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DL-2013-02-1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记忆并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并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记忆西北地区的范围,理解自然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 2.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 法 【学法指导】 1.学好本节内容,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2.通过案例,学好分析解决环境与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通过知识的网络化处理,理清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知识链接】 、荒漠化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 2.原因:②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③ 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④ 石质荒漠化和⑤ 4.现状 (1)世界:约⑥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⑦ 、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⑧地区最为突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位置:⑨以西,昆仑山—⑩ 一古长城一线以北。 2.范围:大致包括① 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3.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⑩2 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4.主要景观:以⑩3 为主 5.内部分异:以①4为界,以东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以西属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6.脆弱的生态环境 (1)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①5 ①6 风化和①D 作用显著,形成大片的⑩8 和沙漠;植被稀 少,土壤发育⑩9,平地多疏松的: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 季节。 :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根本原因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等
1 高二地理 DL-2013-02-1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记忆并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并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 记忆西北地区的范围,理解自然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 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 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重点难点】 1. 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 施。 2. 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 法。 【学法指导】 1. 学好本节内容,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2. 通过案例,学好分析解决环境与 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 通过知识的网络化处理,理清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知识链接】 一、荒漠化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原因:②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③__________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④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⑤ __________。 4.现状 (1)世界:约⑥______的陆地、2/3 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⑦______、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⑧______地区最为突 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位置:⑨__________以西,昆仑山—⑩__________—古长城一线以北。 2.范围:大致包括⑪________、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3.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⑫____________,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4.主要景观:以⑬________________为主。 5.内部分异:以⑭________为界,以东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以西属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6.脆弱的生态环境 (1)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⑮ __________,⑯________风化和⑰______作用显著,形成大片的⑱________和沙漠;植被稀 少,土壤发育⑲______,平地多疏松的⑳__________;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____________ 季节。 (2)____________: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根本原因 (1)________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__________、过度开垦等
四、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 们的① 预防② 的威胁 2.防治内容扭转③ 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④ 的生产力 3.原奶/坚持⑤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盐碱、⑥_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⑦ (2)利用生物措施和⑧ 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⑨ 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⑩ (5)控制① 五、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1.苏联垦荒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⑩ 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 且①3 两季多大风 2.苏联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1)大面积推广①4 (2)推广农作物的⑤ (3)营造⑩6 (4)保留残茬,①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探究材料】 我国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葱郁,是“绿色中国”;北方多广阔的“黄土地”,有黄土高原和 华北平原,是“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广布,荒沙漫漫,是“金色中国”:大西南青 藏高原雄浑巍峨,冰川连绵,雪峰皑皑,是“银色中国”。 今后“彩色中国”的生态建设方向是:“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 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当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要永葆 银色”。 1.简述“金色中国”的位置与范围。 2.试说明荒漠化发生的类型有哪些? 3.怎样理解干旱是西北地区的最基本的自然特征? 4.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和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的成因是否一样? 5.每逢干旱,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这是为什么 探究点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探究材料】 教材图2.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 四、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 们的①____________。 2.防治内容 预防② 的威胁 扭转③ 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④ 的生产力 3.原则 坚持⑤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 盐碱 、⑥ 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⑦__________。 (2)利用生物措施和⑧____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⑨___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⑩__________。 (5)控制⑪____________。 五、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1.苏联垦荒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⑫______________,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 且⑬__________两季多大风。 2.苏联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1)大面积推广⑭__________________。 (2)推广农作物的⑮________________。 (3)营造⑯________________。 (4)保留残茬,⑰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探究材料】 我国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葱郁,是“绿色中国”;北方多广阔的“黄土地”,有黄土高原和 华北平原,是“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广布,荒沙漫漫,是“金色中国”;大西南青 藏高原雄浑巍峨,冰川连绵,雪峰皑皑,是“银色中国”。 今后“彩色中国”的生态建设方向是:“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 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当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要永葆 “银色”。 1.简述“金色中国”的位置与范围。 2.试说明荒漠化发生的类型有哪些? 3.怎样理解干旱是西北地区的最基本的自然特征? 4.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和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的成因是否一样? 5.每逢干旱,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这是为什么? 探究点二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探究材料】 教材图 2.4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塔里木河河流下游绿洲被废弃的人为因素可能是什么? 3.不同的人为因素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如何? 4.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与人口激增有无关系? 探究点三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探究材料】 材料一2010年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 题是“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这一主题旨在告诉世人,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 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根基一一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材料二教材图2.11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 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探究点四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探究材料】 材料一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正劲之时,必须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要再造中国 西部昔日之辉煌,就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开发欠发达地区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经验教训,为 我所用,加快西部建设步伐。苏联中亚地区的垦荒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农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仍很落后,畜牧 业停滞不前,农业成为影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1953年,苏联收购粮食只 有3110万吨,而供应居民的粮食则需要3240万吨,结果入不敷出。为了摆脱困难,苏联 抽调了近百万人来到垦荒区,还向垦荒区提供了许多农业机械。在短短两年中,就开垦出了 2975.3万公顷的荒地。从实际效果看,垦荒对苏联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 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1)没有根据垦区的自然条件特点采取合理的、逐步开发的方案,造成土壤风蚀加剧。 (2)把欧洲草原带的耕作方式照搬到风蚀严重的东部新垦区,使土壤松散,沙暴扩展。 (3)垦荒期间没有积极发展农田防护林,忽视了农田水利建设,大约3~4年发生一次严重 歉收的大旱灾 1.结合教材阅读材料,思考“黑风暴”的形成原因? 2.分析回答该地区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3.归纳总结该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 4.你认为苏联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可以被我国哪些地区所借鉴? 【归纳小结】 【当堂练习】
3 2.塔里木河河流下游绿洲被废弃的人为因素可能是什么? 3.不同的人为因素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如何? 4.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与人口激增有无关系? 探究点三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探究材料】 材料一 2010 年 6 月 17 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 题是“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这一主题旨在告诉世人,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 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根基——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材料二 教材图 2.11 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 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探究点四 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探究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正劲之时,必须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要再造中国 西部昔日之辉煌,就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开发欠发达地区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经验教训,为 我所用,加快西部建设步伐。苏联中亚地区的垦荒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农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仍很落后,畜牧 业停滞不前,农业成为影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1953 年,苏联收购粮食只 有 3 110 万吨,而供应居民的粮食则需要 3 240 万吨,结果入不敷出。为了摆脱困难,苏联 抽调了近百万人来到垦荒区,还向垦荒区提供了许多农业机械。在短短两年中,就开垦出了 2 975.3 万公顷的荒地。从实际效果看,垦荒对苏联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 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1)没有根据垦区的自然条件特点采取合理的、逐步开发的方案,造成土壤风蚀加剧。 (2)把欧洲草原带的耕作方式照搬到风蚀严重的东部新垦区,使土壤松散,沙暴扩展。 (3)垦荒期间没有积极发展农田防护林,忽视了农田水利建设,大约 3~4 年发生一次严重 歉收的大旱灾。 1.结合教材阅读材料,思考“黑风暴”的形成原因? 2.分析回答该地区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3.归纳总结该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 4.你认为苏联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可以被我国哪些地区所借鉴? 【归纳小结】 【当堂练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6月17日,全球迎来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联合国将 “林木维系荒漠生机”确定为今年的活动主题。这一主题将荒漠化与森林植被紧密联系, 揭示了森林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警示人们要努力加强和保护好 荒漠植被,加强荒漠生态修复与治理 材料2:近年来,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移了大约1000米。据专家介绍, 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 材料3:“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 高山冰川 第三道第二道第一道 荒漠林和流动沙丘 绿洲胡杨林林灌木林沙生植物一风 风AA 河流 (1)我国近50年来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原因主要是 (2)由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下荒漠化在社会、经济、生态、生产方面的危害。 (3)材料3图中三道防线,其中林带主要发挥了 功能,因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 蒸发量比沙丘地区」 (4)由图示可以看出 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反思】 【课后练习】 选择题 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图”,回答1~2题。 □滥垦滥伐森林的结果 建械林章果 沙丘入侵农田草场所致 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2.这些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人类发展工业生产所致 C.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是气候干早,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的结果 读“井的密度及其分布对牧场的影响图”,完成3~4题。 图例 巴草地 ○被破坏的草地 图乙 3.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开垦 C.过度放牧 D.过度砍伐 4.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现在“裸地遍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为放牧引水掘井,周围草场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地面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2011 年 6 月 17 日,全球迎来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联合国将 “林木维系荒漠生机”确定为今年的活动主题。这一主题将荒漠化与森林植被紧密联系, 揭示了森林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警示人们要努力加强和保护好 荒漠植被,加强荒漠生态修复与治理。 材料 2:近年来,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移了大约 1 000 米。据专家介绍, 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 材料 3:“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 (1)我国近 50 年来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 2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下荒漠化在社会、经济、生态、生产方面的危害。 (3)材料 3 图中三道防线,其中林带主要发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功能,因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______,蒸发量比沙丘地区______。 (4)由图示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反思】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图”,回答 1~2 题。 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来源: W w w.k s5u .co m]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2.这些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来源:学*科*网] B.人类发展工业生产所致 C.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是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的结果 读“井的密度及其分布对牧场的影响图”,完成 3~4 题。 3.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过度樵采 B.过度开垦 C.过度放牧 D.过度砍伐 4.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现在“裸地遍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为放牧引水掘井,周围草场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地面
B.为扩大耕地而掘井,周围草场最终因为践踏和开垦变成裸露地面 C.为解决人的生活吃水问题而掘井,周围草场终因人为破坏而变成裸露地面 D.为解决人们生活能源问题而拔草、砍树,导致环境恶化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5~6题 图例6铅锌=铜△镍·工业中心 水电站沙漠 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 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 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新华网呼和浩特2011年9月4日电内蒙古自治区从今年起至2020年,拟在科尔沁 沙地种植数百万亩樟子松。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硏究所奈曼沙漠化硏究站 数据,科尔沁沙地的土地沙漠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良性逆转。下表反映了 世纪50年代以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据此回答7~8题。 年份(年) 1949 121.97 43.57° 1955 121.93 43.51° 1960 121.94° 43.54° 1970 121.88 43.59° 1978 121.86° 43.63° 1985 121.75 43.80° 21.80 43.68° 1995 21.71° 43.84° 7.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A.向西北方向移动 向东北方向移动 C.向东南方向移动 D.向西南方向移动 8.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地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 B.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C.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
5 B.为扩大耕地而掘井,周围草场最终因为践踏和开垦变成裸露地面 C.为解决人的生活吃水问题而掘井,周围草场终因人为破坏而变成裸露地面 D.为解决人们生活能源问题而拔草、砍树,导致环境恶化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 5~6 题。 5.图中 A 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 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 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图中 B 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新华网呼和浩特 2011 年 9 月 4 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从今年起至 2020 年,拟在科尔沁 沙地种植数百万亩樟子松。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 数据,科尔沁沙地的土地沙漠化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发生良性逆转。下表反映了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据此回答 7~8 题。 年份(年) 东经[来源:学。科。网Z。X。 X。K ] 北纬 1949 121.97° 43.57° 1955 121.93° 43.51° 1960 121.94° 43.54° 1970 121.88° 43.59° 1978 121.86° 43.63° 1985 121.75° 43.80° 1990 121.80° 43.68° 1995 121.71° 43.84° 7.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 A.向西北方向移动 B.向东北方向移动 C.向东南方向移动 D.向西南方向移动 8.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地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 B.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C.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