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果分析 计算被试三种方法的瞬时记忆保持量,并画出曲线图。(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保 持量=平均每次再现个数×3) 五、问题与讨论 1.参照实验结果,说明瞬时记忆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 2.立刻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测得的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差异? 3.如果让你用部分报告法设计一个听觉的瞬时记忆实验,有哪些问题需要注 意? 六、参考文献 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42-144 实验7短时记忆保持量的测定 实验背景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保持时间为5秒一2分钟。 20世纪50年代 Perterson等人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为 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试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 回忆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预任务。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试 回忆的刺激数目就越少。从 Perterson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 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中去。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 能够正确再认。 Sternberg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 验。这个实验主要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 系列扫描的,还是平行扫描的。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 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 Steinberg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 的反应时实验法一相加因素法。其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属于 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独立,则它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G.A. Mi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一般短时记忆
21 四、结果分析 计算被试三种方法的瞬时记忆保持量,并画出曲线图。(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保 持量=平均每次再现个数×3) 五、问题与讨论 1. 参照实验结果,说明瞬时记忆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 2. 立刻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测得的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差异? 3. 如果让你用部分报告法设计一个听觉的瞬时记忆实验,有哪些问题需要注 意? 六、参考文献 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142-144. 实验 7 短时记忆保持量的测定 一、实验背景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保持时间为 5 秒一 2 分钟。 20 世纪 50 年代 Perterson 等人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为 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试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 回忆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预任务。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试 回忆的刺激数目就越少。从 Perterson 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 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中去。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 能够正确再认。Sternberg 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 验。这个实验主要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 系列扫描的,还是平行扫描的。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 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Steinberg 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 的反应时实验法一相加因素法。其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属于 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独立,则它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G. A. Miller 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一般短时记忆
的容量为7±2个组块( Chunking)。组块的单位可以是字母、数字、词、句子、图片等 记忆单元。 研究短时记忆的方法可以使用顺序再现法、自由再现法、再认法、再学法、提示 法等。不同回忆方法的实验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结果可以用保持量和正确回忆 百分数来反应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正确率。采用再认法计算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具体计算 方法如下 保持量。认对的刺激数目一认错的刺激数目 新刺激数目+旧刺激数 100% 影响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因素有哪些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因素: ①实验材料(组块)的长度。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组块作为一个记忆单元,其长 度对短时记忆保持量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当组块没有意义或与人的经验不匹配时, 组块的长度对短时记忆保持量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②实验材料的性质。不同的实验材料,如字母、数字、词、句子、图片等,对短 时记忆的保持量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③回忆方法。采用的回忆方法不同,测得的短时记忆保持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般来说,再认法要比再现法的回忆效果要好,自由再现法要比顺序再现法的回忆效果 要好 ④延迟回忆的时间。一般延迟回忆的时间越长,回忆起来的刺激数目就越少。 ⑤个体的身心状态。如情绪因素、健康因素、疲劳等对短时记忆保持量都会有 定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测定不同延迟时间对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2.学习再认法测量短时记忆的保持量。 3.学习“插入活动法”控制复习因素对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 (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计算机、短时记忆实验程序(参见 ExpPsy2000实验设计系统) 2实验材料:可以是数字、字母、汉字、西文文字以及图片等。本实验使用字母
22 的容量为 7±2 个组块(Chunking)。组块的单位可以是字母、数字、词、句子、图片等 记忆单元。 研究短时记忆的方法可以使用顺序再现法、自由再现法、再认法、再学法、提示 法等。不同回忆方法的实验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结果可以用保持量和正确回忆 百分数来反应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正确率。采用再认法计算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具体计算 方法如下: 100% − = 认对的刺激数目 认错的刺激数目 保持量 新刺激数目+旧刺激数目 影响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因素有哪些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因素: ①实验材料(组块)的长度。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组块作为一个记忆单元,其长 度对短时记忆保持量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当组块没有意义或与人的经验不匹配时, 组块的长度对短时记忆保持量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②实验材料的性质。不同的实验材料,如字母、数字、词、句子、图片等,对短 时记忆的保持量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③回忆方法。采用的回忆方法不同,测得的短时记忆保持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般来说,再认法要比再现法的回忆效果要好,自由再现法要比顺序再现法的回忆效果 要好。 ④延迟回忆的时间。一般延迟回忆的时间越长,回忆起来的刺激数目就越少。 ⑤个体的身心状态。如情绪因素、健康因素、疲劳等对短时记忆保持量都会有一 定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测定不同延迟时间对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2.学习再认法测量短时记忆的保持量。 3.学习“插入活动法”控制复习因素对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 人一组。 (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计算机、短时记忆实验程序(参见 ExpPsy 2000 实验设计系统)。 2.实验材料:可以是数字、字母、汉字、西文文字以及图片等。本实验使用字母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分为8组,每组包括8个由3个字母组成的音节。插入干扰材料 为简单的算术运算,如100-3=?,97-3=?,94-3 依次类推,在呈现完实验材 料后,要求被试汁算插入的算术题,直到开始回忆为止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1.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实验材料为三个字母的音节,材料分组情况如上所述。延迟时间为5秒、 15秒。每组4个被试中,两个做延迟时间为5秒的、两个做延迟时间为15秒的。实 验设计可以考虑性别、延迟时间等因素,并据此做相应的统计分析和结果讨论。 2.实验步骤 (1)实验材料的制作:在主程序中选择“短时记忆”的应用程序,进入短时记忆实 验设计与实验状态,选择“编辑实验材料”菜单中的“字母材料”,便会出现“编辑 字母材料”对话框,定义每个字母材料的字母数(3个)、总的刺激数目(以个)、每组材 料的刺激数目(8个),其他参数不必定义。然后选择“生成实验材料”,对话框的文本 框中便会出现生成的字母材料,选择“存盘退出”,完成编辑实验材料: (2)正式实验:单击“正式实验”中的“字母材料”子菜单,出现调用实验材料和 定义实验参数的窗体,选择“打开文件”,并打开“ ExpLetter. txt”的实验材料文件。 定义实验材料总数(调用文件时已自动填好)、实验组数、每组刺激数、实验材料、延 迟时间、回忆方法(为再现法)等,定义完毕,按“确定”按钮。主试指导被试仔细阅 读指示语。 (3)按照实验程序识记和回忆实验材料,实验结束,输入被试信息。 (4)做完一个被试,换下一个被试按照上述实验程序继续实验 四、结果分析 1.分别将不同延迟时间的短时记忆保持量计算出来 再现法短时记忆保持量=正确回忆的次数的加和 正确回忆百分数=正确回忆的总次数/实验次数 2.考察不同的延迟时间对短时记忆保持量是否有显著的影响? 3.本实验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否一致?并作出解释? 五、问题与讨论 1.从本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识记与回忆之间要插入干扰材料?
23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分为 8 组,每组包括 8 个由 3 个字母组成的音节。插入干扰材料 为简单的算术运算,如 100-3=?,97-3=?,94-3=?……依次类推,在呈现完实验材 料后,要求被试汁算插入的算术题,直到开始回忆为止。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1.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实验材料为三个字母的音节,材料分组情况如上所述。延迟时间为 5 秒、 15 秒。每组 4 个被试中,两个做延迟时间为 5 秒的、两个做延迟时间为 15 秒的。实 验设计可以考虑性别、延迟时间等因素,并据此做相应的统计分析和结果讨论。 2.实验步骤 (1)实验材料的制作:在主程序中选择“短时记忆”的应用程序,进入短时记忆实 验设计与实验状态,选择“编辑实验材料”菜单中的“字母材料”,便会出现“编辑 字母材料”对话框,定义每个字母材料的字母数(3 个)、总的刺激数目(以个)、每组材 料的刺激数目(8 个),其他参数不必定义。然后选择“生成实验材料”,对话框的文本 框中便会出现生成的字母材料,选择“存盘退出”,完成编辑实验材料: (2)正式实验:单击“正式实验”中的“字母材料”子菜单,出现调用实验材料和 定义实验参数的窗体,选择“打开文件”,并打开“ExpLetter.txt”的实验材料文件。 定义实验材料总数(调用文件时已自动填好)、实验组数、每组刺激数、实验材料、延 迟时间、回忆方法(为再现法)等,定义完毕,按“确定”按钮。主试指导被试仔细阅 读指示语。 (3)按照实验程序识记和回忆实验材料,实验结束,输入被试信息。 (4)做完一个被试,换下一个被试按照上述实验程序继续实验。 四、结果分析 1.分别将不同延迟时间的短时记忆保持量计算出来。 再现法短时记忆保持量=正确回忆的次数的加和 正确回忆百分数=正确回忆的总次数/实验次数 2.考察不同的延迟时间对短时记忆保持量是否有显著的影响? 3.本实验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否一致?并作出解释? 五、问题与讨论 1.从本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识记与回忆之间要插入干扰材料?
六、参考文献 []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67~780 [2]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98-300 实验8延迟时间对系列范畴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 、实验背景 系列位置效应是学习与记忆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系列位置效应与项目呈现时间及 间隔时间有关,系列位置曲线不同部分的回忆情况是项目间隔时间及其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其中项目间隔时间的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项目呈现时间相同的情况 下,项目间隔时间长短,决定项目再认或回忆的正确率,并直接影响对学习材料的记 忆效果。系列位置曲线的近因部分对时间变化更为敏感,表现为绝对记忆的性质,系 列位置曲线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分化,取决于项目呈现时间、项目间隔时间和系 列包含的项目数。 Birk和 Whitten(1974)曾经提出的顺序或情景理论,用来解释学习 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系列位置效应。 时序记忆( TemporalOrderMemory)意指对连续发生事件时间顺序关系的记忆,时 序记忆可分为绝对位置记忆和相对位置记忆。位置重建( Order- Reconstruction法、位 置辨认( Order-Identification)法是用来测量绝对位置记忆的;新近判断 ( Recency-Judgement)法是用来测量相对位置记忆的 时序记忆和项目记忆的关系问题、时序记忆自动化问题以及时序记忆的相似性效 应是时序记忆研究较为关注的内容,这三方面研究目前都存在意见分歧。在时序记忆 与项目记忆关系问题上存在联系和独立两种观点,时序记忆自动化方面的争论关键是 在于如何认识自动化的形成的问题。 在时序记忆相似性效应问题上,早期研究发现,系列学习中范畴相似性不利于位 置重建任务,而近期的研究表明范畴相似性有利于位置重建任务。 Conrad于1965年 研究表明,短时系列回忆中增加项目之间听觉或意义相似性时,位置重建测试出现比 较多的位置互换现象。 Tzeng等的研究指出相似性特征存在会不利于绝对记忆,但有 利于相对时序记忆。 Nairne在长时记忆研究中,设计了两个时间维度,测试为时序 位置重建任务,结果发现正相似性效应。他在1993年的另一份研究报告中设计了混 合系列词表,同一词表既有相同范畴词又有不同范畴词,位置重建结果是词表内范畴
24 六、参考文献 [1]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67~780. [2]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98~300. 实验 8 延迟时间对系列范畴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 一、实验背景 系列位置效应是学习与记忆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系列位置效应与项目呈现时间及 间隔时间有关,系列位置曲线不同部分的回忆情况是项目间隔时间及其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其中项目间隔时间的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项目呈现时间相同的情况 下,项目间隔时间长短,决定项目再认或回忆的正确率,并直接影响对学习材料的记 忆效果。系列位置曲线的近因部分对时间变化更为敏感,表现为绝对记忆的性质,系 列位置曲线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分化,取决于项目呈现时间、项目间隔时间和系 列包含的项目数。Biork 和 Whitten(1974)曾经提出的顺序或情景理论,用来解释学习 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系列位置效应。 时序记忆(TemporalOrderMemory)意指对连续发生事件时间顺序关系的记忆,时 序记忆可分为绝对位置记忆和相对位置记忆。位置重建(Order-Reconstruction)法、位 置辨认 (Order-Identification) 法 是 用 来 测 量 绝 对 位 置 记 忆 的 ; 新 近 判 断 (Recency-Judgement)法是用来测量相对位置记忆的。 时序记忆和项目记忆的关系问题、时序记忆自动化问题以及时序记忆的相似性效 应是时序记忆研究较为关注的内容,这三方面研究目前都存在意见分歧。在时序记忆 与项目记忆关系问题上存在联系和独立两种观点,时序记忆自动化方面的争论关键是 在于如何认识自动化的形成的问题。 在时序记忆相似性效应问题上,早期研究发现,系列学习中范畴相似性不利于位 置重建任务,而近期的研究表明范畴相似性有利于位置重建任务。Conrad 于 1965 年 研究表明,短时系列回忆中增加项目之间听觉或意义相似性时,位置重建测试出现比 较多的位置互换现象。Tzeng 等的研究指出相似性特征存在会不利于绝对记忆,但有 利于相对时序记忆。Nairme 在长时记忆研究中,设计了两个时间维度,测试为时序 位置重建任务,结果发现正相似性效应。他在 1993 年的另一份研究报告中设计了混 合系列词表,同一词表既有相同范畴词又有不同范畴词,位置重建结果是词表内范畴
相同项与词表间范畴相同项没有差别。 吴艳红等对呈现时间及间隔时间与系列位置效应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 项目间隔时间变化的对系列位置效应有较大的影响。在项目呈现时间相同时,项目间 隔时间长短直接影响项目之间的再认以及对项目正确提取的百分数,自由回忆测验存 在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也存在负近因效应。 上述这些结论是在从无关联汉字的实验材料中得到的,尚不能推广到系列范畴词 表的记忆研究。杨志新(1999对系列范畴词表时序记忆和项目记忆的研究,设计系列 范畴词表将记忆项目分成词表间范畴相同项和词表内范畴相同项,用词表辨认测时序 记忆,用自由回忆测项目记忆。结果发现2分钟延缓测试的提取策略是词表线索,6 分钟以及10分钟延缓测试的提取策略是范畴线索。 根据比率原则(是指近因效应的幅度与IPI和RI的比率成正比,IP表示系列项目 之间的时间间隔,RI表示某项目呈现后到回忆该项目之间的时间间隔。)、 Bjork和 Whitten假设,项目记忆痕迹之间的辨别率部分决定该项目被提取的可能性。因此 可以把近因效应看作是系列项目不同位置之间辨别率不同的结果。根据记忆痕迹随时 间成指数衰退的性质,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项目之间的辨别率最高,因此易于提取。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讨呈现时间及间隔时间不同的情况下,范畴相似性词之间的系列位 置效应、负近因效应等问题。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被试40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所有被试均没有参加过同类实验。 (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 计算机,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程序(参见 ExpPsy2000实验设计系统)或采用E-Pine 制作控制文件。 2.实验材料 50个范畴词来源于10个范畤(花名,蔬菜,鸟名,树木,昆虫,乐器,金属,交 通工具,城市,职业),每个范畴5个词,皆为高频词。50个词组成5个词表,每个 词表10个词中有5个来源于同一范畴,另外5个分属于剩下5个不同范畴。这样的 范畴结构将范畴词分为两类:词表内范畴相冋项和词表间范畴相同项
25 相同项与词表间范畴相同项没有差别。 吴艳红等对呈现时间及间隔时间与系列位置效应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 项目间隔时间变化的对系列位置效应有较大的影响。在项目呈现时间相同时,项目间 隔时间长短直接影响项目之间的再认以及对项目正确提取的百分数,自由回忆测验存 在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也存在负近因效应。 上述这些结论是在从无关联汉字的实验材料中得到的,尚不能推广到系列范畴词 表的记忆研究。杨志新(1999)对系列范畴词表时序记忆和项目记忆的研究,设计系列 范畴词表将记忆项目分成词表间范畴相同项和词表内范畴相同项,用词表辨认测时序 记忆,用自由回忆测项目记忆。结果发现 2 分钟延缓测试的提取策略是词表线索,6 分钟以及 10 分钟延缓测试的提取策略是范畴线索。 根据比率原则(是指近因效应的幅度与 IPI 和 RI 的比率成正比,IPI 表示系列项目 之间的时间间隔,RI 表示某项目呈现后到回忆该项目之间的时间间隔。)、Bjork 和 Whitten 假设,项目记忆痕迹之间的辨别率部分决定该项目被提取的可能性。因此, 可以把近因效应看作是系列项目不同位置之间辨别率不同的结果。根据记忆痕迹随时 间成指数衰退的性质,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项目之间的辨别率最高,因此易于提取。 二、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讨呈现时间及间隔时间不同的情况下,范畴相似性词之间的系列位 置效应、负近因效应等问题。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被试 40 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所有被试均没有参加过同类实验。 (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 计算机,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程序(参见 ExpPsy2000 实验设计系统)或采用 E-Prime 制作控制文件。 2.实验材料 50 个范畴词来源于 10 个范畴(花名,蔬菜,鸟名,树木,昆虫,乐器,金属,交 通工具,城市,职业),每个范畴 5 个词,皆为高频词。50 个词组成 5 个词表,每个 词表 10 个词中有 5 个来源于同一范畴,另外 5 个分属于剩下 5 个不同范畴。这样的 范畴结构将范畴词分为两类:词表内范畴相同项和词表间范畴相同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