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 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1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o):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又读(xie),树名。枳:树名,又称 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 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 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 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 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一更有早 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 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1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 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 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 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 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1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昭君怨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 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1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
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 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1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 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 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 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 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 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 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 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1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 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 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 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 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1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 分)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 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 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1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 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 50 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 分)
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 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 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 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ˆ营造了秋日傍晩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 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 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 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 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 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 心志。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 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 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4分) (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 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 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2分) 答:(1)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2分)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 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二三两句把视 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 何等的旷达。(2分,意思相近即可)(2)词的下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1分) 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1分) 19、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一(2)题 东栏梨花苏轼
答:(1)A 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 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 得到答案。(2 分,每点 1 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 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 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 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 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 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 2 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 2 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 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 分) 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 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 心志。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 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 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4 分) (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 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 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2 分) 答:(1)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2 分)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 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二三两句把视线 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 何等的旷达。(2 分,意思相近即可)(2)词的下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1 分) 一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1 分) 19、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淸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 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 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 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 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 下 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髙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 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 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 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们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 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 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 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 乐观向上的精神。 2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一(2)题(6分)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①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 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 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 图案,以示迎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 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 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 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 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 一下。 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 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 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 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 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 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 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 乐观向上的精神。 2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6 分)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 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 1099 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 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 图案,以示迎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E.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答 (2)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 的效果 答:(1)AD(这两项错误同源。苏轼这首词是记实抒情,不是追忆往昔。与其他谪官不 同,苏轼对异地风物不加排斥,他心胸开阔善于发现美、赞颂美。在我国词史上讴歌海南之 春,苏轼开先河。)(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多于两项,本题不得分。 (2)答案要点:①诗人将同一个字间隔重复使用。②“同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 对“春”的渲染,另有一番情趣。(共2分,每问1分。如对这段用字有非议,言之成理亦应 赋分。) 2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晩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ε 催 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 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 由。(2分) 答:(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 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 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 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 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 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 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 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2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 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 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冋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 情况考虑给分 25、阅读唐代诗人刘叉的两首小诗,完成(1)一(2)题(6分) 偶书 刘叉
E.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答:[ ][ ] (2)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全词共 44 个字)仅“春”字就出现 7 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 的效果。 答:(1)A D(这两项错误同源。苏轼这首词是记实抒情,不是追忆往昔。与其他谪官不 同,苏轼对异地风物不加排斥,他心胸开阔善于发现美、赞颂美。在我国词史上讴歌海南之 春,苏轼开先河。)(共 4 分。选对一项得 2 分;多于两项,本题不得分。) (2)答案要点:①诗人将同一个字间隔重复使用。②“同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 对“春”的渲染,另有一番情趣。(共 2 分,每问 1 分。如对这段用字有非议,言之成理亦应 赋分。) 2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 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 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_分)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 由。(2_分) 答:(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 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 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 零之感。(此题 4 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 2 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 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 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 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 2 分,分析未扣 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2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 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 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 情况考虑给分。 25、阅读唐代诗人刘叉的两首小诗,完成(1)—(2)题(6 分) 偶 书 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刘叉 一条古时水,向我心中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1)填空: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偶书》中,诗人以胸中“磨损”的刀比喻①;《姚秀 才爱予小剑因赠》,则是以②。前者,诗中有“刀”,手中无刀:后者,手中有剑,诗中无“剑”。 (2)简答:诗人赠予姚秀才的只是一柄熠熠闪光的宝剑吗?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答:(1)①受到压抑的正义感②流水比喻古代传下来的宝剑(共3分。第①处,1分;第 ②处,2分,缺“古代传下来”扣1分。填写的文字意思对即可。)(2)解答指要:末句“勿 薄细碎仇”,是赠剑时的嘱咐;“薄”,迫近。(3分。抓住末句,言之成理即可。) 2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ν野径斜¨水满ˆ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 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 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 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分。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这 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1分“未”字表达放眼 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 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 3分 2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①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②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③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答:①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②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 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刘叉 一条古时水,向我心中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1)填空: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偶书》中,诗人以胸中“磨损”的刀比喻 ① ;《姚秀 才爱予小剑因赠》,则是以 ② 。前者,诗中有“刀”,手中无刀;后者,手中有剑,诗中无“剑”。 (2)简答:诗人赠予姚秀才的只是一柄熠熠闪光的宝剑吗?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答:(1)①受到压抑的正义感 ②流水比喻古代传下来的宝剑(共 3 分。第①处,1 分;第 ②处,2 分,缺“古代传下来”扣 1 分。填写的文字意思对即可。)(2)解答指要:末句“勿 薄细碎仇”,是赠剑时的嘱咐;“薄”,迫近。(3 分。抓住末句,言之成理即可。) 2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 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 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 分,每点 1 分。 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 分)②尾联“叹息”, 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 分,每点 1 分。 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 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 分。找对两个给 1 分,找对 3 个给 2 分。这 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1 分“未”字表达放眼 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 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 3 分。 2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①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 义? ②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③ 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答:① 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② 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 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