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從變文到話本 白話小說的濫觴
第十五講 從變文到話本 白話小說的濫觴
唐代變文的發現 ■時間: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 地點:甘肅極西部的敦煌千佛洞的石室裡 ■過程:一位匈牙利的地理學家史坦因(A Steine)和一為中國翻譯’在那裡發現很多 寫本書籍和圖書文獻’於是設法向主持石 室的道士收買,這些寫本書籍,大部分就 是變文
唐代變文的發現 n 時間: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 n 地點:甘肅極西部的敦煌千佛洞的石室裡 n 過程:一位匈牙利的地理學家史坦因(A. Steine)和一為中國翻譯,在那裡發現很多 寫本書籍和圖書文獻,於是設法向主持石 室的道士收買,這些寫本書籍,大部分就 是變文
文的來源 ■宣傳佛教的教義 口雖然六朝及唐代所鄱譯的佛教經典已經很多, 但因譯文深奧·不易深人民間’為了克服這個 困難’就得在宣傳的方式上設法補救’所以把 佛經的內容變成通俗有趣的故事,使一般人易 於了解同時又增加一點音樂的歌唱成分,使 人們容易記得
變文的來源 n 宣傳佛教的教義 ¨雖然六朝及唐代所翻譯的佛教經典已經很多, 但因譯文深奧,不易深入民間,為了克服這個 困難,就得在宣傳的方式上設法補救,所以把 佛經的內容變成通俗有趣的故事,使一般人易 於了解,同時又增加一點音樂的歌唱成分,使 人們容易記得
文的來源 ■改進經文的讀法 口在南北朝時代,佛教徒對於各種經文’已開始 用轉讀丶梵唭、唱導等方法來傳佈所調「轉 讀」’是用一種正確的音調與節奏去朗讀經文 「梵唭」是讚美詩的歌唱;「唱導」是一種佛 道的演講和說法的制度’後來經文擴大仁和通 俗化’孌文就應運而生’成為有講有唱有描寫’ 有譬喻的一種通俗文體
變文的來源 n 改進經文的讀法 ¨在南北朝時代,佛教徒對於各種經文,已開始 用轉讀、梵唄、唱導等方法來傳佈。所謂「轉 讀」,是用一種正確的音調與節奏去朗讀經文; 「梵唄」是讚美詩的歌唱;「唱導」是一種佛 道的演講和說法的制度,後來經文擴大化和通 俗化,變文就應運而生,成為有講有唱有描寫, 有譬喻的一種通俗文體
變文的型態和類別 ■得名∶變文即「佛經變相之文」的意思。 別稱∶又稱為「佛面 俗文」、「講唱文 或簡稱「孌」,當指講唱奇異故事之意’或為變 更佛經本文成為俗講之意。 ■形式:是散文和韻文夾雜的體裁 ■類別 口先用散文講薤經義’再用韻文重行歌唱一逼 口只用散文作引子,卻用韻文來詳紐敘迹,散文和韻文 的内容並不重複 口散文韻文交雜並用,成為相當混亂的形式
變文的型態和類別 n 得名:變文即「佛經變相之文」的意思。 n 別稱:又稱為「佛面」、「俗文」、「講唱文」, 或簡稱「變」,當指講唱奇異故事之意,或為變 更佛經本文成為俗講之意。 n 形式:是散文和韻文夾雜的體裁。 n 類別: ¨ 先用散文講述經義,再用韻文重行歌唱一遍。 ¨ 只用散文作引子,卻用韻文來詳細敘述,散文和韻文 的內容並不重複。 ¨ 散文韻文交雜並用,成為相當混亂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