。技术越发达, 人类对 自然环境 影响的程度越大;人类通过研发 环境友 好 技术,能够提高 资源利用率 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 对自然环境的 负面 影响。 微思考 1 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联系与区别是 什么? 提示 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 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自 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当前人为原因引发的环 境问题尤为严重,部分自然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影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1)自然环境的 供给服务 功能下降,使人类难以获得 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 稀缺 甚至枯竭。 (2)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 环境污染 与生 态退化加剧,并增加 自然灾害 的风险。 (3)自然环境的 文化服务 功能降低,会降低人的舒适 感、审美体验 等。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大气、水 、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 生活质量 和健康。 3.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 生命财产 的损失,也对自然 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 社会经济 发展。 微思考 2 企业应如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提示 清洁生产或发展循环经济;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 处理;利用清洁能源,加大技术投入。 课堂·重难突破 一 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原因 重难归纳 1.环境问题的类型 环境问题分类的方法很多,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 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种类 成因 问题举例 原生环 境问题 自然力或自然因素 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 污染,地震破坏引起的 水体污染 次 生 环 境 问 题 环境 污染 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 活消费活动中使环境系 统的 结 构 和 功 能 发 生 变化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 污染等 生态 破坏 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 源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 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毁灭、荒漠化、水 土流失、草场退化和生 物多样性减少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主要是由经济、 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不协调引起的。 (1)工业生产的发展。 (2)世界人口高速增长。 (3)科学技术的发展。 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 因:太阳活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火山活动等。 人为原因: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破坏植被等。 海伦娜岬角位于智利南端。奇怪的是在那里几乎所 有的动物都丧失视力。下图为南极臭氧层空洞变化示 意图。 16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1981年10月 1987年10月 (1)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 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绝不兴建排污量大的企业 低高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臭氧的浓度 问题 (1)分析海伦娜岬角地区的动物丧失视力的原因。 (2)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2)分析导致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提示(1)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不断扩大,臭氧含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量减少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损害动物的眼睛。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大量使用氯氯烃等,破坏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 了臭氧层。 答案(1)D(2)A 典例剖析 解析第(1)题,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人类以栖牲环境为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代价发展经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通过采取 各种措施来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題;环境污 染可以避免,但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后工业化 阶段的环境问题霄要人类千预才能得到缓解:不兴建排污量 大的企业的说法太绝对,应加强对污染物的处理。第(2)题, 据图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可知,到了后工业 图1 图2 化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科技发展,环境质量也得以提高。 (1)两图反映的环境问题为() A.资源短缺 B.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C.环境污染 D.全球环境变化 (2)该类环境问题的形成主要与人类( ) 重难归纳 A.排放废弃物有关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B.获取自然资源有关 类型 C.农业生产活动有关 主要原因 危害 D.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 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 答案(1)C(2)A 温室效应不断 全球变暖 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海平 解析第(1)题,图1反映的为大气污染,图2反映的为 增强 面上升 固体废弃物污染,都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第(2)题,环境污染 主要是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 危害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 人口的快速增长 能力而导致的。 酸雨污染 的生长发育:腐蚀建筑物:有 和工业化的推进 方法技巧」 时直接损害人体健康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一般来说,环境污染会导 臭氧层 人类大量排放氟 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 致生态破坏,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 破坏 氯烃等物质 危害 其后果。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而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则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问题 原因 主要危害 学以致用 下图表示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读图, 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 植被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 完成下列各题。 破坏 降、生物多样性诚少、水土 活活动 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环矿 质 生物 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 多样 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 部分物种灭绝 性减少和外来物种入侵 水土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损 工业化工业化后工业经济发 初期阶段起飞阶段化阶段展阶段 流失 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失,破坏土壤结构 17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1)分析海伦娜岬角地区的动物丧失视力的原因。 (2)分析导致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 提示 (1)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不断扩大,臭氧含 量减少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损害动物的眼睛。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破坏 了臭氧层。 典例剖析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两图反映的环境问题为( ) A.资源短缺 B.生态破坏 C.环境污染 D.全球环境变化 (2)该类环境问题的形成主要与人类( ) A.排放废弃物有关 B.获取自然资源有关 C.农业生产活动有关 D.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图1反映的为大气污染,图2反映的为 固体废弃物污染,都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第(2)题,环境污染 主要是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 能力而导致的。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一般来说,环境污染会导 致生态破坏,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 其后果。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而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则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学以致用 下图表示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读图, 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 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绝不兴建排污量大的企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问题 (2)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人类以牺牲环境为 代价发展经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通过采取 各种措施来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 染可以避免,但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后工业化 阶段的环境问题需要人类干预才能得到缓解;不兴建排污量 大的企业的说法太绝对,应加强对污染物的处理。第(2)题, 据图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可知,到了后工业 化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科技发展,环境质量也得以提高。 二 环境问题的危害 重难归纳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类型 主要原因 危害 全球变暖 温 室 效 应 不 断 增强 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 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海平 面上升 酸雨污染 人口的快速增长 和工业化的推进 危害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 的生长发育;腐蚀建筑物;有 时直接损害人体健康 臭氧层 破坏 人类大量排放氟 氯烃等物质 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 危害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问题 原因 主要危害 植被 破坏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 活活动 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 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 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生物 多样 性减少 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 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 和外来物种入侵 部分物种灭绝 水土 流失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 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损 失,破坏土壤结构 17
地理 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配人教版 续表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问题 原因 主要危害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 土地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荒漠化动等 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 (2)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能力降低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 3.雾霾的成因及危害 B.影响京广铁路线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 (1)成因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①自然原因:冬春季节多沙尘,降水天气少:地形较封闭 D.该地的降水增加,易形成涝灾 (如盆地或周边多山等),空气温度较高:大气比较稳定(逆温 答案(1)C(2)A 或少风),细颗粒物不容易扩散。 解析第(1)题,图中反映的是地面沉降问题,地面沉降 ②人为原因:冬季取暖,消耗大量煤炭,排放的细颗粒物 是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第(2)题,地面沉降会影响地面 较多;排放大量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等。 建筑物及工程的安全,地面沉降会使河流泄洪能力降低,并 (2)危害 不会增加该地区的降水,京广铁路并不经过该地区。 能见度降低,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 方法技巧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问题 故:加剧大气污染问题,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诱发结膜 过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潜水水位下降而形成地 炎、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对航空事业造成影响,飞机升降 下水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地带可能引起海水入侵 受影响。 等问题。 ”情境体验 海洋酸化即海水吸收了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酸 学以致用 碱度降低的现象。海水应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酸碱度值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 约为8.2。当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进入海洋中时,海洋就 部,由于连年超载过牧,浑善达克沙地严重退化,流动沙丘已 会酸化。科学家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预计到2100 经达到70%。2000年中国科学院在浑善达克沙地开展退化 年海水表层酸碱度将下降到7.8。 生态系统恢复试验研究,采用自然恢复模式,到2010年达到 分析工业革命以来海水酸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并指 “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出海水酸化的危害。 (1)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提示主要原因:人口数量增加、工业发展消耗了大量 A.酸雨污染 矿物燃料,植被破坏、绿地面积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土地荒漠化 浓度增加,进入海水的二氧化碳增多,加快海水酸化。 C.水土流失 危害: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 D.生物多样性锐减 渔业减产,对船舶、建筑工程等腐蚀加剧。 (2)加剧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发展旅游 典例剖析 B.气候干旱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C.过度放牧 11700'E D.乱砍滥伐 3908 (3)为改善生态环境,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应采取的措施 渤海 是( A.开垦耕地 B.植树造林 黄港 C.保护草场 D.自然恢复 答案(1)B(2)C(3)D 3805 解析第(1)题,由材料“浑善达克沙地严重退化,流动 沙丘已经达到70%”可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面临的主要环 地面沉降 铁路 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第(2)题,由材料“由于连年超载过 ☑2000mm 公路 1000mm 牧”可知,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第(3) (1)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 题,由材料可知,自然恢复是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治理环境应 生的主要原因是( 采取的措施。 18
地 理 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配人教版 续 表 问题 原因 主要危害 土地 荒漠化 气 候 变 化 和 人 类 活 动等 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 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 能力降低 3.雾霾的成因及危害 (1)成因 ①自然原因:冬春季节多沙尘,降水天气少;地形较封闭 (如盆地或周边多山等),空气温度较高;大气比较稳定(逆温 或少风),细颗粒物不容易扩散。 ②人为原因:冬季取暖,消耗大量煤炭,排放的细颗粒物 较多;排放大量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等。 (2)危害 能见度降低,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 故;加剧大气污染问题,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诱发结膜 炎、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对航空事业造成影响,飞机升降 受影响。 海洋酸化即海水吸收了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酸 碱度降低的现象。海水应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酸碱度值 约为8.2。当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进入海洋中时,海洋就 会酸化。科学家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预计到2100 年海水表层酸碱度将下降到7.8。 分析工业革命以来海水酸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并指 出海水酸化的危害。 提示 主要原因:人口数量增加、工业发展消耗了大量 矿物燃料,植被破坏、绿地面积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浓度增加,进入海水的二氧化碳增多,加快海水酸化。 危害: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 渔业减产,对船舶、建筑工程等腐蚀加剧。 典例剖析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mm mm (1)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 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2)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 B.影响京广铁路线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D.该地的降水增加,易形成涝灾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图中反映的是地面沉降问题,地面沉降 是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第(2)题,地面沉降会影响地面 建筑物及工程的安全,地面沉降会使河流泄洪能力降低,并 不会增加该地区的降水,京广铁路并不经过该地区。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问题 过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潜水水位下降而形成地 下水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地带可能引起海水入侵 等问题。 学以致用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 部,由于连年超载过牧,浑善达克沙地严重退化,流动沙丘已 经达到70%。2000年中国科学院在浑善达克沙地开展退化 生态系统恢复试验研究,采用自然恢复模式,到2010年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酸雨污染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锐减 (2)加剧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发展旅游 B.气候干旱 C.过度放牧 D.乱砍滥伐 (3)为改善生态环境,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应采取的措施 是( ) A.开垦耕地 B.植树造林 C.保护草场 D.自然恢复 答案 (1)B (2)C (3)D 解析 第(1)题,由材料“浑善达克沙地严重退化,流动 沙丘已经达到70%”可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面临的主要环 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第(2)题,由材料“由于连年超载过 牧”可知,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第(3) 题,由材料可知,自然恢复是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治理环境应 采取的措施。 18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随堂训练 读下面四幅景观图,完成1一2题。 5.下列行为可有效缓解雾霾的是() A.控制工程施工 B.燃烧秸秆 C.燃煤供暖 D.减少外出 答案3.D4.B5.A 解析第3题,雾靈出现往往是辐射逆温引起的,夜晚地面 ② 温度降低,近地面出现逆温,此后逆温现象加重,厚度增 厚,高度增高,在清晨达到最大值,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 逆温逐渐消失,四个选项中下午气温最高,对流运动最强, 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最好。第4题,昆明为亚热 带季风气候,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由于云贵 高原的阻挡作用,受东北风影响较小,且3月底太阳直射 ④ 点北移,此时可能是受西南风影响。第5题,控制工程施 工可以减少扬尘,有效缓解雾靈:燃烧秸秆、燃煤供暖可产 1.四幅图片表示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生大气污染,使雾靈加剧:减少外出对缓解雾痘影响较小。 2.四幅图片表示的环境问题是由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每到夏季,上海的大多数公共场所将空调温度定格 在26℃以上。每节约1亿度电,则减少排放二氧化碳 A.① B.② C.③ D.④ 400万吨。 答案1.A2.D (1)分析为减缓全球变暖而采取的根本措施。 解析第1题,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洪水、 (2)请你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 旱灾、虫灾、台风、地震、火山爆发等。①是由地震引起的,属 贡献。 于原生环境问题,②③④都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属于次生 答案(1)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矿物燃料 环境问题。第2题,④图中废弃的显示器是电子产品淘汰后 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植树造林:加强全球 形成的垃圾,是由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环境问题」 合作。 2019年3月25日,昆明多个地区室气呈现轻度污染, (2)节约用电:环保出行:资源循环利用:避免使用一 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蓝天白云的昆明一反常态饱受雾震 次性购物袋:植树种草等。 之苦。据此完成3~5题。 解析第(1)题,减缓全球变暖应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雾霾出现期间,昆明一天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时间是( 入手,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 A.清晨B.夜间C.上午D.下午 燃烧,植树造林,加强二氧化碳的吸收,还应加强国际合 4.研究表明,昆明的空气污染是由外来污染源造成的,带来 作。第(2)题,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个人应从减少资源 外来污染源的是() 和能源消耗入手,如节约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垃 A.东南季风B.西南季风C.东北季风D.西北季风 圾分类回收等。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2.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促进酸雨防治的是() A.使用低硫燃料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 B.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其中,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世界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之一。 C,减少使用氟氯烃化合物制冷剂 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危害极大。根据材料,完成1 D.安装烟道脱氮设备 2题。 答案1.D2.C 1.下列环境问题中,可能由酸雨直接引发的是( 解析第1题,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引起的:南极企鹅丧 A.全球海平面上升 失视力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空洞导致紫外线增多:水土流 B.南极企鹅丧失视力 失主要是由植被遭破坏引起的:酸雨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C.水土流失 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受影响、森林枯萎死亡等。第2题,减 D.森林大面积枯萎死亡 少使用氟氯烃化合物制冷剂有利于臭氧层的保护。 19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随堂训练 读下面四幅景观图,完成1~2题。 1.四幅图片表示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幅图片表示的环境问题是由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洪水、 旱灾、虫灾、台风、地震、火山爆发等。①是由地震引起的,属 于原生环境问题,②③④都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属于次生 环境问题。第2题,④图中废弃的显示器是电子产品淘汰后 形成的垃圾,是由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环境问题。 2019年3月25日,昆明多个地区空气呈现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蓝天白云的昆明一反常态饱受雾霾 之苦。据此完成3~5题。 3.雾霾出现期间,昆明一天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时间是( ) A.清晨 B.夜间 C.上午 D.下午 4.研究表明,昆明的空气污染是由外来污染源造成的,带来 外来污染源的是(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5.下列行为可有效缓解雾霾的是( ) A.控制工程施工 B.燃烧秸秆 C.燃煤供暖 D.减少外出 答案 3.D 4.B 5.A 解析 第3题,雾霾出现往往是辐射逆温引起的,夜晚地面 温度降低,近地面出现逆温,此后逆温现象加重,厚度增 厚,高度增高,在清晨达到最大值,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 逆温逐渐消失,四个选项中下午气温最高,对流运动最强, 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最好。第4题,昆明为亚热 带季风气候,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由于云贵 高原的阻挡作用,受东北风影响较小,且3月底太阳直射 点北移,此时可能是受西南风影响。第5题,控制工程施 工可以减少扬尘,有效缓解雾霾;燃烧秸秆、燃煤供暖可产 生大气污染,使雾霾加剧;减少外出对缓解雾霾影响较小。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每到夏季,上海的大多数公共场所将空调温度定格 在26℃以上。每节约1亿度电,则减少排放二氧化碳 400万吨。 (1)分析为减缓全球变暖而采取的根本措施。 (2)请你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 贡献。 答案 (1)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矿物燃料 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植树造林;加强全球 合作。 (2)节约用电;环保出行;资源循环利用;避免使用一 次性购物袋;植树种草等。 解析 第(1)题,减缓全球变暖应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入手,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 燃烧,植树造林,加强二氧化碳的吸收,还应加强国际合 作。第(2)题,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个人应从减少资源 和能源消耗入手,如节约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垃 圾分类回收等。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 巩固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 其中,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世界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之一。 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危害极大。根据材料,完成1~ 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中,可能由酸雨直接引发的是( )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南极企鹅丧失视力 C.水土流失 D.森林大面积枯萎死亡 2.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促进酸雨防治的是( ) A.使用低硫燃料 B.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C.减少使用氟氯烃化合物制冷剂 D.安装烟道脱氮设备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引起的;南极企鹅丧 失视力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空洞导致紫外线增多;水土流 失主要是由植被遭破坏引起的;酸雨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受影响、森林枯萎死亡等。第2题,减 少使用氟氯烃化合物制冷剂有利于臭氧层的保护。 19
地理 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配人教版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城市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 此次森林火灾破坏的森林、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 护环境。据此完成3一4题。 内数量有限,不会严重加剧全球变暖,④错误:森林火定 3.下列几种观点中,正确的是( ) 破坏了当地植被,在短期内植被覆盖率下降,因此在湿 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润区会加剧水土流失,在较干旱区会加大沙尘暴咸胁, 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环境,再发展经济 ⑤正确。 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D.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的核 4.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依靠() 心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会出现对 A.增加粮食产量 B.增加能源消费 应的环境质量状况:在经济发展的 C.控制资源使用量 D.努力发展生产力 初期,环境质量可能随着经济增长 答案3.D4.D 而不断下降和恶化,但到一定拐点 解析第3题,经济的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相互影 时,环境质量又有可能随经济的进 时间 响的,只有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经 一步发展而逐步改善。 济的快速优质发展。第4题,各种环境问题是在发展的 (1)若a、b表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两项指标,那么a、b 过程中产生的,也必将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环境 分别代表什么? 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而解决的关键是发展生 (2)b曲线拐点的发生一般需要较高的人均收入,在我国 产力。 人均收人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环境和社 会的和谐发展? 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部森林大火肆虐,熊熊烈火 (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 燃烧了4个多月。此次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使得澳大 好地落实和谐发展观,以北京市为例,说明应怎样进 利亚损失惨重。澳大利亚东部的森林主要是桉树,这种树体 行产业结构调整。 内含有较多的油脂。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澳大利亚的平均 气温比1961一1990年高出了1.52℃。据此完成56题。 答案(1)a代表经济发展,b代表环境质量。 5.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自然原因主要 (2)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加 是( 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实行循环经济战略, ①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②受拉尼娜等极端天气影响, 大力开发新能源。 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量偏少③多大风天气④火灾预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交通、通信、旅游、商 案不足,灭火反应被动⑤植被单一,树木种类易燃 业、餐饮等社会服务行业:调整第二产业,限制污染工业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⑤ 的发展,把污染企业搬迁出去,重视发展电子、纺织、食品 6.此次火灾过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加工等工业: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花卉 ①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②短期内部分地 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重点发展绿色农业。 区可能增加土壤的肥力③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④严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环境质量随经济增 重加剧全球变暖⑤水土流失、沙尘暴威胁加大 长先下降,经拐点后上升。(2)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解决 C.②③⑤ D.③④⑤ 环境问题,应从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和发展清洁生产 答案5.D6.C 与无污染产业入手。 解析第5题,材料信息表明,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 拓展·提高 部森林大火肆虐,熊熊烈火燃烧了4个多月,这期间正是 溴大利亚的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气温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区域发展中 高,容易形成火灾,是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 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据此完成1~2题。 间长的主要自然原因,①正确: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往往 1.青海湖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湖岸 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增强,降水量增多,②错误;大风天 相连而成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 气多,导致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③正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 确:火灾预案不足,灭火反应被动,不是自然原因,④错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误:澳大利亚东部的森林主要是桉树,这种树体内含有较 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 多的油脂,因此植被单一,树木种类易燃,⑤正确。第 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6题,此次溴大利亚森林火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基础设 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有() 施损坏,但这不是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①错误;森林 ①减少资源的开采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③重 火灾留下的灰烬是很好的肥料,因此短期内部分地区的 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④合理发展经 土壤肥力可能会增加,促进新的生态系统的建立,②正 济,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确:森林火灾烧毁了大量植物,破坏了许多生物的生存环 A.①②③ B.②③④ 境,直接伤害了许多动物,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③正确;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
地 理 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配人教版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城市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 护环境。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几种观点中,正确的是( ) 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环境,再发展经济 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 D.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4.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依靠( ) A.增加粮食产量 B.增加能源消费 C.控制资源使用量 D.努力发展生产力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经济的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相互影 响的,只有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经 济的快速优质发展。第4题,各种环境问题是在发展的 过程中产生的,也必将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环境 问题的 实 质 是 发 展 问 题,因 而 解 决 的 关 键 是 发 展 生 产力。 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部森林大火肆虐,熊熊烈火 燃烧了4个多月。此次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使得澳大 利亚损失惨重。澳大利亚东部的森林主要是桉树,这种树体 内含有较多的油脂。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澳大利亚的平均 气温比1961—1990年高出了1.52℃。据此完成5~6题。 5.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自然原因主要 是( ) ①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②受拉尼娜等极端天气影响, 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量偏少 ③多大风天气 ④火灾预 案不足,灭火反应被动 ⑤植被单一,树木种类易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 6.此次火灾过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①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 ②短期内部分地 区可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③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 ④严 重加剧全球变暖 ⑤水土流失、沙尘暴威胁加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材料信息表明,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 部森林大火肆虐,熊熊烈火燃烧了4个多月,这期间正是 澳大利亚的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气温 高,容易形成火灾,是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 间长的主要自然原因,①正确;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往往 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增强,降水量增多,②错误;大风天 气多,导致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③正 确;火灾预案不足,灭火反应被动,不是自然原因,④错 误;澳大利亚东部的森林主要是桉树,这种树体内含有较 多的油脂,因此植被单一,树木种类易燃,⑤正确。第 6题,此次澳大利亚森林火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基础设 施损坏,但这不是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①错误;森林 火灾留下的灰烬是很好的肥料,因此短期内部分地区的 土壤肥力可能会增加,促进新的生态系统的建立,②正 确;森林火灾烧毁了大量植物,破坏了许多生物的生存环 境,直接伤害了许多动物,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③正确; 此次森林火灾破坏的森林、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 内数量有限,不会严重加剧全球变暖,④错误;森林火灾 破坏了当地植被,在短期内植被覆盖率下降,因此在湿 润区会加剧水土流失,在较干旱区会加大沙尘暴威胁, ⑤正确。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的核 心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会出现对 应的环境质量状况:在经济发展的 初期,环境质量可能随着经济增长 而不断下降和恶化,但到一定拐点 时,环境质量又有可能随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而逐步改善。 (1)若a、b表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两项指标,那么a、b 分别代表什么? (2)b曲线拐点的发生一般需要较高的人均收入,在我国 人均收入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环境和社 会的和谐发展? (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 好地落实和谐发展观,以北京市为例,说明应怎样进 行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 (1)a代表经济发展,b代表环境质量。 (2)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加 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实行循环经济战略, 大力开发新能源。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交通、通信、旅游、商 业、餐饮等社会服务行业;调整第二产业,限制污染工业 的发展,把污染企业搬迁出去,重视发展电子、纺织、食品 加工等工业;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花卉 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重点发展绿色农业。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环境质量随经济增 长先下降,经拐点后上升。(2)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 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解决 环境问题,应从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和发展清洁生产 与无污染产业入手。 拓展 提高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区域发展中 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据此完成1~2题。 1.青海湖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湖岸 相连而成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 )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 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 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④合理发展经 济,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