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二轮复习综合验收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 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 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 《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一一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 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 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 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 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 “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 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 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 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 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 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 “有”一一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 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 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 “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 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 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 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 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 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 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 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 《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 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 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 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 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 “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 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 来的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二轮复习综合验收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 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 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 《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 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 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 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 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 “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 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 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 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 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 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 “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 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 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 “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 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 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 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 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 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 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 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 《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 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 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 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 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 “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 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 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 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 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 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一一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 无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 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 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 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 用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 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 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 种极高的技巧。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簿。改宣德州司侯。州多金国戚, 号难治。特立至官,俱往谒之。有五将军率家奴劫民群羊,特立命大索闾里,遂 过将军家,温言诱之曰:“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潜使人索 其后庭,得羊数十。遂缚其奴系狱,其子匿他舍,捕得之,以近族得减死论。豪 贵由是遵法,民赖以全。 正大初,迁洛阳令。时军旅数起,郡县窘迫,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又侮慢儒士。会 移镇陕右,道经洛阳,见特立淳古,不礼之,遽责令治糗具,期三日足,后期如 军法。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帅大奇之。既而拜监察御史,首言世宗诸孙不 宜幽囚;尚书右丞颜盏石鲁与佃民争田,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 执政者忌之。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白撒诉于世宗,言 特立所言事失实。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 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 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 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此时无声胜有 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 无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 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 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 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 用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 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 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 一种极高的技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簿。改宣德州司侯。州多金国戚, 号难治。特立至官,俱往谒之。有五将军率家奴劫民群羊,特立命大索闾里,遂 过将军家,温言诱之曰:“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潜使人索 其后庭,得羊数十。遂缚其奴系狱,其子匿他舍,捕得之,以近族得减死论。豪 贵由是遵法,民赖以全。 正大初,迁洛阳令。时军旅数起,郡县窘迫,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又侮慢儒士。会 移镇陕右,道经洛阳,见特立淳古,不礼之,遽责令治糗具,期三日足,后期如 军法。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帅大奇之。既而拜监察御史,首言世宗诸孙不 宜幽囚;尚书右丞颜盏石鲁与佃民争田,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 执政者忌之。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白撒诉于世宗,言 特立所言事失实。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特立通程氏易,晚教授诸生,东平严实每加礼焉。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 首传旨谕特立曰:“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 究圣经,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壬子岁,复降玺书谕特 立曰:“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昔已锡嘉名,今复谕意。” 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特立所著书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节选自《元史·张特立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过将军家 过:路过 B.以近族得减死论 论:辨别 C.后期如军法 如:按照 D.已锡嘉名 锡:赏赐 5.以下句子全都表明张特立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一组是( )(3分) ①其子匿他舍,捕得之 ②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 庭 ③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 ④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 近习,皆当罢黜 ⑤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⑥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①③④ 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特立做事很讲究策略,先稳住五将军,再命人暗中搜査,于是,把将军绑 起来关进监狱。 B.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向来对读书人不尊敬,故意刁难张特立,令他在三日之内 备足军粮器械。 C.由于张特立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贵,致使白撒到金世宗那里告状,他因此解 官回到了家乡。 D.晚年,张特立隐居田园,朝代变换也始终如一,被元世祖封为“中庸先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 (2)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唐首,完成8~9题 宿五松山①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②,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①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②“雕胡”,就是“菰gu”,俗称茭白, 生在水中,秋天结实,称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 8.前人评价此诗的颔联中的“苦”“寒”两个字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一谈诗人在 此诗中的形象?(6分)
特立通程氏易,晚教授诸生,东平严实每加礼焉。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 首传旨谕特立曰:“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 究圣经,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壬子岁,复降玺书谕特 立曰:“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昔已锡嘉名,今复谕意。” 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特立所著书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节选自《元史·张特立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遂过将军家 过:路过 B.以近族得减死论 论:辨别 C.后期如军法 如:按照 D.已锡嘉名 锡:赏赐 5.以下句子全都表明张特立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一组是( )(3 分) ①其子匿他舍,捕得之 ②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 庭 ③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 ④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 近习,皆当罢黜 ⑤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⑥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①③④ D .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特立做事很讲究策略,先稳住五将军,再命人暗中搜查,于是,把将军绑 起来关进监狱。 B.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向来对读书人不尊敬,故意刁难张特立,令他在三日之内 备足军粮器械。 C.由于张特立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贵,致使白撒到金世宗那里告状,他因此解 官回到了家乡。 D.晚年,张特立隐居田园,朝代变换也始终如一,被元世祖封为“中庸先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 (2)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唐首,完成 8~9 题。 宿五松山①下荀媪家 李 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②,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①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②“雕胡”,就是“菰 gū”,俗称茭白, 生在水中,秋天结实,称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 8.前人评价此诗的颔联中的“苦”“寒”两个字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5 分) 9.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一谈诗人在 此诗中的形象?(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 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 心? 。(王 勃《滕王阁序》)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 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 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 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 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 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 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 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 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 段音乐。过了一会儿,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 去走一遭一一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 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 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 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 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 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 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 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盒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 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 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 心? , 。(王 勃《滕王阁序》)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 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 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 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 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 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 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 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 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 段音乐。过了一会儿,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 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 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 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 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 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 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 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 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盒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
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 飞对唱,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一回 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 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 欢欣的感叹。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原来在 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 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 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 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 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 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 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这“自然的声音”所表达的本质 意义是相同的。比如,百灵鸟画眉的声音与蝉蛙的声音,对热爱自然的人来说, 都很悦耳。 B.在寒夜里放着万蝉齐鸣的录音,至少会给听者带来两种感受:一是让自己走 进自然之中,二是从心里驱逐了冬天的寒意,心里渐渐暖和起来 C.听《溪水》的录音时,听到了两声山鸟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 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这说明作者更 喜欢鸟声。 D.“我”后来去了几次,要么有雨无风,要么有风无雨。其实,就是有了和那 天一样的风与雨,还有竹子,“我”的感受也不会和那天一样,因为:一种感受 只属于那个瞬间 E.文章最后说“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这句中 的“交响乐”与我们平时听到那些高超的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 受是一样的 2)请说出“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中的“遥远”与文中“由于来得 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句中的“遥远”的含义。(6分) 前者的“遥远 后者的“遥远”: (3)为什么说“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6分) (4)每逢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 喜悦的颤动。请把“我”喜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 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 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
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 飞对唱,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一回 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 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 欢欣的感叹。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原来在 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 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 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 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 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 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 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这“自然的声音”所表达的本质 意义是相同的。比如,百灵鸟画眉的声音与蝉蛙的声音,对热爱自然的人来说, 都很悦耳。 B.在寒夜里放着万蝉齐鸣的录音,至少会给听者带来两种感受:一是让自己走 进自然之中,二是从心里驱逐了冬天的寒意,心里渐渐暖和起来。 C.听《溪水》的录音时,听到了两声山鸟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 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这说明作者更 喜欢鸟声。 D.“我”后来去了几次,要么有雨无风,要么有风无雨。其实,就是有了和那 天一样的风与雨,还有竹子,“我”的感受也不会和那天一样,因为:一种感受 只属于那个瞬间。 E.文章最后说“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这句中 的“交响乐”与我们平时听到那些高超的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 受是一样的。 (2)请说出“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中的“遥远”与文中“由于来得 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句中的“遥远”的含义。(6 分) 前者的“遥远”: 后者的“遥远”: (3)为什么说“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6 分) (4)每逢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 喜悦的颤动。请把“我”喜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 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 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