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JAnne Myers,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11 David W, Martin, Doing Psychology Experiment, ColePublishing Company, 1996 实验5肤觉两点阈的测定 、实验背景 如果我们在皮肤上给予相邻的两个点同时刺激,而这两个刺激点的距离又是十分 相近时,则往往只会感到是一个点的刺激;如果逐渐加大两个刺激点的距离,就会觉 察为两个点了。能感觉到两个刺激间的最小距离称作两点阈( two point threshold)。两 点阈是肤觉定位的一种方式,也是皮肤触觉的敏锐性指标。人身体上的不同部位的肤 觉两点阈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说来,身体的暴露部分,如手指和头、面部的两点阈 最小,身体的掩盖部分:如肩、背、大小腿等处的两点阈较大。下表是温斯坦 ( Weinstein)1968年的实验结果。 表5-1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单位:毫米) 中指 2.5 上唇 5.5 前额150肩部|410 食指 面颊 7.0 脚底 背部440 拇指 3.5 鼻部 8.0 腹部 340上臂 44.5 无名指 手掌|115胸部 大腿 45.5 小指45大足趾120前臂385小腿470 资料来源:赫葆源、张厚粲等编的《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46。 研究者发现,两点阈可因练习而减小,也可因疲劳而增大。无论是两点阈,还是 触觉定位,都同神经分布的密度有关,对这些感受性的测量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确定不同身体部位的触觉感受性。掌握皮肤不同部位的机能特点。可以使人们更好地 利用皮肤作为传递信息的通道,更好地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实验目的 1.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方法。 2.探索身体不同部位肤觉两点阈的差别以及练习与疲劳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和前臂背面为测量区,前臂分为两个区。自手背至肘 的3个区依次为A、B与C区。测量前,在确定的3个区域盖上蓝印,测量在印内进 16
16 [10]Anne Myers,Experimental Psychology,Cole Publishlng Company,1986. [11]David W,Martin,Doing Psychology Experiment,C01ePublishing Company,1996. 实验 5 肤觉两点阈的测定 一、实验背景 如果我们在皮肤上给予相邻的两个点同时刺激,而这两个刺激点的距离又是十分 相近时,则往往只会感到是一个点的刺激;如果逐渐加大两个刺激点的距离,就会觉 察为两个点了。能感觉到两个刺激间的最小距离称作两点阈(two point threshold)。两 点阈是肤觉定位的一种方式,也是皮肤触觉的敏锐性指标。人身体上的不同部位的肤 觉两点阈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说来,身体的暴露部分,如手指和头、面部的两点阈 最小,身体的掩盖部分:如肩、背、大小腿等处的两点阈较大。下表是温斯坦 (Weinstein)1968 年的实验结果。 表 5-1 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单位:毫米) 中指 2.5 上唇 5.5 前额 15.0 肩部 41.0 食指 3.0 面颊 7.0 脚底 22.5 背部 44.0 拇指 3.5 鼻部 8.0 腹部 34.0 上臂 44.5 无名指 4.0 手掌 11.5 胸部 36.0 大腿 45.5 小指 4.5 大足趾 12.0 前臂 38.5 小腿 47.0 资料来源:赫葆源、张厚粲等编的《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46。 研究者发现,两点阈可因练习而减小,也可因疲劳而增大。无论是两点阈,还是 触觉定位,都同神经分布的密度有关,对这些感受性的测量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确定不同身体部位的触觉感受性。掌握皮肤不同部位的机能特点。可以使人们更好地 利用皮肤作为传递信息的通道,更好地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实验目的 1.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方法。 2.探索身体不同部位肤觉两点阈的差别以及练习与疲劳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和前臂背面为测量区,前臂分为两个区。自手背至肘 的 3 个区依次为 A、B 与 C 区。测量前,在确定的 3 个区域盖上蓝印,测量在印内进
行。测量工具是游标卡尺。 2.在实验之前,主试先发出指导语 注意,当你的感觉为两点时就报告说二。感觉为一点时就报告说一′,如果不能确定 是一点或两点时就说不知道′。” 主试对第一种回答记作“+”,第二种回答记作“一”,第三种回答记作“?”。主 试不管被试作何种回答,都要按原定计划将一个系列实验做完,然后再重复这一系列 实验,以取得确定的判断来替代怀疑的判断。 3.使用游标卡尺时,必须垂直地落下,并使两个尖点同时重力均匀地接触皮肤。 接触时间不超过2s。主试先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然后再在被试的非测验区练习几次。 4.正式实验时采用恒定剌激法测定肤觉两点阈。实验序列的长度与起点,可以 按照预备测验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定为7~15毫米的长度为起点,随后每 步变化1毫米。每种间距可做20次,按随机表排列顺序(见表5-2)。 表52被试对各种长度刺激感觉结果记录表(单位:毫米) 间距 91 121314|15 次数 5 9 15
17 行。测量工具是游标卡尺。 2.在实验之前,主试先发出指导语: “注意,当你的感觉为两点时就报告说‘二’。感觉为一点时就报告说‘一’,如果不能确定 是一点或两点时就说‘不知道’。” 主试对第一种回答记作“+”,第二种回答记作“一”,第三种回答记作“?”。主 试不管被试作何种回答,都要按原定计划将一个系列实验做完,然后再重复这一系列 实验,以取得确定的判断来替代怀疑的判断。 3.使用游标卡尺时,必须垂直地落下,并使两个尖点同时重力均匀地接触皮肤。 接触时间不超过 2s。主试先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然后再在被试的非测验区练习几次。 4.正式实验时采用恒定刺激法测定肤觉两点阈。实验序列的长度与起点,可以 按照预备测验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定为 7~15 毫米的长度为起点,随后每 步变化 l 毫米。每种间距可做 20 次,按随机表排列顺序(见表 5-2)。 表 5-2 被试对各种长度刺激感觉结果记录表(单位:毫米) 间距 次数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让被试每做完100次实验休息5分钟。根据已有实验报导,被试有时会产生 一种持久的两点后像(即使尽管只有一点,或距离很近的两点刺激,被试也感到有两 点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被试以充分的休息,使他恢复两点的标准。为了 验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主试可以每隔数十次插进一次一点刺激,以证实两点后像是 否存在。 6.进一步选定被试的面颊与前额为测量区,按上述程序进行试验 7.在选定被试的腹部、肩部、大腿等被掩盖处为测量区时,进行试验的程序同 上。 四、结果分析 1.分别求出同一部位各测量区的两点阈,并对各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考验。 2.分别求出不同部位各测量区的两点阈,并对各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考验。 3.求出同一系列实验的不同测定中两点阈的变动情况。 五、问题与讨论 1.人身体上的不同部位肤觉两点阈有何差别?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别? 2练习因素对肤觉两点阈的变化有何影响? 六、参考文献 李寿欣,李传银.心理实验的操作与演示.青岛出版社:2000
18 17 18 19 20 5.让被试每做完 100 次实验休息 5 分钟。根据已有实验报导,被试有时会产生 一种持久的两点后像(即使尽管只有一点,或距离很近的两点刺激,被试也感到有两 点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被试以充分的休息,使他恢复两点的标准。为了 验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主试可以每隔数十次插进一次一点刺激,以证实两点后像是 否存在。 6.进一步选定被试的面颊与前额为测量区,按上述程序进行试验。 7.在选定被试的腹部、肩部、大腿等被掩盖处为测量区时,进行试验的程序同 上。 四、结果分析 1.分别求出同一部位各测量区的两点阈,并对各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考验。 2.分别求出不同部位各测量区的两点阈,并对各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考验。 3.求出同一系列实验的不同测定中两点阈的变动情况。 五、问题与讨论 1.人身体上的不同部位肤觉两点阈有何差别?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别? 2.练习因素对肤觉两点阈的变化有何影响? 六、参考文献 李寿欣,李传银.心理实验的操作与演示.青岛出版社:2000.
第二章学习与记忆实验 实验6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实验背景 瞬时记忆是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又称“感觉 记忆”。它以时间为主要表现特征,对信息的保持大约为025-2秒。这种记忆虽然 为时短暂,但它为人们感知事物的连续性提供了可能是产生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 前提条件。因此,对瞬时记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早在19世纪中叶,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视觉的瞬时记忆现象。1859年,哈密尔顿 测的人在一瞬间只能辨认大约6个物体。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全部报告法是人 们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是指在被试识记了某种材料后,经过一定时间,让 其把所识记的材料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全部再现出来,然后把被试回忆的结果与原材 料加以对照比较,就可以测知其保持量的大小。它是检查记忆效果的重要方法之 对早期的视觉瞬时记忆的研究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 1960年,斯波灵在做瞬时记忆的实验时发现:用全部报告法测得的结果并不能真正 显示出瞬时记忆的广度,因为很多被试报告在回忆的过程中有遗忘现象,即在回忆前 面的内容时忘记了后面的内容,而后面的内容在回忆开始时是保存在记忆中的。有鉴 于此,斯波灵提出于自己的假设:瞬时记忆的信息多于回忆的信息。根据这种假设, 全部报告法就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因为被试无论是口头报告还是手写都需要一定时 间,而瞬时记忆的一部分信息就在这个过程中消失了,以致于被试无法回忆出最初保 持在大脑的全部内容。在此基础上,斯波灵精心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程序,即部分报 告程序,也称部分报告法。 和传统的全部报告法相同的是:这种新的实验方法要求被试识记全部材料,但在 回忆时不需回忆全部材料,只要求回忆指定的一部分,然后由这一部分的保存量来估 计推算获得信息的总量。 在 Sperling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 般只能记住4-5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多达8-9个。 Sperling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 实验,而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0.5s 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的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ls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
19 第二章 学习与记忆实验 实验 6 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 一、实验背景 瞬时记忆是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又称“感觉 记忆”。它以时间为主要表现特征,对信息的保持大约为 0.25—2 秒。这种记忆虽然 为时短暂,但它为人们感知事物的连续性提供了可能.是产生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 前提条件。因此,对瞬时记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早在 19 世纪中叶,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视觉的瞬时记忆现象。1859 年,哈密尔顿 测的人在一瞬间只能辨认大约 6 个物体。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全部报告法是人 们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是指在被试识记了某种材料后,经过一定时间,让 其把所识记的材料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全部再现出来,然后把被试回忆的结果与原材 料加以对照比较,就可以测知其保持量的大小。它是检查记忆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早期的视觉瞬时记忆的研究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 1960 年,斯波灵在做瞬时记忆的实验时发现:用全部报告法测得的结果并不能真正 显示出瞬时记忆的广度,因为很多被试报告在回忆的过程中有遗忘现象,即在回忆前 面的内容时忘记了后面的内容,而后面的内容在回忆开始时是保存在记忆中的。有鉴 于此,斯波灵提出于自己的假设:瞬时记忆的信息多于回忆的信息。根据这种假设, 全部报告法就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因为被试无论是口头报告还是手写都需要一定时 间,而瞬时记忆的一部分信息就在这个过程中消失了,以致于被试无法回忆出最初保 持在大脑的全部内容。在此基础上,斯波灵精心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程序,即部分报 告程序,也称部分报告法。 和传统的全部报告法相同的是:这种新的实验方法要求被试识记全部材料,但在 回忆时不需回忆全部材料,只要求回忆指定的一部分,然后由这一部分的保存量来估 计推算获得信息的总量。 在 Sperling 的实验中,他比较了部分报告法和全部报告法,结果表明全部报告法 一般只能记住 4-5 个,而部分报告法则多达 8-9 个。Sperling 还做了延迟部分报告法 实验,而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再让被试部分报告。结果发现,当延迟 0.5s 时,部分报告法所得的结果与全部报告法接近,当延迟 1s 时,两者就没有什么差别
了 实验目的 1.证实瞬时记忆现象。 2.加深对瞬时记忆的性质的理解。 3.学习掌握部分报告法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 (二)实验材料 计算机、瞬时记忆实验程序(参见 ExpPsy2000实验设计系统)、记录纸和笔。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1.该实验使用的材料为3×4(三行四列)的大写字母矩阵。每个字母呈现时间 为75ms 2.实验设计与被试分组:实验采用三种回忆方法。 全部报告法:字母呈现完后,屏幕提示进行回忆。请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 多地回忆出来,输入到屏幕上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部分报告法: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 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 红、黄、绿)。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 延迟部分报告法:字母呈现完之后,屏幕提示延迟(延迟时间分别为03秒和05 秒),2秒之后出现箭头。让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项目,将回忆的结果输入 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3.被试总共分为四组,每种回忆方法一组被试(每个小组的四个被试,每个被 试做一种报告方法的实验)。 4.按分组情况,分别对接受“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 (0.3秒或0.5秒)四组被试进行实验。一次做30次,在第15次后有一段时间的休
20 了。 二、实验目的 1.证实瞬时记忆现象。 2.加深对瞬时记忆的性质的理解。 3.学习掌握部分报告法。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 人一组。 (二)实验材料 计算机、瞬时记忆实验程序(参见 ExpPsy2000 实验设计系统)、记录纸和笔。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1.该实验使用的材料为 3×4(三行四列)的大写字母矩阵。每个字母呈现时间 为 75ms。 2.实验设计与被试分组:实验采用三种回忆方法。 全部报告法:字母呈现完后,屏幕提示进行回忆。请被试把所记得的内容尽可能 多地回忆出来,输入到屏幕上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部分报告法:字母呈现完之后,在屏幕左边会出现一个箭头,指向第一行、第二 行或第三行的位置,即表示要被试回忆第一行、第二行或第三行(箭头的颜色分别是 红、黄、绿)。让被试立即将回忆的结果输入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 一次。 延迟部分报告法:字母呈现完之后,屏幕提示延迟(延迟时间分别为 0.3 秒和 0.5 秒),2 秒之后出现箭头。让被试回忆箭头所指的那一行的项目,将回忆的结果输入 到输入框中,然后按“确定”键开始下一次。 3.被试总共分为四组,每种回忆方法一组被试(每个小组的四个被试,每个被 试做一种报告方法的实验)。 4.按分组情况,分别对接受“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 (0.3 秒或 0.5 秒)四组被试进行实验。一次做 30 次,在第 15 次后有一段时间的休 息