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学作品阅读专题——小说阅读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 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 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 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 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 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 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 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 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 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 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 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 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 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 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 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 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 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高三语文文学作品阅读专题——小说阅读 第一课时 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 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 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 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 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 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 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 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 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 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 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 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 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 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 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 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 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 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 及其作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 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 人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分点概括情节式 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 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 言,答案即出) (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 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 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 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 (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2、【常见回答】 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 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从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 了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 现了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 及其作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 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如:(2009 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 人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分点概括情节式 如:(2010 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 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 言,答案即出) (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 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 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 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 (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2、【常见回答】 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 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从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 了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 现了……
如:(2010全国课标,11莫泊桑《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 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答 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小说开头作用 (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 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 小说读下去 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 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 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四)小说结尾作用 (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 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 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 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 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 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 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第19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 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 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 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2分)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 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四、小结 分析情节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 境来作答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结构 照应前文 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如:(2010 全国课标,11 莫泊桑《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 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 分) 答: ① 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小说开头作用 (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 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 小说读下去。 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 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 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四)小说结尾作用 (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 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 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 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 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 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 “空白”给 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第 19 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 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答:(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 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 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2 分)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 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 分) 四、小结 分析情节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 境来作答。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结构 照应前文 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线索,贯穿全文 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 内容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五、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3.提升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 、高考命题分析 在2009年6套涉及到小说阅读的试题中,关于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内容是各套 试题的重点。2010年6套也是如此,2011年7套更是如此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 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因此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应成为高三文 学类阅读复习的重点。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 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 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 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 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 “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 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等等,都很好地 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 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 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 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 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 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 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 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虛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线索,贯穿全文 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 内容 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五、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3.提升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 一、高考命题分析 在 2009 年 6 套涉及到小说阅读的试题中,关于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内容是各套 试题的重点。2010 年 6 套也是如此,2011 年 7 套更是如此。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 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因此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应成为高三文 学类阅读复习的重点。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 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 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 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 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 “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 现,比如阿 Q 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等等,都很好地 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 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 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 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 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 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 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 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 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 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一)、常见命题方式: 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二)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 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 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如:(2009年安徽髙考)《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 点。(见) 解题思路:鍳赏形象,要能把握住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小说中有关董 师傅的描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相结合,然后根据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概括董师傅这个人 物形象的特点。 文章第2段介绍了董师傅精通木匠和他平静的日子,说明他技艺精湛,有一颗平 常心;第三3段介绍他晚上收工后来湖边闲坐,说明他有生活情趣;第5段写他 领着小翠游湖,并帮他带路,说明他乐于助人。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 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 ②单句下定义型 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林冲见差拨》)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 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 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 ③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如: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2008宁夏、海南, 欧·亨利《二十年以后》)() 答案: 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 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 ③企图逃避法律。(1点2分) 再如: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2009 辽宁卷《遗璞》)() 答案 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 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 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一)、常见命题方式: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 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二)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 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 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如:(2009 年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 点。(见) 解题思路:鉴赏形象,要能把握住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小说中有关董 师傅的描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相结合,然后根据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概括董师傅这个人 物形象的特点。 文章第 2 段介绍了董师傅精通木匠和他平静的日子,说明他技艺精湛,有一颗平 常心;第三 3 段介绍他晚上收工后来湖边闲坐,说明他有生活情趣;第 5 段写他 领着小翠游湖,并帮他带路,说明他乐于助人。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 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 ②单句下定义型 如:(2007 年宁夏、海南卷《林冲见差拨》)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 分)(2)对比法。主 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 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 分) ③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如: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 分)(2008 宁夏、海南, 欧•亨利《二十年以后》)() 答案: 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 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 ③企图逃避法律。(1 点 2 分) 再如: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 分)(2009 辽宁卷《遗璞》)() 答案: 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